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家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网上清风

《红楼梦忆》——电视剧《红楼梦》拍摄散记(邓云乡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七 再到杭州
   
     三十年前,我岳母住在杭州,因此,我在杭州等于有半个家。假期中回到杭州,住上一个时期,稍解上海尘嚣之苦。那时收入虽不多,但生活日用更便宜,孤山脚下楼外楼、太和园都还开着,一条最好的活鱼烧成“五柳鱼”,只卖一元二角五分(去年问一名五十多岁的该店的招待员,结果连“五柳鱼”三字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一般一条醋鱼,也不过七、八角钱;两个人吃不了,剩下的还可以回锅烧豆腐。至于小菜,那就更不用说了。什么虾儿、活鲫鱼,更是十分便宜。每次总要买不少带回上海。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上海家中吃菜粥的日于里,有一次夜间回杭,在离家不远的柴木巷口外一家小店里,广然吃到“春卷”,真是喜出望外。深感杭州物力之丰,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还对付得过去,较他处为好.
   
     而“再到杭州”——就是说随“红楼”剧组再到杭州拍戏,并不是指我个人——却感到真不知说什么好了。过去说“长安居,大不易”。现则真感到“杭州游,大不易”了。
   
     不妨说几样小事吧:剧组这次在杭州住的地方是一家新造的饭店,名叫“花园饭店”。房间一般,只是正值不冷不热的暮春,居处倒也干乾净净,住住完全可以。饭店是五层楼。我住在三楼。楼梯宽大,很好走。又有电梯,开电梯的小同志,十分客气,每见我进来,总要用电梯送我上楼。只是饭店餐厅的菜却奇贵、奇坏。一元几角小盆排骨,只有几块骨头,一丝肉也没有;同样价钱的红烧肉,肉皮上却连着不少猪毛,真是“奇迹”。收拾房间的服务员小姑娘却和蔼可亲,笑着说:这里的菜、饭怎能吃呀?你到马路对面的服务餐厅去吧。我一问,知道她是服务学校毕业的。马路对面,果然有一家服务学校办的小饭店。老实说,那饭店里,桌上油腻,地上满是肉骨头,也很脏,但菜烧的总还象样,价钱同花园饭店的差不多。这样,我就在那里对付吃了几天。
   
     别的地方未多去,不便乱说。但看到有个馄饨摊,菜馄饨六角一碗。吃的人大多是北方游客,而且排队买。想来生意不错。杭州生意历来有“一春顶三冬”的说法,而且“泡黄瓜儿”——即外地所说“敲竹杠”——之风,似乎又卷土重来,十分凶猛呢。
   
     著名的“楼外楼”,内部高级如何高贵不得而知,而下面的大厅也满地是肉骨头。我曾同小演员古彤、李曼在那里吃了餐便饭,菜都是半冷的大锅菜。李曼同志还多买了一个菜,里面有蘑菇,结果大上其当。可能是变质的,三个人吃了都闭腹泻。而且我最严重,又泻又吐,闹了个不亦乐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八 阮公墩之晨
   
     “西子”晨光是美不胜收的。我不知领略过多少回,而每次收获都不一样。三十多年前,我曾经几次早5时起床,从羊坝头的家中出发,沿南山路步行,经苏堤到孤山脚下,绕行西湖大半圈,感受西湖晨略、晨风、晨露……
   
     不过,在我记忆中,都是从岸上看湖上,而没有过从湖上看岸上的体验。即没有在晨光嘉微中泛过湖。因为过去游湖,往往是黄昏漫步,月下泛舟。早上五、六时,那湖边几百条船,都静静地缆在那里,构成一大片静止的图案一舟子、驾娘还未来呢。
   
     为了“红楼”,却无意中得到在晨光中乘船游湖的机会。到了杭州当天晚上,就看到公告工作日程的黑板上写着“明天早6时阮公墩拍戏”的通知。这是探春理家的一大段过场戏,展现的是大观园中的花圃柳陌,竹桥敞轩……探春要大力经营、运筹帷幄一番:在敞轩上把婆子们叫来,分别“承包”,兴利除弊。
   
     场景就选在静寂的阮公墩上。“阮公墩”实际是西湖中心一个小岛,是清代阮元在杭州作官疏浚西湖时用挖出的湖泥堆成的。和“三潭印月”一样,四周是水,不连湖岸。西湖水涨时,这几处都象浮在水上一般,绿水荡漾,波痕激油,远看只是绿色小岛,必须坐船过去,才能领略她的情趣。近年湖上旅游事业兴旺,“阮公墩”被装点成宋代茶肆酒楼的风貌:卖茶全用紫泥茶具,而且排上“望子”,挂上灯笼,“茶博士”都穿古代衣服,以招引游人。自然,门票是便宜不了的。
   
