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家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2|回复: 2

[首发] 掼蛋形成之说 (散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3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掼蛋形成之说     (散文)
                                                  金   矿
     谁人也没有想到“掼蛋”这种扑克游戏在眼下会如此盛行。在两个月前,镇里一位热心蛋友要我对它刨刨根底,于是我就写了《掼蛋溯源》和《小鬼牌》两篇文章在淮海晚报“乐哉版”上登了出来,该晚报热点版张、刘二位记者竟按图索骥特地到小镇来采访我,依据我的散言,他们连续调度了几个版面,对掼蛋进行着猎奇地理论理论。
     近日我在网上点击,发现好多网民对我谈及的关于“掼蛋言论”认为有好多问题都说的不太清楚,阐述南闸是“掼蛋之乡“的理论依据还不足。这些网友们批评还是对的,其实我本来就无心争这个“掼蛋之乡”,没有深奥地研究它,只是闲趣地谈了一些小故事。
     今天江苏卫视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的记者从省城又来特地寻访,要揭秘这个神奇的掼蛋之乡小镇,我是主要采访对象。人家既然是如此地看中和高抬,看样子我还真得认真探讨研究一番呢。
要说我们淮安市楚州区南闸这个小镇也确实有它神奇的地方,它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闸民歌”的发源地,目前这个项目正在被作为大市的重点项目向国家级申遗。该地乡土文化底蕴异常丰厚,扑克游戏“掼蛋”在四十几年前就在这里形成气候,那时候其它地方对此还没有动静,这大概也是一个乡土文化之谜吧。
在这里要提到为什么“掼蛋形式”会在这里形成,我还可以找到一些不是理由的理由来佐证它。乡土文化现象的形成应该跟区域地理位置有关。这里的地域有三交汇的特点。其一是湖泽文化和运河文化的交汇,这里西南紧邻白马湖,东依大运河。其二是淮扬文化与维扬文化的交汇,这里是大淮安与扬州两个大市的交界处,其三是国家南北文化的交汇,淮安在地理版图上是祖国南北地形的分界线。这一三交汇也就自然形成了乡土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积淀。
首先我问这里的老者起先为什么会叫“掼蛋”,这掼蛋的冠名确实有点老土。他们说这就叫随乡入俗。在这个小地方这“掼”的乡土动词使用得比较广泛,早年手工劳作收粮食,“掼把”是一个必须经历的程序。早年生产队队场上有十多个刻有深槽的石磙子,小麦收割登场后,农民兄弟都是三五个人围着一个石磙,把麦把朝磙子上扎。这种动作就称之为“掼”,是把扎紧的麦把捆扬过头顶,回缩后力量相对加重,这样麦粒子就很容易从秸秆上脱落。还有双方交手打架比试,有一方就提出叫我们来“掼一架”,还有就是“掼东西”,把器皿摔在地上。这里的“掼蛋”我认为还是“摔”的意思。“掼”还与物理学的惯性有着联系,就像新四军在南征北战中的北撤一样拳头缩回去再伸出来的力量要比直接打外去有力,掼蛋的战术里就有韬晦之计引蛇出洞的打法,一些激情的年轻人高起兴来,会把几张弹牌举过头顶掼出去,还真有点“掼”的气势和架势。
至于“蛋”这里可能是把字用别了,应该是炸弹的“弹”。按照“掼蛋”最初形成的时间,是一九六六年底或一九六七年初,当时正是“敌我斗争”尖锐时期,还有“原子弹”是当时最强大的核武器,在牌游戏中设立这种权威的牌种还是不足为怪的。我想大概是设立这原子弹炸死美国鬼子反动派吧。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都有点浓郁的乡土味。显得有一点不伦不类,没有那种文风的高雅。掼蛋打法里面还有一些排列组合的称谓也是如此。像“核讹诈”、“同花顺”、“杂花顺”、“三姐妹”、“逢人配”等,多看出命名的俗气。当时最初老百姓的乡土叫法并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人上档次地研究,至于这个“弹”后来竟演变为鸡蛋的“蛋”就不得而知了。难怪一位老乡谦虚说自己掼蛋技术不高,是软皮蛋。
我们掼蛋之乡的最初形成氛围应该说是在一九六七年初,是在那一年春节期间,当时有几位中学生徒步上北京串联,由于到北京的时间较晚,毛主席八次接见过以后就不接见了,是周总理动员大家回校复课闹革命,这几位一直到春节才悻悻然回程,还好乘车不花钱。就在回家乡的列车上,路遇几位红卫兵战友打扑克,两副牌里面众多的成分打法就近似现在的掼蛋。当时的说法只是叫打对门升级。
