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家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34|回复: 5

说说小说的“三读”和“三不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于过去一直在写诗歌评论,很少涉及到小说理论,在我看来,小说理论与诗歌理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理论,小说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迷宫,深入进去会让人晕厥。所以,我就很少涉及此地,写这篇文章就当是一种尝试。
  我所说的“三读和三不读”是我自己对读小说的理解,记得有人曾经说过:宁愿读一句经典的诗歌,也不愿意读一百本无聊的杂志。说这话的人非常有趣,不过,这里面有两个字很值得我们推敲:经典。对经典的认识各有不同,艾略特在他的一篇文章《什么是经典作品》中对“经典”有过阐述,不过他认为“经典”的标准是“成熟”,但如果我们硬是要追问下去的话,什么才是成熟呢?成熟有标准吗?这就很难判断了。博尔赫斯对经典的论述或许更贴近我们,他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在这里,博尔赫斯把经典与“作者的阅读”联系起来了,这是很有道理的。不过,在我看来,读者的阅读也许只是对经典理解的一个方面,这里面涉及到被“什么样的读者阅读”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经典是由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往下看的作品,它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大师传承下来的,经典的作品一定包含着另外的一些大师的阐释。所以说,经典作品的首要条件是要由另外的大师去阐释去推崇。我说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大师都是站在时代的前沿,或者说是超时代的,很少有常人能在他的同时代体验到他的呼吸,如果他的同时代能有另外一个大师和他相通的话,那我要说,这个人是非常幸运的。
  我为什么要对经典做如此多的阐释呢?这和我所说的“三读和三不读”又有什么联系呢?其实“三读和三不读”是我们读书的定位问题,我们要读什么样的书?我们怎样去读这些书?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写作者?在我看来,从一个人的读书一定能看出这个人的写作水平。记得有人说过,他只读大师们的作品,这样以来,他就时常和大师的气息相通,即使是他写不出大师们那样的作品,但也不会去制造一些垃圾文字。这话说的很有道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正是这个道理。从一个人所读的书来看,大致可以看出这个人所站的高度,这其实也是写小说的一个定位。你想要写出什么作品来,就得看你读的是什么书了。有人说,我本来就是为了玩文字游戏,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要写什么经典作品。那我建议你去读一些无聊的杂志和一些消遣性的文字垃圾。也有人说,我想成为一个时代的真正的作家。那我就奉劝你,不要去读那些无聊的垃圾文字,把所有的注意力转移到大师的视线中去。话虽好说,可的确难做。
  我所说的“三不读”是指:不读没有盖棺定论的小说、不读无聊的杂志、不读同时代人制造的垃圾文字类小说。我所说的“三读”是指:读已经被历史承认的经典作品、读对经典大师的经典评论、读大师们的传记。
  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和知识量非常庞大的时代,庞大得几乎是以往历史信息和知识的总和。刚刚过去的20世纪也是整个人类历史以来最为复杂的一个世纪,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的潜意识,荣格发现了集体无意识,存在主义发现了生存的荒诞和非理性等等,这些思潮如海潮般一样地让我们失去了方向。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直到现如今,这种没有信仰的历史依然在延续。过去我们阅读小说,更多地是建立在“反映论”的基础上的,并认为所有小说都要揭示一个中心思想,但是20世纪到现如今,小说艺术几乎是现代主义的天下,卡夫卡可以说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到乔伊斯,再到普鲁斯特,直到近当代的马尔克斯和昆德拉,他们的小说几乎都反映了人类的困惑和绝望、焦虑与梦想,他们往往在用“语言弄虚作假”(罗兰.巴特语),并宣称“小说的诞生地是孤独的个人”(本雅明语),这样以来,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巨大的鸿沟,经典与非经典就有了新的标准,让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就增加了难度。但不管怎么说,经典一定是有另外的大师们去阐释,有了这条理由,就让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不再那么困惑和迷茫。
  我曾经对朋友们说,我是拒绝读当代人写的小说的。即使他们有的中间能成为未来的大师,但那是他们为未来做准备的,是把他们的伟大面展现给未来的读者的,或许他们也能成为一代大师,他们的作品也能被时间沉淀下来,但在我这个时代,我还不想寓言他们能不能成为未来的大师,他们的作品能不能成为经典,这属于研究者的范畴,我不想花那么大的代价去读他们。但对于已经沉淀了的经典,我的看法则完全不同,因为我知道,只要我进入进去,我就一定能获得我想要的营养。这也是我“不读没有盖棺定论的小说”的最大理由。至于我为什么不读杂志,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杂志给我的信息一般不是深入骨髓的体验性的信息,而更多的是消遣和无聊的信息,一本杂志读下来,我往往是一句有用的话都找不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实我读书往往是喜欢在书中找到一点启示,哪怕是一句话就行,杂志是不可能做到这点的。“不读同时代人制造的垃圾文字类小说”,这话听起来非常刺耳,在我看来,同时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文字垃圾的制造者(这当然也包括我),没有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感悟,没有深邃的思想作为基础,没有深厚的艺术技巧作为支撑,这种人写出来的文字不是垃圾又是什么?读上面三种东西,只能带给我们的是负面信息,或许偶尔能找到一点启示,但那更像是在垃圾捅里找黄金,希望渺茫。但当我们直接进入到经典作品的时候,即使那些书晦涩难懂,但只要你跟着大师们的阐释去走,很快就能进入到作者的灵魂深处,并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我所说的“三读”中,关于为什么要读“已经被历史承认的经典作品”这一点,其实我已经阐明,经典给人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思想,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能感受到经典大师们的呼吸,读经典大师的作品就像在和他谈话,和这样的人谈话,你没有理由不获得你想要的知识。在呼吸大师气息的时候,去成就你自己。经典大师就像一个智慧老人,他点燃了一盏灯,让你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但是大师们的作品往往有深刻的隐语,很难让我们直接进入,这恐怕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拒绝读他们的原因,不过不要紧,在读走进他们之间,你要先找到桥梁,首先去接近阐释他们作品评论,这些评论不一定能够很好地把握大师的思想和血脉,但一定能从一个点和一个面去启发你往下看,最终在你自己的追索下得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所以说,经典大师的经典评论只起一种桥梁作用。再就是,结合他们的传记去读,从他们的传记中能感受到他们的孤独,以及以常人的不同。读传记和读评论是走进大师们深邃思想的最好桥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与大师同呼吸共体验。
  有人会说,读现代经典小说(如《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等作品)已经不再是消遣和享受了,而是在忍受一种痛苦的折磨。的确如此,现代经典小说不再以叙事为主,而更多的是在思索,这当然需要我们忍受痛苦的折磨。卡西尔说这个世界的“理智中心”失落了,叶芝也有句诗写道:“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这恰恰从另一个层面表明了现代小说家的困惑,在一个断裂的时代和没有信仰的时代,人们除了只有困惑而别无其他,表现给大师们的就是对这种困惑的思索。所以,现代小说可以说从传统的叙事模式转向了对小说诗学的追求,也就造成了我们阅读上的困难。不过不要紧,按照我上面所说的方法去接近大师去读大师,你一定能有所收获,并能亲自感受到大师们灵魂深处的呼吸和光芒。
  我东扯西拉地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表达什么思想,总之,我奉劝大家的是,多读经典作品,少读一些无聊的文字垃圾!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40 收起 理由
丝路话雨 + 4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词语:)这篇文,好像在哪儿读到过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说的“三不读”是指:不读没有盖棺定论的小说、不读无聊的杂志、不读同时代人制造的垃圾文字类小说。我所说的“三读”是指:读已经被历史承认的经典作品、读对经典大师的经典评论、读大师们的传记。
——这个“三读,三不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所说的“三读”中,关于为什么要读“已经被历史承认的经典作品”这一点,其实我已经阐明,经典给人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思想,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能感受到经典大师们的呼吸,读经典大师的作品就像在和他谈话,和这样的人谈话,你没有理由不获得你想要的知识。在呼吸大师气息的时候,去成就你自己。经典大师就像一个智慧老人,他点燃了一盏灯,让你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但是大师们的作品往往有深刻的隐语,很难让我们直接进入,这恐怕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拒绝读他们的原因,不过不要紧,在读走进他们之间,你要先找到桥梁,首先去接近阐释他们作品评论,这些评论不一定能够很好地把握大师的思想和血脉,但一定能从一个点和一个面去启发你往下看,最终在你自己的追索下得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所以说,经典大师的经典评论只起一种桥梁作用。再就是,结合他们的传记去读,从他们的传记中能感受到他们的孤独,以及以常人的不同。读传记和读评论是走进大师们深邃思想的最好桥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与大师同呼吸共体验。

