品读家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13|回复: 14

[生活百科] 朗诵,从读好一句话开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9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朗诵,从"读好一句话"开始

朗诵,是一个把文字转化成声音的过程,既要传情达意,又要悦耳动听。

如果从现在开始,你准备系统地学习朗诵,应该从哪里入手呢?是美化自己的声音,还是提高普通话水平?

声音,作为朗诵的载体,无论多么光鲜华丽, 也只是起到媒介的作用,它所传递的意蕴和情感,才是朗诵的灵魂。普通话,通过对汉语读音的规范,提高了朗诵的传播力,但它并非是垄断性的,方言和其它语种的朗诵,同样有着各自的魅力。

这不是说声音和普通话不重要。相反,"音色"和"音准",不仅是朗诵无法绕开的两项硬指标,更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那么,学习朗诵应该从哪里开始呢?答案是:从"读好一句话"开始。”

当我们与文字相遇,无论是隽永的散文,还是深情的诗篇,那些让我们在心中默念,甚至情不自禁读出声来的,不是单个的字词,而是由语法构成,具有完整语意和独立情感的句子。从读好一句话开始,正是对于朗诵的"不忘初心"。

 事实上,把句子作为朗诵的基本单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化繁为简。

通常一篇文章,动辄千八百字,看起来密密麻麻,读起来应接不暇。但如果从句子的角度出发,事情就简单多了。全篇,不过是上下呼应的几个段落;段落,不过是前后衔接的几条句子。

"视角"提高了,我们才敢于把目光从字词上挪开,试着去扫视整个句子。这不仅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减少口误,也让朗诵过程有了更多意识上的参与。

其次,改善语流。

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只对应一个音节,而且不能连读,这使得汉语先天就具有颗粒感的特征。在学习普通话教学中,对每个字音“动程完整”的训练,更是加重了颗粒感的形成。

把句子作为朗诵的基本单元,有助于我们跳出字音的桎梏,投入到语言本身的表达。声音在“轻重缓急”上自然产生的变化,减少了字音之间的硬碰硬,提高了语言的流畅性。

再次,深入文字。

朗诵,以文为本。如果没有对文字的深刻理解,朗诵只会停留在声音的表面。理解文字,一是对含义的理解,一是对结构的理解。

从句子入手,读好一句话,正是在掌握内容的基础上,深入解析文字的第一步。通过千变万化的句子形态,由表及里的结构分析,我们将体会到多姿多彩的写作特点、行文风貌,领略汉语言的广博与精妙。自此,学习朗诵,才有了真正意义的开始。

左旗   2017-3-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给“新派朗诵十周年庆典”的话

自2007年元月开始,新派朗诵的教学活动已经开展了整整十年。这十年,变化太快了,从我们的手机到思想,都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好在,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像一个坐标,永远指着既定的方向。

年前,就有学生找我,提议办一场新派朗诵十周年庆祝活动。为此,我踌躇了很久,一方面,不忍拂了学生的好意,打击他们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觉得新派确实该做些宣传。但在心里,我始终固执地认为,爱与不爱,它就在那里,何须大张旗鼓。

学院的很多管理,已开始了积极的筹备;多年前的老学员,也纷纷报名参加。用痕迹院长的话:就算是一次总结汇报,十年也该算个阶段吧。

淡妆老师发来《新派朗诵十年大事记》,我看了很受感动,随后强调了几点意见。

首先,新派朗诵创立之初,为了有别于大众印象中的传统朗诵,让人们了解朗诵,走近朗诵,所以加上"新派"二字。其实,新派朗诵,从来就不是什么流派,更不是什么风格,它揭示的是电声时代朗诵艺术的创作规律。它是普遍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其次,对于朗诵艺术,新派朗诵不是发明者,而是发现者。2013年颁布的"五部十项",从用声、气息到节奏、情感,正是对朗诵创作规范、作品评定标准,做出的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归纳。

十年来,新派朗诵从浩瀚的汉语诗歌、散文中,遍寻可读之材。不仅对文字的格调、质量有严苛的要求,更对入选文字,进行精心的改编、提炼。同时,新派朗诵高度重视文字解析,不仅对重音、断句反复推敲,也对句式、结构深入探讨。选定一篇文章,在开口之前,需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

新派朗诵的核心价值,始终是学术,它不是靠某种组织、机构,甚至是一笔赞助才得以运行。学习新派朗诵,也不是单凭一股热情,或者是什么粉丝心理。新派朗诵,它是来自我们心底的声音,也是我们对自然用声,真实用情的共同追求。