一开始扑克的游戏花式尽管多样,外界人是很少使用两副牌的,一是牌太多抓在手里不舒服,其二两副牌的组合复杂,没有人愿意动那大脑筋。但南闸却有这样的基础。它同南闸民歌一样也是一种水乡乡土文化的延伸。这里我不禁想到我们水乡早年有一些不务正业“玩牌点子”的人。所谓玩牌点,就是大水灾后,农田里歉收绝收,乡民多外出以吃艺饭糊口谋生,正经人就是唱民歌,不正经的就是玩牌点子。这些玩牌点子人通常口袋里要有几副扑克牌,便于他们偷梁换柱靠牌点子骗人。这些人通常都有点扑克思维,三张牌放在桌子上,可真是眼一眨老母鸡变成鸭,那些自信的好奇人都是输输输。还有迷子在旁边挑唆迷惑或者做手脚,那些自信想赢钱的人自然就陷入了圈套。
这些人还真有点鬼转子,他们平时都在专门研究牌的组合走向,特别是叉牌洗牌就有一种很特殊的精明。记得有一位经营玩牌点的老手和我打对门牌,我手里摸到的都是大牌点,他们说这就同玩魔术一样,全凭的是脑筋和手彩,在我印象中南闸像这些玩牌点的人出名的有二十多人,有些在严打时还被关过,现今还有两位健在,都已七十多岁,我同他们聊过,他们都有一点自豪,说当时牌就是挣饭吃的老子,你别看两副牌到我们手里半天,就知道不少的暗记了,我知道扑克牌的套路他们是再熟悉不过了,这掼蛋的牌组合应该说与他们熟悉牌路研究牌路有一定的关系。
还有一点得承认,南闸人早先喜欢玩小鬼牌,至于小鬼牌是否起源南闸说不清楚,我曾在《小鬼牌》那篇散文中提到我们南闸早年就有几家小鬼牌的制造土作坊。小鬼牌可以说是我们白马湖乡野老百姓娱乐的风景线。小鬼牌的总张是八十四张,明显比扑克牌多出三十张,介于扑克五十四张与一百零八张之间。小鬼牌的乡土玩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牌多了就多了一些牌花式组合的余地和空间。像小鬼牌中的“总王逢牌配”、“五花飘”、“五对飘”、“手无红”、“全红全黑”等都近似于掼蛋中的组合打法。
掼蛋在水乡南闸形成的理由还有一条,就是农民渔民的手粗大,一大把牌抓在手里不费劲。由于长年累月的手工劳动和田间劳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养成了粗皮大爪,有些青壮年都是铜板手,手上的三条纹线要比城里人粗得多,我记得当时刚流行两副牌合打的掼蛋时,教一些城里人,他们就非常不习惯,说他们手纤细抓不过来。再说在摸牌插牌时就要考虑排列组合,有一点提前思维和超前思维,这一点就更不容易,初学的人还真有点手忙脚乱的。
再说南闸水乡有很大一部分居民是渔民,渔民比农民的剩余时间要多得多,除了赶鱼汛,还就是晚上放网早上收网,他们的业余娱乐要比农民还要单调,也就是几条渔船靠在一起打牌。他们毕竟离岸有一段路,吃菜也多是储备着,所以买牌也多是一次买上两三副,这样就为掼蛋提供了娱乐工具的资源。
淮海晚报的记者在南闸渔民村采访时,有好多中老年都谈到最初打掼蛋牌的体会。说他们当初掼蛋也是一种猎奇的初衷,主要是考虑到掼蛋有一个组合和牌局,这样可以把时间延长,打吃喝,那里杀鸡鸭或煮鱼打平伙,这里打牌的人就可以不着急,再说牌局的竞争也很激烈,这样掼蛋也就在渔民当中流行开了。不过随着生产模式的改变,既得利益让现代人有了快捷的思维,目前在南闸渔村又流行一种叫“小火一喷”的游戏方式,尽管也是两副牌,与掼蛋的打牌方法大体相同,但是每次牌记胜负,也变化多端,这样就没有了时间局限,打一牌算一牌,还也有一点其乐融融。
至于掼蛋在水乡南闸会尽快地形成氛围,我还想谈一些看法。从一九七七年最初引进的打对门升级,一开始只是只有一二十人的小团体,当时只是那些中学生做了民办教师,在学校有了课余的娱乐。到一九七二年直至一九七五年,南闸是江苏省农业学大寨的典型,这个时候南闸的知识结构有了极大地扩展和丰富。有从省城及大市来的知识青年和下放户,有从城里下放的知识分子类的下放干部,有从省城及大市、县城来的农业学大寨工作队,有从军分区来的解放军军管人员,还有市县通讯报道组、创作组、剧团的下放人员,是把南闸的乡土文化包装空前鼎盛的时期。这一个阶段也就形成了乡土文化的开拓。掼蛋文化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形成了定格的打牌游戏格式。命名算是一九七二年才被全乡人有所接受。当时要说定格还是“掼弹”,组合方式上也基本有了定型,掼蛋队伍由教师、社队干部扩展到学生、农民渔民,由中青年扩展到老年、少年、妇女,直到不识字的文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南闸水乡娱乐文化的重点项目,曾在一九八五年前后,由于当时党委书记重视娱乐文化,文化站、文教办公室、共青团、工办室等曾联合举办两次全乡性的掼蛋比赛,乡机关还专门组建了一个代表队。那个时期,掼蛋成了南闸水乡乡民一种专利的娱乐文化形式。
至于为什么掼蛋在好长时间比较封闭地没有传播到大社会的广角。这首先要谈到这种娱乐文化还是有它很特殊的民俗低档性。它就像乡土文化南闸民歌一样在相对的水乡区域内是一种自娱自乐活动。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流传到南闸周边的宝应县、洪泽县、金湖县及楚州城区,由于出现一种八十分(也是在掼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两副牌打法),当时也就并没有很轰轰烈烈地传播开去。但南闸境内还是有着比较大耐力地坚持着,当时有一种到南闸打掼蛋的流行说法。
