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家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1|回复: 6

[原创] 世外仙姝寂寞林 香魂寻梦合缘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捉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一缕香魂梦断潇湘馆,林妹妹从二百年前尘封的红楼中款款走出,复活。那纤弱的身影在我脑际显影。这是林妹妹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自小定格在我的记忆里。喜欢红楼,喜欢林妹妹。

   十几岁开始读《红楼梦》,迄今读了多少回已无法统计。一直认为,红楼梦是值得我一读再读的名著。不怕大家笑话,孩提时,对红楼梦还是懵懵懂懂的年龄,喜欢读红楼梦,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力。但回忆当时对林妹妹的痴迷地程度,现在想想,甚为可笑,欣赏她那病态的美。有段时间直盼着自己生病了。希望自己能如她般,态生两靥之愁,娇喘微微,行动如弱柳扶风,人见了都心生怜惜。

   记得,初中二年纪,一次,我果真病了,咳喘了半月,吃药打针都无用,把父母吓坏了,怀疑我得了肺结核。每天,送我去卫生室打针,几天下来,一条腿似乎短了一截,一瘸一癫的。上课时,无法抑制地阵咳,使我胸部疼痛难忍,也影响到周围同学。我想极力克制不作声,一只手绢在手,怯怯地捂住嘴,憋的我面如桃花,娇喘微微,活脱脱一个林妹妹。那以后,果真有同学称呼我林妹妹了,但见他们躲闪的眼神,窃窃的笑意,知不是什么好话,不过是嘲弄我病歪歪得模样儿,酷似林妹妹罢了。真不知该是喜还是恼了。

《红楼梦》问世以来,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尤其是其中的十二位美丽的女子,更是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在众多的女子中,黛玉以她清灵卓异而又多疑多妒的性格特质,在精神生活领域被人倍加赞叹、敬仰;在世俗生活领域又使人唯恐避之而不及。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是成就林黛玉性格特质的主要方面。

在曹雪芹的神话笔法中,林黛玉的前生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草,十分娇娜可爱,赤霞宫的神瑛侍者,每日以甘露灌溉,后绛珠草承天地之精华,又得甘露滋润,遂脱去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这个多愁善感的绛珠仙子,便欲以一生的眼泪报此甘露之恩,她曰:“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

  若是还泪而生,当是泪尽而逝。爱情成为黛玉惟一的生命追求。她的一生,注定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

  然,天上的绛珠饮灌愁水,餐蜜情果,不食人间烟火。这也意味着黛玉性格的不入世,不为世俗计,亦不为世俗相容的本质。黛玉时常说自己是:“草木人儿”,也就是一个自然的人,一个性灵的人,而无其他世俗可妥。

  黛玉不看重功名利禄,对仕途经济的事一窍不通,她从不劝说宝玉求取功名,默默地支持宝玉反对仕途经济的思想、言行,引宝玉为知己。三十二回中,湘云劝宝玉不要在女儿堆里厮混,要多读书,去考举人进士、会会为官做宰的人,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回应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的经济学问的”,又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这是宝玉对其知音的确信。由此可见:黛玉不谙世事、天真的性格。

   曹雪芹使绛珠仙子托生转世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母亲去世后,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她接进贾府,进京后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

 贾府有着严格的礼教,无上的强权,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意味着黛玉将必定置身于一个旋涡之中。而这个旋涡便足以使黛玉无力挣扎,其悲剧必然性就顺理成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典型环境决定人物命运”。

   然而,在那个比较单纯的官僚家庭环境里长大的黛玉,投身到荣国府以后,命运又仿佛给了她这样的安排:必须去学会如何适应周围复杂错综的人事关系。

曹雪芹这个“造物主”,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也给大家留下了多疑多妒、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独特的悲剧性格。

  林黛玉初进贾府时,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来描绘林黛玉天仙似的美貌。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此话虽未直接写出林黛玉之美,但却给我们的心里留下了“美人”的形象。在宝玉的眼里,林黛玉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 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样的“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难道不美吗?曹雪芹把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

  曹雪芹让林黛玉住在翠竹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那里是一个清幽的所在,这里有大观园中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竹子。用林黛玉的话,“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写潇湘馆必写到竹,而黛玉又那么爱竹,无疑竹是黛玉形象的一个象征。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诵竹子的诗文名句不少,而我们从这些篇章中大略可以概括出竹的特点:劲节孤高,凌云不俗。

  贾政也说那是个读书的好所在。第四十回贾母领着刘姥姥见识大观园,在潇湘馆看到“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把黛玉的闺房误认为公子的书房,惊叹“这哪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黛玉的淑女气质,来自她的书香氛围,也来自她诗意盎然的精神生活。

  第三十七回写到探春给林黛玉取雅号时说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做‘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也不言语。既然没有表示反对,说明此雅号正中黛玉下怀。林黛玉凭借她诗人的气质和敏感,自觉与竹的精神气质相通。这种相通,契合是动态的,全方位的,与林黛玉的性格发展遥相对应。