     剧组拍戏,要在大批游客到来之前,因此须赶在早晨6时开机。五点半钟,大家就来到湖边。孤山中山公园码头前,有包好的汽艇等着。大家上船后,几分钟就开到阮公墩了。但就在这几分钟里,真令人感受到湖水晨光之美。水在浮动,船在浮动,小岛湖岸似乎都在荡漾。太阳还未出来,但是橙色的光、白色的气、绿色的水……光彩水气杂揉在一起,一船人都包孕在里面了。我忽然想到法国印象派画家的水彩画,他们的感情所追求、所表现的似乎就是这一种境界。
   
   
     这场戏主要是探春、李纨、宝钦、平儿几位,其他婆子,都是在杭州请的临时演员。因为西湖难得来,不少同志都是第一次,因而没有戏的人也都跟到现场来了,大家在水边拍了不少照。
   
     湖上水气渐渐散了。这时四周湖山明媚,尽收眼底。望孤山,楼台高下;望苏堤,一派绿痕。树下骑车人,如芥如蚁,瞬息而过。望湖滨公园一带,烟痕淡秀之中,隐隐高楼矗起。日影渐高。10时许,完成拍摄任务。于是,大家重新登船,回住处吃中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 设计”红香圃”
   
     在杭州拍戏,主要是掌握花期。拍宝玉过生日,红香圃开宴、史湘云醉眠芍药圃等花团锦簇的戏,是表现大观园史册上最繁华的时期。因此,在场景布置和表演上都要求较高。
   
     “红香圃”的场景选在西岸印社下面的那座四面厅中。这里是孤山要路,游人最多的地方。但又闹中取静,易于控制。临马路有围墙,又有几个玲挑剔透的假窗,可透视湖景,路人也可向里窥视。另一个小院门一挡住,马路上游人就进不来了。通向上面西岸印社及四照阁的山石路口,也可拦断。游人走其它路,并不受影响。现场厅轩游廊、山石树木,十分幽雅,是理想的大观园环境——当然,说到“大观园”,现在似应份三处:一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也是曹雪芹笔下、曹雪芹心口中的大观园,这是“文学艺术的真实”;二是北京、上海淀山湖新建的“大观园”,这是今天建筑专家设计修建的大观园,是“现实生活园林艺术的真实”;三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大观园”,这是今天各地园林的集锦,自然也包括南北新建大观园,这是“电视艺术展现的真实”。
   
     “电视艺术的真实”所展现的大观园,自然有其便利处。它能瞬息千里,不受限制,把全国名园最好的风光美景都集中在这座“大观园”中,充满奇情幻彩。但也有时难免给人跳跃过份的感觉。“西冷”下面“红香圃”建筑是江南淡雅的四面厅,一色荸荠漆;而一跳到“寿怡红开夜宴”的“怡红院”,便是朱红粉彩,描金细画的北京宫庭建筑风格了。跳跃太大,令人眼花缘乱,风格自然也不统一了。也许有人说;不会都在北京大观园拍吗?但是不行呀!第一工程跟不上拍摄进度,因为就是到现在南北大观园都还没有完全完工呢!第二花草树木也一时长不起来,又如何展现“文学艺术”大观园的种种花草树木景致呢?为了北京大观园游湘馆的竹子,美工同志不知伤了多少脑筋,而出现在荧屏上的画面仍没有“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阴凉感觉。说明想象容易,而实际拍摄是何等困难。
   
     “红香圃”的场景选的是非常理想的。但并不能因此就可拍戏了。第二步是如何按要求设计改造。考虑到它的是四周大玻璃窗隔扇,全是现代的,自然不行。于是全部拆下,在四周挂上大竹帘正面用大屏风,红缎子假金线堆花牡丹,十分华丽。再有是家俱,原来这里是书画展销的地方,玻璃柜台,自然不能用,只能全部搬空。我介绍美术设计师风雷同志找老友、西泠金石名家王京莆兄,承他不弃,派其三世兄王一天同志帮助联系。西泠印社负责同志大力帮助,把半山的家俱库打开,将合用的花梨、紫檀等红木家俱全部搬出来,大力支持了“红香圃”的设计布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一 “仕女行乐图卷”
   
