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家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上清风

沈治钧:关于黛玉裸尸镜头问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曾扬华(中山大学教授,《红楼梦学刊》编委)
新版《红楼梦》的主要问题,首先是选角问题,现在很多评论中所提到的,黛肥钗瘦的人物形象是不符合原著的。还有剧中王夫人的形象太显老,作为嫂子的邢夫人反倒年轻了。其次是语言,如果照搬原著的一些文言文,容易造成观众的理解困惑。再者是旁白的出现没有恰到好处,出现得过多,但是该出现的地方没有出现。李少红声称要忠于原著,但在新版《红楼梦》剧中,林黛玉却是裸死的,对于这样的安排,李少红又回应这样拍“很现代很震撼”,既然导演声称要忠于原著,那为何又要拍得很现代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陈文新(武汉大学教授)
完全照搬原著,这样做很保险,但显得比较拘谨。大段的旁白确实低估了观众的理解力,会影响观剧时的投入。“裸死”这个词用的有点过分了。我想过世后擦身换衣服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个这样的时段。但这样的场景原著只是带了一下,没有具体写。出现如此说法可能是镜头的原因,而且并没有完全表现出这个场景。我猜想可能这也是导演的用意,可以炒作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思源(中国红学会顾问,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适当地通过旁白做点必要交代,画龙点睛,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原著,但不能以繁琐的旁白来代替画面语言。阅读和看电视剧是两种大不一样的审美方式,彼此不能替代。电视剧无论改编得多么成功都不可能取代名著文字给人带来的反复品味和深入思考。试图通过大量旁白使没有读过原著者了解《红楼梦》,既违背电视艺术规律,也不具备可能性。大量旁白不但显得重复、累赘、拖沓,而且使一些重要而精彩的情节、细节——如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司棋之死——失去了时间。有的旁白原文连我这个研红者都一时听不过来,广大观众听何以堪!(10月15日中华读书报)





◆吴新雷(中国昆曲研究会长,南京大学教授)
李少红虽声称尊重原著,但这更像“挡箭牌”。比如剧中音乐号称是昆曲,不懂的人还以为昆曲就这样,懂行的要骂死了!备受诟病的背景音乐“咿咿呀呀”,“鬼声不像鬼声、昆腔不像昆腔”。从第一集看到现在,我还没听过一支像样曲子。元妃省亲时的《仙缘》、黛玉葬花的《葬花吟》都挺失败。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这四大主角都挺失败。就说宝玉吧,虽然于小彤长得不错,但电视上的扮相“尖嘴猴腮”,和原著“面若中秋之月”完全不符;黛玉呢,又胖乎乎的,宝钗倒是蛮精瘦,还有姚笛演的王熙凤,压不住场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谭旭东(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北方工业大学教授)
新版《红楼梦》何必非要林黛玉脱衣服?李少红之所以让林黛玉在新版“红楼”中裸死,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她不理解经典,或者她不懂得经典究竟应该如何“重读”;二是她可能并不懂得艺术的根本在哪里。不然的话,她肯定知道要使新版“红楼”更有震撼力,更具现代感,不一定要林黛玉脱衣服呀!再说,《红楼梦》原著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冰清玉洁的女子,对爱有着纯真的痴迷,从“黛玉葬花”就可以看出她内心世界的美好与柔软,怎么可以让死后的她裸体与人相见呢?这非但不能给观众现代感,反而让人觉得恶俗。





◆梁归智(中国红学会理事,辽宁师范大学教授)
李纨是寡妇,不能穿红戴绿。可是电视剧却加了一句给李纨也送了花,而且李纨在剧中还真的头上戴了大红花。小说中柳湘莲是演小生的,电视剧的旁白也这样说,可是当柳湘莲出现时,他却在戏台上演旦角。电视剧凭空为贾元春拟作了一句灯谜“寒气消尽暖气来”,却连基本的平仄格律也不正确,第四字应该是平声却用了仄声。另外一些常识性的原著台词也读了错别字。如第一集的“仙形道体”说成“形仙道体”,第7集“椒房”读为“淑房”,第23集“淋竹醉堪调”中二声“调(tiao)”读成四声“调”(diao),“句未裁”读成“句未栽”,第27集宝钗说“真真膏粱纨绔”中“纨绔”读成“纨绮”,第28集平儿对凤姐说“使人含怨”误为“使人含冤”。小说写贾琏和凤姐的女儿出痘,贾琏趁机搞“婚外情”,先拿小厮“出火”(同性性关系),剧中居然成了小厮给贾琏拔了满脊背的火罐!我刚看时,还以为是一种“后现代”艺术技巧呢。(10月11日光明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都市报对周岭的访谈:

看了新《红楼梦》这些定妆照,感觉如何?