这个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会说,读现代经典小说(如《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等作品)已经不再是消遣和享受了,而是在忍受一种痛苦的折磨。的确如此,现代经典小说不再以叙事为主,而更多的是在思索,这当然需要我们忍受痛苦的折磨。卡西尔说这个世界的“理智中心”失落了,叶芝也有句诗写道:“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这恰恰从另一个层面表明了现代小说家的困惑,在一个断裂的时代和没有信仰的时代,人们除了只有困惑而别无其他,表现给大师们的就是对这种困惑的思索。所以,现代小说可以说从传统的叙事模式转向了对小说诗学的追求,也就造成了我们阅读上的困难。

————读到这里,想起了刚看的一篇文章《史铁生去世,“心灵写作”恐成绝唱》。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在浅阅读文化快餐流行的年代,史铁生注定是一位畅销不起来的作家,即便是在他最具盛名的年代,他也从未走上最受关注作家的行列,这是因为,在苦难的时代读史铁生会越加沉重,在泛娱乐的时代读史铁生是自讨苦吃。但也因此史铁生成为一位最与众不同的中国作家。他的独特在与他的不变,他的写作一直是遵循内心的引导在进行,而不像其他的做作家一样,用被挤压变形的文字来迎合时尚,用荒诞的想象制造语言的浅薄狂欢。史铁生的去世让中国的心灵写作成为绝唱,没有人继承才是他去世留下的最大悲哀。”

呵呵,作者说的也太绝对,喜欢史铁生的不管他在不在世,都依然喜欢,不喜欢的说破嘴皮,可能还是不喜欢吧:)
喜欢心灵写作的肯定还是有,不过,在现今社会,真的不易:)

呵呵,敲打这些,是看到词语的这篇文,联想到最近看到的一些文字了。我是比较喜欢史铁生和周国平一类的文字的,不过,却不是时时看,因为,看多了真的好沉重,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阅读——阅读经典也罢,浅阅读也罢,应该和读者本身有关。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所爱。人参鱿鱼有其营养,萝卜白菜也有其特点。在这儿,我作为一个读者,不妄加评论:)

不过,作为阅读,我的体会是:年轻时应该博览,“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到了一定年龄,有了一定的学识,有了定性,自然就会有了选择,对于文字会根据自己的性格风格“优胜劣汰”了。选择,自会有定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4-11-1 13:23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