     “卷上珠廉画不如”。西泠印社下面平时展销书画的门市部,拆去玻璃隔扇,挂上床子,正中悬一块“红香圃”小匾,居然境界大变,伊然是大观园中一处赏芍药花的宴乐所在了。为了拍摄,在这里摆了几桌酒席。除席上必须的菜肴外,寿桃、寿面等之类点缀寿筵风光的“俗品”也是不可少的。
   
     按照《红楼梦》原书中描写,宝玉过生日,可以分四个步骤.一是拜寿行礼;二是红香圃开宴。三是大观园姊妹们行乐,这中间也包括醉眠、斗草等等;四是怡红院夜宴。在这个新设计的“红香圃”中,要拍好两部份戏。一是室内开宴部份,二是室外行乐部份;室外部份要拍成一个仕女行乐图画卷的样子。室内部份容易掌握,室外部份就颇费心思了。这幅仕女行乐图,究竟应该如何安排,都作些什么呢?
   
     这场戏出场的人很多,“十二金钗”正、副册的主要人物都有:宝玉、黛玉、宝钗、湘云、迎春、探春、惜春、香菱……莺莺燕燕一大批,组织在一个画面中,都作些什么呢?拍摄时,决定让惜春作画,探春和人对奕,其余的或刺绣、或钓鱼,或穿茉莉花、或观画、观书……总之,要求有情趣、有神态,要错落有致,能展现一幅仕女行乐图卷。
   
     执导在处理现场画面的设想上,要求把黛玉表现的格调更高雅些,想让她弹琴。但是道具组没有带古琴来,找我商量如何解决。我当晚打电话给上海友人胡绣枫老师,请她帮助联系上海民族乐团古琴专家龚一先生,很快就联系上了。过了不到一小时,打来了回电,龚先生答应给予大力支持。这样,不但解决了琴,而且还帮助请到了教弹琴的老师。原来只是想到上海借一张琴来,结果古琴专家、上海民族乐团龚一团长热心帮助。他在电话中告知,杭州就有他两位学生,都是弹琴名家,并都详细介绍了地址,说明如何去找这二位,向她们借琴,并请二位教授指法。这样演黛玉的陈晓旭同志无意中得到一位教弹琴的老师。自然,先是登门拜访求教。杭州一位女古琴专家,对于陈晓旭同志十分热情。剧组让晓旭同志到家中求教,又用车把老师接到饭店中指导。直到拍摄那天早上,这位热心的古琴女教师还亲临现场指导呢!
   
     记得那天,围着院中的曲折水池,布置各位“画中人”的位置:黛玉弹琴在西北角亭子下,亭子前面是探春对奕的地方,对手好像是宝钗,在四面厅台阶下,设着画案,惜春在作画,别人在观看。扮演惜春的胡泽红是杭州人,那天把她妹妹也拉来作临时演员了。这天我六点钟就来到现场,不巧的是,我因头天晚间吃了楼外楼不乾净的菜,七点多钟突然发病了,又要呕、又要泻,十分狼狈。人家给我介绍古琴老师,结果未及寒暄,便匆匆乘车口饭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二 湘云醉卧“芍药圃”
   
     “湘云醉卧”是一场大戏,早就要拍。可是一直没有选到适当的外景,因为这场戏,不只要求要高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芍药花、芍药圃。原书描绘道: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雕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地围着:又用统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
   
     曹公的笔力,其绚丽处,真是光彩摄人。这段文字都能使读《红楼梦》者神魂颠倒。但仔细一研究,却感到这是浪漫手法的描绘,在事实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正象“白雪红梅”的描写一样,在文字上十分美丽;而在生活中却很难遇到、办到。
   
     第一芍药是低丛草本花,史湘云卧在石凳子上,高度几乎超过芍药丛尺许,花如何落的她满脸、满身?第二芍药不象桃花那样,一树繁花,微风一过,乱落如红雨。一丛芍药,开上几十朵,大朵大瓣,即使开谢,花瓣落地,也很难被风卷起,落满湘云姑娘一身,除非人为地把花瓣洒在她身上……
   
     早就选择好,要在杭州西山公园芍药圃拍摄,等扬州拍摄完成之后,来到杭州,等待花期。当时正是谷雨过后,牡丹方开。但是花期因春寒、春暖的关系,实际上却也有早有晚。剧组在杭等待花期之际,却芳讯迟迟。几次到西山公园探望,却是花蕾多而大放的少。而且这还是牡丹,至于芍药,还在牡丹之后。剧组虽一再加码,拍了不少其它的戏,但日程也不能拖的太久,怎么办呢?找美工设计师风雷同志商量,细算花期,最少要等两周才能大放,不能再等。只好用假花和真花相结合的办法,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来完成“湘云醉卧”的拍摄任务。
   