  那么这些翠竹就暗示了林黛玉将来不幸的命运,但是这千百竿翠竹,象征着林黛玉人品高洁,具有一种独立的文人的气质。暗喻林黛玉是这些女孩子当中最有骨气的。

  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情,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从小饱读诗书,与诗书为伴。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她爱书,不到9岁,已读完了《四书》。跟着贾雨村,也就念了一年书,而且还总生病,请病假,所以贾雨村很悠闲,经常出去闲逛,听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之类。后来母亲生病,黛玉又天天伺候请事假,母亲病死黛玉痛哭病倒又请了丧假。总之就没怎么正经上课。就这样还能读完《四书》,真是奇迹。黛玉也可算得有点近乎神童的天分了吧。后文贾政训宝玉时(应该已过了两三年了)还说要让老师给他先把《四书》讲明白了再说,可知那时宝哥哥还不太明白呢,《四书》也不是那么好学的。

  她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黛玉才冠群芳,贾老师应该也功不可没。

  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象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词》。是她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她不忍看落花被玷污,希望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于是,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用锦囊收集落花,建立花冢,想用“一坯净土掩风流”。从此,黛玉葬花在我心里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里最著名的经典。林黛玉的哀愁也随之被曹雪芹渲染到了极致。她在诗词中注入自己的情感,注入自己的身世。一首《葬花词》,表达的是她一生的凄凉和对幸福的渴望。只是,落花有归宿,黛玉没有。

  在红楼众多的女子中,论才学,宝钗博识,以学力胜。黛玉颖悟,以才气胜。这是大观园里公认的。看到过这样一段评论:

  香菱有其幽而不能得其文,
  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
  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
  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
  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
  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
  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

  大意就是这些美人各有特色,但也各有美中不足之处。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完美的人物,我想也只有黛玉了。

由于黛玉心慧及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非常地敏感。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一天晚上,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己,竞气得昏厥过去。别人开一句玩笑,她认为是对自己的轻侮。她确是个“小性儿”,甚至有些“病态”。但是,我们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的极强的自尊心,不是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吗?

  黛玉很多时候会使一些小性子,甚至吃醋捏酸。宽厚贤良的宝钗姐姐;精灵古怪的湘云妹妹;聪慧灵秀的宝琴妹妹;都是她潜在的情感对手。所以,女人的小心眼在爱情面前显露无遗。如:十九回里宝玉想看她袖子为什么这么香,黛玉诘问宝玉;“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他?”一连串的这“香”那“香”,是黛玉的聪明伶俐,也是黛玉的恐惧嫉妒,“金玉良缘”成了“木石前盟”的克星。虽然是一句包含醋意的话语,却恰恰体现了她爱得真诚,爱得专注,爱得忘我。

  黛玉尖酸刻薄的背后是无助无奈。宝玉对“金玉良缘”还是曾动过情的,对宝钗也不是没有倾慕之心,尽管他痛恨“金玉良缘”,偏说“木石前盟”。

  黛玉总是在“似水流年”中折磨自己这“如花美眷”,“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为你的知己,既你为我的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

  隐忍曲承、安分随时、装愚守拙等等,是最受称赞的美德。而缜密的机心、巧妙的欺诈,更是可以换取到欢心与奖赏。这就是周围的一切向林黛玉所提出来的做人标准。而寄人篱下的处境,似乎更是要求她必须如此的立身行事,才能在这个“本也难站”的地方站稳脚步。这样做的人,在某些“聪明”的人看来,也许并不算是难事吧?因为这既照顾了别人的需要,同时又为了自己。

  但是,这种“聪明”的做人之道,完全没有牵动过林黛玉的心。她甚至连考虑都没有考虑到。我们看到她爱说就说、爱恼就恼、爱哭就哭。任性,的确也是任性的。她不怕得罪任何人,薛宝钗被她不止一次地讥刺过、史湘云被她恼怒过、绘画才能平常的惜春被她打趣过、忙于夜赌的老婆子被她揭穿过、絮聒得令人厌烦的李妈妈被她斥骂过……。至于谁该得罪,谁不该得罪,她好像根本就不知道世间还存在这样的问题。一切都根据她生性的好恶、凭着她感情的流转,毫无顾忌地任意而行。既不经过任何的修饰,也没有半点掩藏。她心里所想的,也就是口中所说的。而口中所说的,又常常是为别人所不肯说的生活中的真相。譬如如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大观园中无人不知,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只有黛玉敢一语道破,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她的灵心慧舌,虽然有时能够生出许多引人发笑的“俏语”和“雅谑”,但在大观园里却造成了“尖酸刻薄”的普遍印象。

  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
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介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