要说掼蛋在白马湖畔水乡南闸形成氛围,还有好多的乡土道理。水乡有老者说这种掼蛋的由“五百分”演变而来,“五百分”是大跃进时期在南闸地方贵族(社队干部)中流行的,对门合作那是集体互助合作的象征,计分同集体生产劳动的记工分有联系,只是五百分里多一个扣分。掼蛋对门合作以升级积累取代了积分,一局算为按劳取酬的予分,结局算为年终决分定胜负。下游敬贡上游这是奖勤罚懒的方法。像“杂花顺”、“同花顺”的排列组合又像是大集体时期的劳作组的自由结合,总之,“掼蛋”游戏里保留了好多旧年乡村大集体生产模式的痕迹。
掼蛋流行还有一点得感谢原淮阴新华印刷厂,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当时曾在南闸插队的淮阴新华印刷厂的装帧设计师陆某回第二故乡南闸,看到南闸如此鼎盛的掼蛋活动,当时市场上还没有两副牌一起卖的扑克产品。他回厂后设计了以水浒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肖像的两副合连牌盒装。记得最初南闸供销社一下子就销售掉三百盒。也就是因为有两副牌的盒卖,也为掼蛋的扩展和辐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南闸老者中,还有人坚持说这种掼蛋是从上海和浙江引进的说法。这个概念有点模糊,似乎不太准确。有可能当时是一些干部搞外调材料出差,或者就是上海浙江的亲眷来南闸作客时有近似掼蛋的打法。但“掼蛋”名称毕竟是一种乡野说法,农村、农民好多时代印记可改变不了。再说这些具体证据都是各执其词,没有定性的原始资料。毕竟在南闸有好长时间形成掼蛋的群众娱乐氛围和气候,外面流散地可能也有零散的小基地,但我们还是应该承认淮安楚州的水乡南闸是掼蛋的发源地,是掼蛋的故乡。
至于掼蛋的流行和推广,我们也应该对这个问题有所理解,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把乡村人口和城镇居民拉近了距离,加之受南闸民歌乡土文化的影响,目前三万人口的南闸乡民就有一半人口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打工定居,南闸还有教育之乡的美誉,太东一个村走出十分之一人口的本科及本科以上大学生,眼下,南闸有在全国高层政界军界要员,也有在经济产业界成功人士,他们传播乡土民俗文化的能力应该是极强的。再加之民歌之乡的知名度逐步扩大,全社会的文化知名人士及乡土民俗文化专家已经越来越对水乡乡土文化引起重视和予以更多地关注。
要说这种娱乐文化起源于偏僻乡村,这也不足为怪。但目前的大气候和大土壤已经把它像细胞群一样进行了无限地扩张。目前江苏苏北各地都形成了掼蛋热潮,也波及到好多大都市娱乐文化圈,一位从南闸乡土走出的文化产业家,近二年他搞了掼蛋网,说很火爆,已经有几千万的经营产业,这一点我可不理解,虚拟的网站哪来这么多的收入。网上一查掼蛋网还不少呢,已经形成了一种现代的文化热流风潮。一些南闸年轻的网上牌友还真有那种为故乡争气的傲气,都告诉我他们在掼蛋网上都已经达到一个比较高的会员级别。
南闸在大连有一对姓金(金正飞、金正美,我的侄子辈)的年轻弟兄,他们说就是受故乡掼蛋排列组合的影响,很顺利地参加了大连的叫“步步为赢”的牌艺比赛,眼下已经进入到最高层十段。他们说不是掼蛋基础好,还真对付不了那些高手呢。
目前随着白马湖文化旅游工程的大幅度启动,南闸已经成为白马湖开发的中心集镇,前景不可限量。掼蛋之乡的认可和掼蛋文化的开发将更是对小镇的文化发展起到一个举足轻重的领率作用。新一届党委政府正在组织乡土文化工作者对此项目进行探秘性的研究和考证。力争早日为掼蛋故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掼蛋文化之乡,让南闸继南闸民歌之后又形成一个很有影响的特色文化品牌,为淮楚文化、周恩来家乡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赐教处: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南闸文化站
邮箱:jinkuang2008@163.com   QQ:452163153
电话:159523530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3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听说 掼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3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名字听着很新奇:掼蛋,原来是一种扑克的玩法,有意思。长知识了,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5-1-4 16:58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