声音之美,细致入微。朗诵实在难学,它的难,正是因为它太简单。似乎披上声音的外衣,就可以登台亮相了;慷慨激昂,振臂一挥,多少缺陷,似乎都不是问题了。这很容易把朗诵变得形式化、流于肤浅。而学习朗诵的人,也难免心浮气躁。

十年了,假大空的朗诵正在渐渐收敛,洒狗血的表演慢慢淡出舞台。我相信,新派的声音虽然微弱,却能走进人们的心里,安静、恒久、深远。

新派朗诵,从来都不是什么流派,也没有什么特色,如果说有,那也只是未来的朗诵艺术,在今天发出的声音。

                                                              左旗
                                                              2017年1月12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0: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派朗诵系列随笔之四   语流

一个单独的汉字,难以表达具体意义,更别说承载丰富细腻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抑或朗诵,他们的基本单元,不是字词,而是句子。

句子,由一个个汉字串联而成,形成长短不一、结构各异的独立单元。在声音上,句子的完成,依靠的是语流。

语流既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也是一个严肃的概念。在朗诵创作中,对语流质量,有两个重要的衡量指标:自然性和准确性。

自然性,很好理解,却很不容易做到。平时说话,大家侃侃而谈,可是同样的话写在纸上,拿起来再念一遍,问题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声音端起来了,就是气息不够用了。字音变得刻板,语流变得僵直,自己听着都难受。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既然是语流,首先,就要尝试着让声音流动起来。一个个汉字,不再是孤立的音节,字音训练时的"颗粒感",一定要打磨掉。字和字之间,不是硬碰硬,而是相互融合、彼此接续。

适当拖长句子里的每个字音,体会音节没入语流,声音连成一线的感觉。然后,慢慢加快语速,逐步恢复至语言常态。

常态下,语速既不能仓促,也不能拖沓,正所谓不疾不徐。语速变化,往往反映出特定的语气。如果只是为了表现某种熟练,或自己的声音驾驭能力,就随意改变语速,忽快忽慢,最不可取。

自然的语流,就像自然的用声。在文字转换成声音的过程中,如果你找不到自然的感觉,就向生活要答案吧。这起码可以保证,你说的每一句,都是"人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派朗诵系列随笔之一 你认识自己的"电声"吗?

不知有多少人,会被自己第一次从手机、耳机或音箱里传出来的声音吓一跳?不奇怪,因为大家平时讲话,听到的都是骨传导,加上空气传播,早就习惯了的那个声音。声音一旦由麦克风采集,再经扩音设备放出来,难免会有陌生感。而这,就是我要说的"电声"了。

现在的朗诵,基本都是电声创作。所以首先认识、熟悉自己的电声,是学习朗诵的第一步。这就好比模特要学会照镜子,演员要学会面对镜头。

特别强调,正是有了电声传播,才有了今天新派朗诵一直倡导的用声方法。从此,朗诵,不再是比嗓门儿,比肺活量,声嘶力竭的体力活儿。话筒前,声音有了更丰富的色彩,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许多细致入微的思想感情,在轻声细语中,就可以直抵人心。

事情似乎被我说的简单了。现实是,太多的朗诵者,最难放下的,就是自己声音的架子。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榜样的力量太大了;另一方面,是在追求声音的自然和修饰上,难以做到两全。

怎么办?要么拿腔拿调(如果再有不错的声音条件,很快就能"像那么回事"了);要么回到本真,把"自然"作为底线,再尝试着对自己朴素的声音去修饰、去打磨。这个过程漫长、枯燥,但有时就在近乎绝望之际,又忽然柳暗花明。如果说声音是朗诵的一张皮,那么画好这张皮,倾其一生都不为过。

认识自己的电声,熟悉自己的电声,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下一篇随笔,我就要和大家说说练声了——新派朗诵系列随笔之二 "声音"是怎样练成的。唉,别看是随笔,字斟句酌的,真是一点也不敢随便呀,呵呵。

要熟悉自己的电声,一开始就得鼓起勇气听,硬着头皮听。听耳机,听音箱,听实时,听回放,别扭也好,难受也好,这个阶段必须挺过来。渐渐地,你接受了自己声音的另一张面孔,就会静下心来,端详它,妆扮它。