  她很早就觉得薛宝钗的“有心藏奸”,也曾经不止一次地和她发生过冲突。看来,她对薛宝钗似乎在心里存在着很深的芥蒂。但是,这种芥蒂,又是多么容易就消失得干干净净。只是因为薛宝钗在她面前说了那一番女孩儿家应懂的规矩和送了她几两燕窝之后,她便向薛宝钗袒露出一颗赤诚的心,并且恳切地把一切过错都归于自己。而且以后又把薛宝钗当作亲姐姐来称呼、来看待。

  其实,薛宝钗所以能够打动她的心,主要还是因为当她正处于孤单、凄寂的时候,那样的训导和赠送,在她的感受上被当成了一种爱护和体贴。所以她对薛宝钗这样说:“东西是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又说:“我母亲去世的时候,又无姊妹兄弟,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是的,这个丰于感情因而也特别看重感情的少女,并非只是一味自尊得不能采纳人言。当她感到友情的温暖时,不仅会发出衷心的感激,而且也能够接受别人的责备。所以,在大观园里,独有真心关怀着她的命运的紫鹃,虽然是一个丫头,却敢于当面指责她“太浮躁了些”,又说她“小性儿”、“常耍歪派”。还这样对她说:“宝玉只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

  这个聪明的少女,不仅懂得感情,也是善于体察人情的。她看得出凤姐的“花胡哨”,也看得出荣国府人们之间的“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她更是没有一刻忘记过自己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她似乎一切都看得很明白,但独独看不到自己的锋芒毕露将会带来甚么样的后果;更没有想到自己是多么需要乖觉一点,就可以利用贾母的“怜爱”和自己的许多有利条件,在这里为自己铺下一块福地。 

  曾经一度视黛玉为掌上明珠的贾母,在意识到黛玉的心事后,明确表示不能将她许配给宝玉,并在薛林两人比较后明显倾向于薛宝钗。王熙凤在贾母的态度明朗后,便使出了“偷梁换柱”之计,对宝玉说给他娶林妹妹而实际上给他娶的是薛宝钗。“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在绝望中一病不起,临终前在绝望悲愤之中,焚烧了象征着她与宝玉纯洁爱情的诗帕和记载着她心声的诗稿。

  由于黛玉不满一夫多妻的社会制度,要不想违背这一宿愿,也不想损坏黛玉轻灵玉洁美好的艺术形象,曹雪芹只有安排她早死,不进入当时浑浊的世俗婚姻中,让她在孤独纯洁中成长,也在孤独纯洁中凋谢。大观园中世外仙姝的动人形象,永远锁在孤独无依,寄人篱下,体弱多病的生存状态。宝黛之爱,人生之惋!

  出于污泥而不染“质本洁来还洁去”。

  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黛玉写诗,包括处事都是一个“情”字,宝钗作文,待人接物却是一个“心”字。这是俩人最大的区别。然而,有情之人最终却无情而去,有心之人最终也没有得到心爱的人的心。

  王蒙说“从林黛玉身上看人性可以是感情的、欲望的、任性的、自我的、充分的。而宝钗则是群体的、道德的、理性的、有谋略的、自我控制的。从性灵的角度看,我更喜欢林黛玉”。王昆仑先生对钗黛形象有一段精彩评论:“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的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的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丢下书,不忍再读,她走前最后的喊声:“宝玉!宝玉!你好……”,字字句句都刺痛了我敏感的神经,在我的胸膛里如潮湿的水藻样纠缠着、郁结着,不能释怀。

  黛玉集合了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

  林黛玉永远活在读者心中。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金币 +30 收起 理由
山菊不艳花自芳 + 30 + 3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是理想化的“仙子”,人间怎么可能见到~
俺是个平头小老百姓,生活里若能遇到类似宝钗的,就求之不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6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欢喜看到这么好的文字,说明竹韵的文字很是让人敬佩和喜欢的。《红楼梦》人人读来都是不嫌多和腻的,每每再读都是又有新的收获和感悟的。竹韵偏爱黛玉,剖析得很是到位,可见钻研不是一天两天了,也不是一般人的只知故事大概的那种喜欢黛玉。把个黛玉从家世不顺寄人篱下,小心为人,善良宽厚待人等许多品质一一透析褒扬,敬重她不重功名富贵,坦荡生活,喜好诗书,真诚教授香菱学诗,待紫鹃情同手足,胜过观园里许多人的那种特一角色,旗帜鲜明地独树起来。这样爱黛玉,值得肯定,大胆再夸竹韵一句,怕不是曹雪芹老先生暗授机玄,竟是和了曹老先生的写作意图那也可能是一定了。称赞啊,这篇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景宜 的帖子

景宜过奖了,有点羞涩! 你很认真地读了此文,谢谢了,很高兴。看来你也喜欢红楼,喜欢林妹妹。问好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蝴蝶-沧海 的帖子

谢谢沧海,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山菊不艳花自芳 的帖子

谢谢山菊,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5-1-4 16:4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