   
     先到塑料花厂买来假芍药花比较,肉眼看了,自然容易识别是假,但插在真花丛中,在摄像机面前,便真假难辨了。就这样,突击了一天,上千朵“鲜花”,插在真花丛中,把“湘云醉卧”的芍药圃布置成功了。
   
     拍摄的那天,天气很好。时值旅游旺季,西予湖畔、花港观鱼、西山公园一带,游人真是举袂如云,挥汗如雨。拍摄现场,被游客团团围住。自然四周都拉了绳子,杭州公安局的同志不少人都到现场协助维持秩序——因为大观园的姑娘们都花枝招展地来了,都来看湘云姑娘醉眠呀!
   
     这场戏,一般说,是拍成功了。但是细看,不免有小小漏洞:假花有大红的,真芍药哪有大红花呀!湘云姑娘近处象花海一样,而镜头扫到远处,花就稀少了,多奇怪!再有大家围着看的镜头也不够好,稍感遗憾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三 湖山屐痕人梦痕
   
     剧组全体同仁,自从三月初、即旧历正月十一、二离京到青浦开拍以来,再转战扬州、杭州,已经两个多月。由初春到初夏,转眼就快过五一劳动节了。这一时期,不少天都是夜以继日,加速拍摄。尤其是工作同志,都十分辛劳,离家日久,也有不少人思归了。剧组至杭州拍摄,日程安排的不算太紧,容出时间,给大家安排了两次旅游。一是游龙井、灵隐等处,一是西湖夜游。调剂一下同志们的情绪,也是有劳有逸嘛。
   
     因为我是少半个老杭州,同志们不少都把我当作“识途老马”来咨询,约我坐在一个面包车上。车到龙井,马路边上的茶农一拥而上,都抢着兜生意,下车的同志都分别被围住了。这时我便又成了买茶叶的顾问。尤其是一些小姑娘们,瞪着大眼睛,望着我赶紧给个答案,以便买一包天下闻名的龙井茶,又不吃亏上当。因为她们绝大多数根本不知“龙井茶”是个什么样儿,好坏新陈更分不出来了。在我的种种回答之后,她们各自买了一两盒茶叶。有从茶农手中买的,也有从商店中买的。这样,她们心满意足,可以带到山南海北送知亲好友去了。
   
     当时正是立夏之际,新茶上市的时候。我是几十年惯知绿茶的人,茶的新旧粗细,一看便知,是可以担任“买茶顾问”的。至于说到价钱,老实说,我也不知道了。
   
     龙井下来,去灵隐,车经“双峰插云”,我看到一辆小车,从一条叉路上开进去。忽然想起,那不是去“浙江宾馆”吗?记得1985年春来杭州采景时曾在那里住过。当时住在里面一号楼,那是二十多年前有名的“保密工程”。宫殿式大楼,电梯下到地下室,一层层钢门,可通“指挥中心”;坐电瓶车可以从地下通道直到“双峰插云”的山洞口。整个建筑由楼上几大套卧室、楼下大厅、剧场、会议室、办公室等等再加地下工程部份组成;对面还有室内游泳池、跳舞厅、录像室等。可是它的‘主宰者”一分钟也未使用,便在沙漠上空爆炸消失了。现在则出售门票,供游人参观。记得一年前,我们住在楼下时,每日。大上千人参观。他们从山洞口进来,再循另一路线转到二楼,然后再出去。人事匆匆,又是一年了。本想下车再进去看看,但风驰电掣的豪华面包车转瞬就开了过去了……
   
     多少年未到灵隐。灵隐外面,今天已成闹市,湖山也大变样了。在冷泉亭畔坐了一会,看着来往如蚁的游人,真感到自己象“马二先生”了。不过缺少一点“迂劲”,因为我看到紧身裤、蝙蝠衫的女郎们并不感到不舒服。正看的入神时,忽然一位风度翩翩的女士喊我,要给我和妻子蔡时言照张像。啊,原来化妆组的同志。盛情可感,自是欣然从命。灯光一闪,摄入镜头,湖山展痕,于是也入梦痕了——两个月后,我便拿到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四 湖光夜色记友情
   
     在灵隐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友情是可贵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遇到的照像的人太多了,尤其在外景现场,一天不知有多少人‘被照”。但不会拿到照片的,说笑话叫作“有照无影”。习惯于“有照无影”,偶然拿到一张,不是弥足可珍吗?
   
