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家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词语的黄昏

短篇《灰烬与玫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杨柳:我把小说创作动机与小说故事本身结合,形成了双重故事,故事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故事,这样以来,小说就有了三重故事性。同时,小说里面又夹杂着诗的元素,象征,玫瑰和灰烬本身就是两个象征性极强的意象,他们可以相互转化。我先说到这里,然后你看看反馈我意见,这样可以探讨小说的方向。因为你读过博尔赫斯、卡夫卡、卡尔维诺和纳博科夫这些小说大师的作品,而这些小说大师对我的影响恰恰又是最大的。

天共远(一位对西方现当代小说很有研究的朋友):呵呵,杨柳抬爱了,待我仔细研究研究,结构属于元小说的类型吧。

小杨柳:我说的是实话,我希望小说探讨更多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无聊的争吵。也可以这么说,我更关注小说本身,但我没有申明我是在虚构小说,而是延着一条写作的心理动因下来的。这是一个写作过程,一是一个叙述过程,在叙述中产生另外的叙述,同时对叙述的背后还有隐藏的叙述,那个被隐藏的叙述没有在文本中显现,但它存在,是可以通过故事去感觉的。我觉得我的小说有时候还是关注“意义”的,我结合了卡夫卡的对“存在”的关注,也结合了卡尔维诺的对小说本身的关注,这就是如你所说的“元小说”,并同时采用了博尔赫斯的叙述手法,这是一种杂交式的。这是不是在创新我不知道,但我感觉,这样的小说是值得探讨下去的。

小杨柳: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认为,对小说家而言,存在着三种可能性:他叙述一个故事;他描述一个故事;他思考一个故事。但我觉得,小说还可以去感觉一个故事。叙述、描述、思考和感觉都是不同的,感觉更像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小说思考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共远:

我从这个故事里看到了对我们自身的嘲讽。

一个数学家,连计数这样简单的事情都无法做到,只因为它们是灰烬我们眼睛就发花了?当灰烬变作玫瑰时,事情就变得异常简单了。这是一种对人世的寓意吧:当我们是灰烬样的芸芸众生时,我们无法做成很多简单的事情,而当我们成为玫瑰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还可以说,类似灰烬样的日子,我们昏昏然数不清楚,而玫瑰般的日子,每一天都留有清晰的记忆。

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怎样才能把灰烬变成玫瑰呢?这颇似一道关于人生的命题,一边是灰烬,一边是玫瑰,我们该何去何从。

《帕拉塞尔苏斯的玫瑰》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味,你的故事也同样如此。2008年5月3日不过是短暂的一个瞬间,但是它产生了灰烬和玫瑰的疑问,我们的生命就是由无数这样的瞬间构成的,无数的疑问也随之而来,但灰烬和玫瑰的疑问无疑带有某种提炼生命意义的意味。你的生命,你的生活,究竟是一堆毫无意义的灰烬呢,还是耀眼的芬芳的玫瑰呢,又是谁在操纵玫瑰和灰烬的相互转化呢?

所谓元小说是指那些写小说本身的诞生和变化的小说,我看过一些国外的作家的元小说,初看很新奇,看多了,新鲜感就弱了。你的小说和他们的并不完全一样,有某些元小说的痕迹,探索意味浓厚,或者说,它简直就不像一篇小说,而更像是对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一种把玩,一种探险。

故意把时间精确到分秒,暗示了一种纪实性,结尾把这个故事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打破了故事本身的孤立性,预言了玫瑰和灰烬的普遍性,小说的外延得以扩展。生命也许只是在灰烬和玫瑰之间相互转换的一个过程而已,所以作者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总在强调自己对玫瑰的迷恋。

小杨柳:

“你的小说和他们的并不完全一样,有某些元小说的痕迹,探索意味浓厚,或者说,它简直就不像一篇小说,而更像是对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一种把玩,一种探险。”你说的这一点很对,是不是小说我首先不管,但我想我没有按照传统小说的路子走,这就是我要跟你探讨的方向之一。小说是如何被定义的?小说的定义又是如何被改变的?格里耶的“新小说”可以说把小说的探索走到了极端化,而我们中国的作家们并没有去探索小说的形式,这是中国作家的悲哀。关于整篇小说的寓意我不想多谈什么,既然是感觉的这个故事,那么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作为作者,我说阐释多了反而不好。你是一个对小说有很深思考的人,这一点和我见到的某些人不同,他们总在用某种固定的标准答案去衡量小说,这本身就不具备创新的思维。再说了,或许我的努力会毫无意义,但我一直在努力。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50 收起 理由
丝路话雨 + 5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音:把创作动机与小说里的故事结合到一起,虚实相生,让读者跟着作者一路走进去,感受灰烬与玫瑰背后的故事。故事想象很奇特,玫瑰与灰烬可以相互转化,在两个人的眼中同样的事物代表着不同的情感。隐藏在背后的故事更能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袖口:恕我直言:如果本文不当作小说来看,效果要好一些。结构不稳定是肯定的,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到作者流露其间的情绪,创作过程中的种种感受,冷暖自知。作者将这些感受塞进小说不知道是出于技巧还是真的难以割舍。如果是前者那么拿捏失准,大半的篇幅将小说核心部份裹得透不过气来,削弱了小说的力量。打一个牵强的比喻:好比是做包子,如果肉馅放少了,哪怕你用的是农夫山泉和上等的面粉,也会背上奸商的骂名。

本篇看起来像是作者在臆造小说而不是真正地写小说,我更宁愿相信作者是想借助某些技巧填补小说本身的不足,但用得过了些。

秦王政:我赞同袖口的意见,也许当作随笔更好些。

一些灵光突现的句子,或者是构思,最终只成为了一个春夜的妄想,寓言似的,但非小说。但是,如果要把小说的范围做实验性的扩大,我们也未尝不能将其称做小说,只是这样只能让更多的人掩面而逃,敬而远之。

而且个人认为,在小说中出现了逻辑问题,一朵玫瑰就是一粒灰烬,这样解释未免牵强,以致使赌博的胜负并不重要,导致赌博胜负的解释也不令人信服,不过是作者为了预设的结果做的一翻辩解而已,而胜者只不过通过玩了一次魔术获得胜利。这样的逻辑思维,在西方人脑子里或许说的过去,但对接受佛家思想的东方人来说,就显得幼稚。花开无数亿,朵朵证如来,无中生有,有不可数,一粒灰烬已足以让你数不清。

实验性的小说,更需要把握好可读性与可理解性,否则就只能在小圈子里的孤芳自赏。

小杨柳:作为创作者的我来说,我也不想做任何的辩解,大家都说得有道理,我也处于学习中。他是不是小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该有实验的勇气,我宁愿在探索的路上倒下,也不愿意坐在某个路口等着被枪击。我觉得故事是可以被感觉的,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认为,对小说家而言,存在着三种可能性:他叙述一个故事;他描述一个故事;他思考一个故事。但我觉得,小说还可以去感觉一个故事。叙述、描述、思考和感觉都是不同的,感觉更像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小说思考方向。当然,感觉离不开叙述,既然是小说,就该有小说的诸多元素,即使是大胆的新小说家们,也依然脱离不了小说的诸多元素,创新不是背叛,而是延续。袖口先生说的“臆造小说”这很对,但要知道,臆造的小说也可以称之为小说,我们总不能把臆造的小说说成是其他别的什么东西。再说了,“真正地写小说”又有什么标准去衡量呢?“臆造小说”与“真正地写小说”之间本身就没有什么界限可分。共远兄更多的是在寻找小说的意义,是追问,关于这一点,作为作者的我没有发言权。秦兄说的也很有道理,在小圈子里孤芳自赏也是一种搞法,牡丹又牡丹的开法,昙花有昙花的开法,牵牛花有牵牛花的开法,难道说在小圈子里孤芳自赏就不是花了?我觉得我们首先最好把思维放得开阔一些,先不要去界定小说,因为小说、诗歌这些都是一种形式而已,我想,形式是不会被固定的。关键是我们怎么走出形式,找到自己思想与形式的结合点,并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把这种形式表达出来。我在这条路上会继续走下去的,即使我知道它前面就是一道墙,即使我还知道我会撞墙而死,但死并不可怕,我相信我撞墙的时候流出的血一定会开出花来的。