耳机和音箱,最好是监听型或参考型的。出来的声音虽然比较直白,却更为真实。另外,朗诵不同于唱歌,任何混响效果都不要有,它会直接干扰你自身的共鸣。

别把设备看的太重要,只要没有过多的音染,哪怕十几块钱的耳麦,都可以让你开始电声方面的训练。

认识自己的电声,就请一定戴上耳机,这比你对着空气喊多少遍都管用。不要怕听到自己的呼吸,包括咽口水的声音,这些都是正常的,接受它,才能控制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派朗诵系列随笔之二 声音是怎样炼成的 (上)

认识、熟悉了自己的"电声"之后,接下来,就要对它进行优化和美化。通常,一个人讲一辈子话,声音无非是从稚嫩到成熟再到衰老,质量上,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提高。但一个从事声音工作的人,对自己"电声"的修炼,却几乎是没有止境的。

练声,首先需要解决方向性问题,或者说基本审美问题——什么才是好声音?总体说来四个方面:用声自然、音色优美,口齿清晰,发音准确。

用声自然,恰恰目前问题最多。许多教学,沿袭的还是声乐和舞台表演的发声技巧,对电声来讲,这有点儿像练完举重,再让你拿起绣花针。一旦对着话筒,声音的架子很难放下来。

自然用声,发声位置是关键,既不能吊着嗓子,也不能压着喉咙。还有气息通道,要保证顺畅无碍。特别是共鸣腔的运用,切忌一味靠后,刻意发出浑厚的声音。

共鸣腔,对音色影响巨大,道理如同琴的箱体。以前人们普遍认为,音色属于先天条件,是无法改造的物理结构。其实,人类声带震动,最终发出声音,依靠的是各种腔体的联合放大。除了腹腔、胸腔、口腔、鼻腔共鸣,咽腔、喉腔,甚至头腔都可以参与其中。善于发掘和使用这些不易觉察的腔体,在今天电声技术下,对我们音色的美化,会起到前所未有的帮助。

口、齿、唇、舌、鼻,即发声的前端,直接影响到声音的清晰度。试想——牙关紧,齿音重,嘴皮子懒,大舌头,前后鼻音不分,摊上哪一样,声音能好的了?

发音准确,主要是对普通话的要求,无须赘述。这里强调的是,除了吐字归音,调值也马虎不得,否则读起书来,你会像个"歪果仁"。

新派朗诵,不是某个流派,更不是某种风格。它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朗诵,从根本上进行的一场变革。无论具体实践还是理论体系,新派朗诵都把这门声音艺术,带到了全新的高度。新派朗诵,不但为朗诵创作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标准,对播音、配音、台词、解说、演讲等一系列应用领域,同样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从声音基础,到语流养成;从重音选择,到气息设置;从句子整合,到语境跳转;从基调把握,到语气渲染,通过这个系列随笔,我们一起走进朗诵,这座丰厚的大山。

嗓音条件好,普通话一甲,这些声音基础,对于朗诵,只是一块敲门砖。

当有一天,这些理念都已成为共识,新派两个字,就可以不要了。

声音素质,是在学习朗诵中同步提高的。一开始,不用太在意声音好不好听,发音准不准确。

发声位置,是让很多人困惑的问题。其实,每个人生理条件不同,自己感觉最舒服(通常是平时说话)的位置,就是最合适的位置。在这个位置,声音可上可下,气息充沛绵长,共鸣均衡,久读不累。

心理紧张,会直接影响到发声位置,有的是声音吊起来,让人替他捏把汗;有的是声音压下去,让人替他喘不动气。

开篇第一声,谁都会紧张,但要尽快把注意力转到文字里,排除私心杂念,对接下来的句子、段落,重新调整。

声音好不好听,这个问题虽然比较主观,但起码的标准,还是被公众认同的。首先,声音主体要结实,不能虚和散。其次,声音运行要稳定,不能抖、更不能哆嗦。还有,音色要通透、有层次,闷声闷气的,单薄的、挤压的声音,听起来的确是不舒服。

另外,声音的做作,是必须要正视的心理问题。假的东西,别指望有任何提升,不过是更假了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派朗诵系列随笔之三 声音是怎样炼成的 (下)

新派朗诵一直在倡导自然的声音。这或许会让人误解,没有修饰,或是原生态的声音,算是自然的吧。其实,让声音通过话筒,变得结实有力、清晰悦耳,同时又不显刻意,才是我们对声音的追求。今天,我就从"音色"和"音准"两个方面,具体来谈一谈声音的修炼。

音色,是声音的质地。一般来讲,没人爱听虚弱、松散、尖薄、干瘪的声音。虚弱,就是声音没有"根",所谓有气无力;松散,就是声音不够凝聚,指向性不足;尖薄,是发声位置靠前,共鸣狭窄;干瘪,是声音缺乏润泽,喉头挤压。