周岭:不好。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第一个,所谓的人物造型,《红楼梦》里描写得非常具体,比任何古典小说都细致得多、具体得多。拍别的戏就不说了,但拍《红楼梦》如果不尊重曹雪芹,你会吃大亏的。因为曹雪芹是个巨人,如果你尊重他、研究他、理解他,你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如果你不理会他,你自以为是,你就只能站在巨人的边上!那就太可惜了!

契诃夫在谈到名著改编的时候曾经说过,它们“就像珍贵、细腻的花边一样,绝不能让粗糙的手去触摸,因为粗糙的手只会把它们揉皱。”《红楼梦》更不能容忍“粗糙的手”。从公布的造型定妆照看来,已经不仅仅是“粗糙的手”,而是“粗暴的手”了!

南都:您对现在这些造型的接受程度是怎么样的?

周岭:我都不能接受。我不是极端,不是气话,很冷静的。我总是说要把握整个大的基调。现在回过头来看87版的造型,不管是从红学的研究角度,还是从其他方面的研究角度,批判87版只能批判细节,但一个《红楼梦》的精神的基调,一个生活化的基调,一个美的基调,它把握住了。即使许多地方不无瑕疵,所以瑕不掩瑜。我看有记者采访叶锦添时,叶锦添说主要是依据孙温的绘画,孙温是他个人对《红楼梦》的理解,有的理解庶几近之,有的理解则大可商榷。应该说,他有很多理解是错误的,仅有供参考的价值而已。里面人物穿的服装,就没有反映曹雪芹对服装的描写,脱离得很远啊。

南都:也许叶锦添并不觉得违背了原著。

周岭:好像他自己说的,不“还原”《红楼梦》,坚持“创作”原则,至多从孙温的画里找依据,实际上是抛开原著。所以有人批评他“无知者无畏”了。

“李少红有难处,但难处不能当托词”

南都:您怎么看新版和87版的关系?

周岭:把87版和新版《红楼梦》对立起来,是一种很狭隘的心态。当87版《红楼梦》开拍之初,面对的是影响力非常大的越剧《红楼梦》。但87版《红楼梦》是努力地从中汲取营养,我记得那时还专门把越剧《红楼梦》的导演岑范请到北京来传授经验,演员们也是以徐玉兰、王文娟这些表演艺术家为学习的榜样。

所以我认为新版《红楼梦》是在二十年后的今天用新的视角来重新解读这部作品。对立大可不必,连超越这个概念似乎都不必使用。

南都:不少人觉得少红这次偏离尺度这么大,完全没想到。

周岭:《红楼梦》的服装造型设计应该遵循这么三个原则,一个是原著精神,一个是生活化,一个是美。我相信以李少红的功力经验,以叶锦添的功力经验,应该拍出很好的东西来,但最重要的一点,要是《红楼梦》才行。

我是觉得李少红有她的难处,这个难处是值得同情的。但是难处不能当做托词,对吧?你有难处大家理解,你有难处大家同情,你有难处大家可以帮忙,但你不能把难处当个筐,把什么问题都往里装。你说你有难处做得不好大家很难接受啊,是不是?

我们不能要求当事者是全才,但起码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譬如一些各方面真正的专家,同时高度关注民意,因为这是大家的事情。尤其在弘扬国学大背景下,能够代表中华文化传统的是《红楼梦》啊,不然谁去关注一部电视剧呢?现在乱七八糟的剧多了,谁也不去生那个气。《红楼梦》是全体国人的《红楼梦》,不是谁出钱谁拍就是谁的,市场经济也要考虑到市场啊,没人买单市场可就没了。

红楼造型的学问,到底在哪里?

南都:曹雪芹中对服装造型描述很细致,您能给我们说说他笔下这些造型的产生原因吗?

周岭:第一,曹雪芹对生活观察得非常深入;第二,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独特理解;第三,他生于织造世家,对服装从面料到工艺到款式都极其熟悉。化妆在那个时代所谓“德言工容”,从贵族女性到一般的平民女性都很讲究化妆,“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没化好妆的时候不能看的。所以原著里面才有了非常坚实的基础。除此外,曹雪芹写小说有一个艺术宗旨,“无朝代地域邦国无可考”,故意模糊。曹雪芹是一个旷世奇才,他不是随随便便凭空杜撰的,而是非常成熟的高层次的审美情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都:能大致说一下《红楼梦》中的服装应该是怎样的吗?

