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家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0|回复: 5

[原创] 远远的昭苏,近近的喀喇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9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深秋了,应该是秋高气爽,阴沉了两天的天空无丝毫放晴的意思。没有感受过伊犁的秋天,却深信凄清秋瑟也应该与别地方没有太多不同的。

    沿着伊犁河谷前行,当车从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的巩留县出来。天仿佛更加低沉了,风也刮起来。随风飘摇金黄色的杨树叶在眼前徐徐飞舞。


    黄,是这一路这一季的主色调,扑入眼中的黄色像波涛般汹涌而来:枯黄是土地上的草,金黄是成片成片的麦田,鹅黄是弯弯斜斜的芦苇花,褐黄是伸向远方连着天边的路,还有路边闪过的枯黄枝头上随风摇逸的白桦树的叶... ...

    也许老天对黄色情有独钟,给了秋季这种黄色的盛宴。而我穿行在这季的盛宴中,有种心甘情愿醉去的感觉,带着这种微醺的感觉,舒畅的凝视风景。

    远方一个友人发来短信:“到哪里了,是否已经在喀喇峻草原上驰骋了。!”

    我回到:“车伊犁河谷的平原里穿行,白桦林旁边的‘阿克吐别克乡’让人心醉了... ...”

    路途上,被人牵挂是件幸福的事情,与天气无关,我这样想着。秋季不仅仅是收获的季节,还是怀念的时候,感怀着昔年的岁月流转,感叹着年少时有过的轻狂。

    这一路,只是短短的一程,都会如此这般的感慨,那么那三个时空之外,让我崇敬、心仪、佩服和感动的女子: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冯嫽夫人呢?

    古老的乌孙国呦,你可知她们离家有多远?天高、地荒、路远。心路却更加遥远!

    和亲政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环境下的产物。而这项政策的牺牲品和实施人她们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她们在不同的历史中出现。

    正如汉武帝刘彻时代,细君公主以及解忧公主和她的奴婢冯嫽(即后来被乌孙国人敬重的冯嫽夫人)。她们从小在江南水乡古镇长大,而要去和亲的地方却是荒蛮的、远在天边伊犁昭苏喀喇峻草原上的乌孙国。

    她们心里所想所感我不得而知,只有从历史文献里找到些只言片语。那一年,细君公主告别汉武帝刘彻时,感伤的说道:“儿之远嫁,非为荣华富贵,天下果得太平,我愿足矣!”... ...短短的文字从纤小柔弱的细君嘴里说出,却铮铮有声。

    百年中她们三人相继而来,正是因为她们的到来,换取了近三个世纪边境的太平。

    低沉的天空不知何时开始下起细细密密的雨了,车窗外面在水雾气中不甚清晰了,外面的世界朦胧的隐匿在雨中。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我仿佛进入时空隧道。幻想着,我也在那个汉武帝的时代,一路陪伴着细君公主从江南水乡扬州古镇走来。将对细君公主的爱意隐藏在心底的最深处,心甘情愿做她的书童、马童,侍卫,为她劈荆斩棘,挡风遮雨。

    乌孙的国王昆莫,在特克斯与昭苏间的喀喇峻草原的丘包上,焦促的等待她从汉朝来的新娘。在黄昏的尽头,乌孙王昆莫等到了细君公主。

    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当西天的晚霞簇拥着那轮辉煌的夕阳沉落下去,那忧郁的琴声,与我长长的一声叹息在霭霭暮色里弥漫开来... ...

    接着后来几十年,同样的一幕又上演了,那女子却换成了解忧公主和冯嫽夫人!

    就在这样一种情愫中,我独自一人,走在伊犁特克斯县和昭苏县之间的喀喇峻大草原上,任凭思绪在秋天细细密密的雨里踌躇,徘徊,驰骋... ...         

    几千年的山岚早已将几千年前的新娘带走,我却依然苦苦寻找千年前新娘走过的足迹。

    雨渐渐变成了小雪,开始我却没有发觉,特克斯大阪的松林被早到的雪轻轻压着,密密舒舒的错综屹立着,看着经过它的每个人,它记住每个走过旅者的容颜。是的,它也一定还记得那千年之前的三个女子。

    我站在了山顶,脚下就是离我如此近的喀喇峻大草原,天边朦胧无涯的彼岸,一定就是远远的昭苏!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金币 +50 收起 理由
一品香菊 + 50 + 5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9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丽的喀嚓峻草原,古老的乌孙国,让人不由自主地怀念起为了和亲而出塞的细君公主、无忧公主以及冯燎夫人,三个女人,为了国家的命运,竟然选择了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和亲,牺牲自己的爱情与舒适的宫室生活,她们的壮举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她们三个女子也是令人赞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4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古并未伤今,恩。
附刘师培的一首七律——给细君公主,我记得好像细君公主不是刘彻的女儿。
胡筝拨怨黄金徽,尘毂凝香纰罽帏。
镜里青鸾知惜别,歌中黄鹄宁羁飞?
狼望春花雪絮积,龙堆秋草阳晖稀。
到此应输青冢骨,芳魂犹共佩环归。
不错,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9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9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同细雨霏霏的怀古幽思,肯定了曾为和亲政策而牺牲人的历史作用。超级欣赏,帮你重新编辑了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5-11-3 02:4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