     这张照片,有我妻子蔡时言在内。这里顺便提一句,怎么会有她呢?因为她是同我一起到杭州走亲戚来的,住在浙江大学著名“三体力学”专家汪家(言禾)教授家。顺便看看拍戏。又一同搭便车游游湖山。“三体力学”是专门研究地球、月亮、太阳之间力的关系的。家话是治学多年,在海内外均有声望,多年不见。这次我因《红楼梦》的关系,重到湖山,作了他家高斋的不速之客,自然十分欢畅。他让我写字,我报以小条幅:
   
     力学尊“三体”,生涯在一湖。剪烛武林攸,春梦话“红楼”。
   
     “湖”、“楼”非一的,上时怎么写的,记不确了,总之意思不错,诗不成诗,只当作顺口溜吧。家(言禾)兄毕业浙大,服务浙大,今已古稀,故第一、二句道及。而他虽是力学名家,却又是“红楼”爱好者,有此因缘,因而附笔写入,亦是梦忆之一端耳。
   
     集体游览之后,我单独和扶林导演,耀宗同志去采了两次景。主要想顺便找一块奇特一点的大石,但一无所获。
   
     临行前夜,剧组组织西湖游,放车到湖滨。一些天真的姑娘问我的湖夜游好不好,我笑着别她们说:“那是天上少有,人间全无的呀!”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然而,一定要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下,才有所感受。这不单纯是风景,而且还更重要的是舒畅与欢乐,都包孕于波光、灯景、晚风、月色、花香、人语所造成的气氛。我也有两三年没有陶醉西湖之夜了。记得还是四、五年前,因开会,于4月末住在里西湖新新饭店,曾同舍弟邓云骐披着夜风,由里西湖马路出来,沿着断桥、西泠桥绕过一圈。而这次却和两位演员,由中山公园门口,沿湖滨在夜幕下散步。湖水几与岸平,似乎要涌到脚下面。湖水如油,波光辉映着灯光。湖面不知有多少游船。近处的偶然可见,远处的却都在黑黝黝的夜幕中
     顿时增加了不少神秘感。耳鼓边传来阵阵桨声、涛声、笑声、歌声……如果说天上没有哀愁的话,那此时此刻的西湖之夜,真个就是天上了。
   
     夜深了,大家乘原车回到住处。第二天。剧组除极少数几位留下办理善后事宜外,都乘车北上了。我则同车回上海。还有邓捷、袁玫、吴晓东几位同志都在上海下车。承她们热情,叫车把我送到家中。但正遇宿舍修房,未能款待她们,真是怪对不起的。
   
     《红》剧剧组两次到杭州采景拍戏,我有幸参加,不仅亲身感受到杭州湖山的佳丽,而且记录下许多真挚的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这个杭州的“女婿”,实在是十分幸运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五 蓬莱爽约小述
   
     自杭州分别两个月不到,我又来到北京。一到驻地——白纸坊华园旅馆,遇到扮演邢夫人的夏明辉同志,一见面就问我,蓬莱为什么没有来?那里如何如何好……说了一大堆;而我只能两手一摊,有什么法子呢?没有分身术呀!实际说来话长。
   
     自杭州分手之后,我回到上海,受扶林导演之托,仔细看了一遍分镜头本子的对话。再有宿舍改建房屋,工期一再拖延,住室中搞得几乎无法生活,更无法工作。6月下旬,应苏州友人王西野兄代苏州园林局柏传儒副局长之约,去苏州忙了几天。主要是苏州建城二千五百周年纪念,园林局新修了“盘门三景”、“唐寅墓”、“范成大祠堂”、“石湖虞庄”几处。特地约请上海图书馆名誉馆长顾起潜(廷龙)老先生来筹划一下这些景点的匾额对联之类。我不过是香陪末座,幸附级尾耳。大家到这几个景点参观游览后,拟了不少匾额对联。记得我给范成大祠堂拟的是:
   
     万里记吴船,蜀水巴山留胜迹;
     千秋崇庙祀,行春串月仰前贤。
   
     上联用“石湖三录”中《吴船录》的典故,下联用石湖行春(又名杏春)桥八月十五“串月”的掌故。此联由顾老写了,刻成木抱柱,大概现在已经挂起来了。顺便说一句,苏州园林十分重视这些匾额的拟写制作。近时老友陈从周教授修建豫园东园,也一样。建园的同时,已约人书写制作匾额。而上海大观园对此却不甚讲求,未兔遗憾。
   