周岭:首先,《红楼梦》的服装分为几类。第一类是清代服装,第二类服装是前代服装,是元、宋、唐代的。比如说贾宝玉穿的“披风”则是从宋代到清代都有。披风不是斗篷,跟今天我们对披风的理解不是一回事,那时披风是宽肩大袖对襟儿,带袖子,而且两边开叉,前后分成四片,长可及膝。贾宝玉穿着“青肷披风”,这是林黛玉说的,“为什么把青肷披风脱了呢?”披风是女性穿的,但作者让宝玉穿,自有他的意思。一是小孩子穿衣服可以不分男女的,暗示年龄;第二呢,贾宝玉是群芳之冠,可以穿女性的衣服;第三呢,披风在明代叫做“褙子”,宋代叫做“四阕袄子”,这种衣服恰恰是为他这个“无朝代可考”服务的。第三类是改造了的服装。比如说贾宝玉穿着“海龙皮小小鹰膀褂”,这个鹰膀褂是什么,就是清代巴图鲁坎肩儿加上两个飘袖,是改造了的服装。当然还有一类干脆是“戏装”。比如北静王出场时穿的“江牙海水五爪座龙白蟒袍”即是戏装。

所以你看服装本身是非常有趣的,有学问啊,对不对,你说现在新版《红楼梦》要不要研究这些东西呢?只看孙温的画怎么行呢?从这方面就偏离了《红楼梦》本意了吧?尤其是作者要借服装凸显的艺术意图和哲理意图,已经得不到诠释了吧?拍可以这样拍,但拍出来像《红楼梦》吗?这还仅仅是服装,只是冰山一角。

■病因剖析

新版专家,一个摆设?

回忆:当年专家组干嘛?

87版《红楼梦》当时有一个庞大的顾问委员会,王朝闻、王昆仑、曹禺、沈从文、杨宪益、朱家溍、蒋和森、启功、吴世昌、周汝昌……大师云集,空前绝后。周岭回忆那个时候大师们都是一招一式亲自指导,比如怎么互相见礼,怎么作揖。顾问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把握总体的风格和基调。“化妆造型没有偏离,主要是这么多专家把关。”周岭说。

感慨:现在讲课没主创听

周岭表示,24年前他给87版演职员讲课,当时主创人员几乎无一人缺课。后来又给电影《红楼梦》剧组讲课,北影厂汪洋厂长、谢铁骊导演以及作曲王酩等主创人员每课必听。24年后的今天,又给新《红楼梦》剧组讲课,但没有一位主创人员露过一面。”抚今追昔,感慨良多。我并不以为我的课有多么重要,其实,当年也未必重要。只是对比那种郑重其事,有一重隐忧油然生出而已。“

质疑:叶锦添的说词是否合理?

叶锦添说:“每一个图案都要经历几十个红学家考据,并且还没有答案。”周岭认为这只是个似是而非的理由,并没有说服力。周岭说:“所谓‘几十个红学家’的说法不对。因为红学家研究方向都不一样。所谓请教,尤其是服饰化妆方面,红学界最多不过三五位而已。总之,担心受红学家‘意见不一致’的影响而不去研究《红楼梦》,恐怕这个理由不成立。”

结论:现在的专家就是一个包装

87版《红楼梦》拍摄时,中宣部下达了八字方针:“郑重其事、严肃认真。”周岭感慨现在是没人管,也管不了了。作为新版《红楼梦》的顾问,周岭有感而发:“现在不单是《红楼梦》,大都拿专家做包装。当年顾问三天两头开会,剧本逐字逐句审看,演员一个一个过目,我们现在这个顾问委员会没有开过一次会。”

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真正的“专业评价系统”!由积学有素的专家(不仅挂名而已)与艺术家一起,在吃透《红楼梦》精神的前提下,准确把握住大的基调,对剧本、服装道景及表演提出明确要求(不能玩儿虚的)。这样,“大众评价系统”会逐渐趋同,会由“群批”而“群策”而“群誉”。是则全体参与创作者幸甚!投资方幸甚!《红楼梦》幸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5-1-16 01:05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