声音要想生"根",除了气沉丹田,"气息支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支点,顾名思义,就是气息要在这里顶住,给声音一个稳定的支撑。这个位置,常被称为"嗝肌"或"横膈膜"。平时打嗝或咳嗽的时候,你会感到嗝肌的存在,同样,面对话筒用声,嗝肌也要绷起来。

日常讲话,我们的声音是发散的,在一定范围之内,大家都可以听到。电声传播则不同,麦克风是你唯一的听众。 声音要有压强,共鸣要有焦点,要把声音拢起来,就像手电筒的光束,让它对准某个具体的点。

声音打不打话筒,靠的不是肺活量。如果读一篇上千字的文章,你希望自己的声音是笨重的夯锤,还是凌厉的鞭梢儿?

人们在听觉上,普遍喜欢醇厚的声音,但先天声如洪钟者,实在不多。好在通过电声训练,任何人都能够在音色上得到改善,让声音变宽、变厚,变得富有韵味,充满磁性。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咽腔"的认识和拓展。相比较其它腔体,咽腔常常被忽视。一是因为其腔体小,对平时说话帮助不大,二是因为汉语的发声习惯,很少会用到咽腔。目前声乐教学,对咽腔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在朗诵上,这方面却一直比较欠缺。

咽腔并不神秘,也容易找到。喝上一大口水,不要鼓起腮,也不要咽下去,这时的水,就藏在你的咽腔里。
咽腔,比起胸腔、腹腔,更为灵活;比起口腔、鼻腔,更为深厚,尤其在话筒的放大下,咽腔共鸣对音色的改善,作用非常显著!
咽腔是个宝物,对有些人,也许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对有些人,也许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没关系,起码现在我们知道了,找到咽腔,会让你的声音变得更迷人。

对于咽腔训练,建议戴上耳机,打开话筒,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体会咽腔参与共鸣之后,对音色的影响。

心理紧张,导致很多人一开口,呼吸道就扁起来。特别在喉头位置,气管不是直通,而是像个回水弯儿,气息到了这里,受到挤压,声音随之变形。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克服心理压力,另外,要挺直身体,把话筒适当抬高,避免压住喉咙。

气管不但要通畅无阻,还要尽量扩充它。因为整个呼吸道,何尝不是你的又一个共鸣腔呢?

普通话,是对音准的基本要求。音节、调值、轻重格,无须多说。音准更高的标准,是声音的清晰度。

每个汉语字音,都是相对独立的小单元。从出字、立字到归音,全靠口腔的控制力。

先说嘴唇,要求既不能懒、也不能散。嘴唇散,绷不紧,声音就少了爆破力,还容易出现吃字现象。嘴唇懒,动作不积极,口型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归音质量。

提颧肌,松牙关,挺软腭,这些训练,目的都是为了增强口腔共鸣,提高声音的亮度。

咬字不能太狠,好比老虎叼崽。嘴巴适当打开,避免刺耳的齿音。

一个包含字头、字腹、字尾的音节,应该是枣核的形状。两头收紧,中间立起。

共鸣焦点靠后,瓮声瓮气,同样会降低声音的清晰度。

音准训练,要拿出一段稳定的时间,日复一日,不厌其烦。

首先,切忌贪多,挑一句唐诗,或选一句格言,十几个字,里面尽量包含不同的音节,足矣。然后,发起狠来吧!每天起码一个小时,心无旁骛,雷打不动,对着这句话,一个字一个字,掰开了读,揉碎了读。

读,不是机械地读,声音一出口,耳朵就要追出去,并赶在落地之前,把它捞回来。这就是"追听"。

追回来的声音,交给大脑分析、思考。包括字头的成阻、破阻,字腹的立起、拉开,字尾的归音、定型,字调的阴、阳、上、去。所有这些,都要边读边听,边听边想。一旦发现自己的思想溜号,要马上返工,绝不姑息。

就这样,十几个字音,被你天天一小时,读了整整一个月。现在,检验一下成果吧。打开第一次的录音,再听听现在的录音,你会惊讶,这是同一个人吗?

从电台的一个编外撰稿,到07年被央广评为全国最有魅力的声音。二十年声音的锤炼,体会多多。由衷希望,以上总结的这些理论和方法,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9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朗读是精致的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9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可贵!谢谢画儿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9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多练练,向画儿姐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5-1-15 04:51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