问好各位!大家的探讨对我来说很有意义。

天共远:呵呵,看过多次兄弟的留言,很有见地,同好啊。

有些实验性的小说其实比杨柳的这篇还过分,还不像小说,当作一种实验好了。很长时间里,我都厌倦了学校老师讲的那些关于小说的条条框框,突破一下其实未尝不可。

包子的比喻,绝倒。

小杨柳:袖口先生的很多观点的确很独到,我也读过很多,但我更喜欢实验,因为只有实验才可能找到新的形式。小说是在探索中发展的,有多少人倒在探索的路上呢?但又有多少人在探索中找到了自我。我觉得生命的形式与文字本身的形式结合起来,形成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这点很重要,有时候,我就在想,我的小说并非是写给人去读的,而更多是在表现自己的生命,即使没有读者,我也无所谓。我说的是真的,读者对我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否通过这种形式找到了自己,或者说拯救了自己。

袖口:楼上各位好,从探讨作品的角度而言,鄙人的观念自私,狭隘,所以权作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如果作者的目的是实验,那么就更应该注意技巧的运用。事实上类似的实验也很多,孰好孰坏全得看作者的拿捏水准。我所看到的是本文的核心部份就像一枚待孵的卵,他在作者的笔下是那么脆弱,作者在本文的实验目的是创造而不是毁灭,其初衷或许是想让这枚卵孵化,同时释放出孵化的美----这应该是技巧运用的目的之一吧?而结构问题则在于过于重视技巧之类的手段(前后总共用了四节的篇幅),使得这枚卵被抛置在冰冷的角落而不是放置在温暖的窝棚中.更为不幸的是这枚卵的上空还悬挂着一柄沉重的榔头,我的注意力完全被这柄榔头所吸引,它让我屏息凝视而喘不过气来.我同时相信这柄榔头是本文的支撑点,但这样一来就与作者的初衷相悖,而且仅凭这些东西来支撑一篇小说是远远不够的.

小杨柳:袖口兄的意思是想说,我的整篇结构方面的问题,这点指出的很好。其实,我在想,这篇小说更有点心理小说味道,完全是对自我心理的探索,前面是写作动因的阐述,你指出来的问题也正是我之后看到的问题,这篇小说中的最核心部分来路有些不明。我写这篇小说前是一种冲动和激情,是在散文版里临屏写出来的,当时的感觉只有一个,就是想写,写着写着思路就顺下来了,写完后做了点改动,但改动幅度不大,包括这篇也不是最后的稿。我写的时候实在是没考虑什么结构不结构的,只是靠感觉写完就是了,不过你提醒了我之后我会从心里感激你的。要说到观念自私和狭隘,我也是的,但我会吸收和接纳,但我只会吸收和接纳我想要的东西,其他的无论如何也是改变不了的。呵呵,我发现所有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是很自私很狭隘的,但这并不妨碍这两个人之间去交朋友,观点不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往往会把观念性的东西带到生活中来,特别是搞文字的人(我不喜欢文学这个词,因为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为搞文字的人),往往会为争论观念而导致两人之间相互伤和气,这种风气很不好,如果我们都能以这样的方式去探讨,不把对人的看法放到对对文章的看法上来,这样的人是很值得尊重的,所以,我断定,你是我值得尊重的人。问好你!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50 收起 理由
丝路话雨 + 5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6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6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6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6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6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4-12-28 12:0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