     在苏州住在乐乡饭店,正好史延芹同志也住在里面,催促赶制苏州戏装厂的定货。因同住四楼,常常见面。她告诉我蓬莱“探春远嫁”的戏就要开始了,相约同去蓬莱。但她先要回北京,再赶回苏州,再去蓬莱。与此同时,扶林导演也有信寄到上海。而我人在苏州,没有及时见到他的信。
   
     待我苏州完事之后,回到上海,读到信中相约的日期,已经过了一两天。再张罗买车票、换车,计算下来,即使赶到,也已没有几天;而凑巧上海单位又有特殊任务,非我参加不可,虽只一两天时间,而正巧在这个期限中。分身无术,只能爽约了。
   
     遗憾的是,役有能亲身参加“探春远嫁”这场戏的大场面的实地拍摄。这一集在内部放播时,曾获得一致的赞赏,十分成功。原拍资料,还有好多海外民族舞蹈的镜头。最后剪辑时,这些都删去了。因此,更为简洁,确是十分巧妙的手法。
   
     但是说到《红楼梦》整个电视,有的又令人感到不够舒展,不少地方缺少行云流水、回肠荡气、柳暗花明的艺术效果,而显得跳跃太大。如薛蟠挨打后一张烂泥的脸,本没有交待,突然又是香菱在亭子上的美丽的脸……不少人观看时感情接不上,便影响理解了。当然,我所写多为回忆拍摄过程,不欲作评论。在此偶然谈及,只是举个小例子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六 文字因缘
   
     1985年7月末到北京,正好买到二十来本我写的《红楼识小录》,便带到北京送人。秀才人情,自然十分寒酸。人家以为是覆瓮之物,而自己又敝帚自珍,这种可掬的酸态,也正是知识份子的傻处。当然,我这只是说自己。隔了一年到北京,又正遇上我的《燕京乡土记》出版,便又带了三十本,来北京献宝。朋友们得到书,自然很高兴,给了我不少鼓励。可惜这两本书很快都售罄,无处购买了。而向我要书的朋友还很多,不能一一答谢朋友们的雅意,至今还感到遗憾。
   
     也许有人问:在《红楼梦忆》的过程中,忽然插上这样一段,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在作自我吹嘘的广告吗?非也。这要从另一角度说,或者说的玄妙一点吧,要从“文字因缘”说起。
   
     对于《红楼梦》的拍摄,我没有别的能力,只能勉强为它提供一些文字上的资料。说起来,也只是“纸上
     谈兵”吧,不过是供有关同志们参考罢了。《红楼识小录》多少起了点这样的作用。再有从在圆明园讲课开始,三年多跟随剧组拍摄外景,在工作之余,也还总抓紧时间,写些东西。由在圆明园讲的“江南风俗”,接着写的长文“服饰”、夏天在八大处讲的“礼节”等等,这些都编成了另一部书:《红楼风俗谭》,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实际这也可以说是因电视剧《红楼梦》的拍摄,才促使我写的这本书。因而这书的写作过程,也就是“梦忆”的过程。这就是我所说的“文字因缘”,也可以说是“红楼文字因缘”吧。
   
     扶林导演拿到我送他的《燕京乡土记》,兴奋地对我说:这本书可以拍成“京华风土系列电视”。感谢他的热心,不过要成为事实,困难尚多。现在这本书在日本已引起重视,正在翻译。而有关单位,又在计划译为德文。设想有朝一日,如果拍成电视,那在海内外的影响,就要更广泛了。因为在今天,文字的影响面远远不及电视的影响面广泛。就以《红楼梦》说吧,虽然已被译成许多国文字在外国出版,但据著名国际作家韩素音女士说,在欧美人士中,知道的还是不多的。但如今拍成电视剧,在国外播放出去,那影响就完全两样了。
   
     略述“红楼文字因缘”也还是值得珍视的。这次到北京,总剪辑师傅正义同志的剪辑工作已经开始了。根据电视剧制作中心阮若琳主任的指示,先剪了一部“简介”,让我急就章,写了一份解说词。这时剧组已经分批去正定新建的荣国府,作最后的会战了。我却留在北京看剪出来的“简介”和写解说词。这样,耽误了一个星期,完成了北京的任务,赶到正定,已是八月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5-1-16 04:02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