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家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36|回复: 8

[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8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期天,小雨下个不停,百无聊赖中在抽屉里瞎翻,翻出一本“供应证”,那是一本发了黄、封面的硬板纸已经脱落的小本子,翻开一看,里边写着家庭成员每月的粮食定量,记载着每月领取购粮券若干斤,粮票若干斤、杂粮券若干斤,有一页专门记载着豆制品等“备用券”的发放,看着这本已经历经几十年的“供应证”,思绪不由得回到了那个什么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

      “领粮票啦!”居委小组长在喊,于是母亲便让我拿着“供应证”去居委领粮票,居委离家很近,走半条弄堂拐个弯便到了,一进居委大门,只见老老小小排着一长溜队,粮店的人早将各家各户的票、券装在信封里了,只需根据供应证号分发便成,因此发放的速度也很快。递上供应证,发放的人在一大堆信封里找到我家的,在供应证上记录好发放数,啪地盖个章,将各种票、券夹到供应证里交给我,因为每次领总是一点不差,也不点,将全家一个月的活命券小心翼翼地塞进口袋,再按一按,硬硬的确在口袋里了,方才放心地回家。

      那时全家吃的米放在一个大口的瓮里,每逢米快没了,母亲便会让我去买米,买米是一定要用“购粮券”的,用“粮票”和“杂粮券”买不到米,因为那时到饭店吃饭或到面店吃面都要收粮票,而“杂粮券”是用来买面粉的。母亲让我买米,我便从“供应证”里取出二十斤“购粮券”,母亲交给我三块钱、一条布袋和一个酱油瓶,叮嘱我再买一斤酱油,那时米是每斤一毛四,二十斤米加一斤酱油正好三块钱,看来一分钱的“回扣”也落不下了,我的积极性便大受挫伤,磨磨蹭蹭地向粮店走去。

      东门的粮店离我家不到十分钟的路,进得粮店,只见店里堆满了面粉袋,雪白的大米堆在墙边。买米要先买米筹,再将硬板纸做的油腻腻的米筹交给称米的伙计,那伙计便用一种用柳条编的我们叫“山笆”的去米堆上挖了米放在小磅秤上称,磅秤上早打就二十斤加上山笆的份量,也许是“千日之功”吧,伙计取的米常常很准,偶有不准也只需用小铁畚箕稍稍添、减一点即可。此时我早将布袋套在木制大漏斗的出口上,伙计将山笆里的米倒入大漏斗,那雪白的大米便哗哗地流入了布袋,扎紧袋口,扛上便走。

      插队后,供应证上便少了我的名字,因为我不再是吃商品粮的人了,要靠赚工分来换粮食,那时农民的基本口粮是每年520斤稻谷,折合成品粮大概360多斤,正好每天一斤,但只有三分之二分稻谷,由生产队集中去镇上的米厂碾成米后分给各家,三分之一要等麦熟分小麦,南方人吃不惯面粉,大多便去粮站用小麦换米,小麦换米又要打个折扣,因此摊到每天的口粮便不足一斤,哪里吃得够,再加上常年是青菜罗卜咸菜,肚皮里没有油水,农活又重,白米饭便吃得更多,口粮不够吃,到青黄不接时便会无米下锅,好在队里很照顾,每到断粮只要向队长申请,队里便在留的稻种中称些稻谷给我,倒也无饥饿之忧。每年新米上场,那新米饭是真好吃,特别是晚稻“金南凤”,新米饭烧好有一阵清香,让人食欲大开,那米粒晶莹得如珍珠一般,我常常懒得炒青菜,捞一点熟猪油,倒一点酱油在饭里一拌,那味道就象八宝饭,不用下饭的小菜也能吃上两大碗。

        返城后我又成了吃商品粮的,再后来慢慢取消了粮食定量,粮价也放开了,小区里常常有踏黄鱼车卖米的吆喝:“银香米~~!新米!”。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副食品越来越多,餐桌上的菜也越来越丰富,肚皮里油水一多,粮食便吃得少了,买米也不用再象以前那样用布袋装了,店里都有10斤、20斤一包的,下班带上一包回家便可吃好多天,粮价自然也水涨船高,现在一般要卖一块五到一块八一斤,米的品种也多了,什么东北大米、泰国大米、珍珠米、香粳米,让人目不暇接,现在农村的稻田里大量使用农药,大家害怕米里的农药残留,“有机米”便应运而生,超市里有一种2.5公斤真空包装的有机大米,要卖83块钱,每斤要卖十六块六毛钱,那价格令人咋舌。

        吃了五十几年的米,各种各样的米算算吃了大概有七、八吨了吧,但不管是什么米,我总觉得还是“金南凤”拌猪油、酱油最好吃。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2 金币 +32 收起 理由
景宜 + 32 + 3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8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老农大哥,先坐上沙发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8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仿佛一个调皮,可爱,却懂事的孩童随着文字的缓缓展开而出现在我们面前,清晰可见,让人喜欢.知青插队,大集体,生产队,凭票购物,这些虽没有经历过,但是经常也听父亲说起,也喜欢听这样的故事,感怀流走的时光,记下乡村,庄稼给予的一生财富。从来,对于农人,农家事,我都是有着一种特殊而亲切的感受,每看到老农大哥的文字,不经意间又是给自己悄悄的上了一课,增添了一层人生价值的感悟,感谢呀,辛苦大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9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供应证”、“粮票”、“布票”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
今日不同了,只要努力赚钱,想买啥就买啥(但可要遵纪守法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9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老农。一本“供应证”,和那个年代的许多许多购物券,票证,都是代表了国家不富裕百姓生活贫苦年代的特征。“粮不够,瓜菜代”就是我们那个时候听的最最多的口号,口粮是这样;布票,就是买一尺优惠尺二三的,还有,买布头,更优惠或者可以不用布票;其它的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等,就更是天大的人情和关系了。老农的文字,多是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儿,可每每倾诉的情感,都是感动人的,让人知善报恩的牵带,给人在回忆中间体会更深层的做人道理。赞扬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9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0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清池、景宜大哥、露珠和若兰的阅读和点评,问好朋友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0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老三届回忆。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1 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代的味觉和记忆……好文!拜读了!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4-12-28 03:53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