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家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网上清风

《红楼梦忆》——电视剧《红楼梦》拍摄散记(邓云乡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七 决定性战役
   
     电视剧《红楼梦》上万个镜头,都是打乱了综合拍的。由1984年10月在黄山脚下太平湖拍黛玉北上第一个正式镜头开始,直到1986年了月底,足足拍了22个月。镜头的确拍了不少,一盒盒录好像的一寸“索尼”带子——全是原始资料,都送回北京保存起来了。但是,北上的林姑娘,在路上已经过了两年了,还没有进“荣国府”呢!比当年真的“林姑娘北上”不知要慢多少呢!为什么?一句话,就是“荣国府”还没有盖起来。你让她如何进府?
   
     因此,截至1986年了月底为止,凡与荣宁二府直接关连的戏,可以说,都还没有拍。这时,要想剪出完整的一辑来,都还不可能。著名剪辑师——被誉为全国第一把剪刀的傅正义同志已经开始工作了。实际这时还只是作初步的接辑,即是说,把凡是已拍好的资料,能连接成为片段的先连接起来。8月初剪辑了一部几十个镜头的《简介》,我在京参加了这一工作。但这个《简介》中,没有一个荣国府、宁国府的镜头。只是一些人物的片段,不能进一步延展,自然还不能成为《红楼梦》。
   
     没人大观园,不能成为《红楼梦》;
   
     没有荣、宁二府,没有门前的石狮子,同样也没有《红楼梦》——作为形像艺术的电视,更要求要有大量的生活化的实景。
   
     近两年来,在各地们摄的大量镜头,都必须和荣、宁二府的镜头联系起来,才能成为戏。因此在各地每拍完一组镜头,必然也要剩下不少镜头,等着在荣、宁二府、或荣宁街上来拍。因此,拍摄荣、宁二府的大批镜头,等于电视剧《红楼梦》的“淮海战役”,是决定性的大战役。
   
     在《红楼梦》中,宁国府是大房,荣国府是二房,因此应该叫“宁、荣二府”。但处故事主要发生在荣国府,因此习惯上往往叫颠倒了。而在实景的建造中。只盖了一所“府邸”,挂上“敕造荣国府”的匾,就是“荣府”;挂上“敕造宁国府”的匾,就是“宁府”。
   
     至于门前的一条街呢?那就叫“宁荣街”了。
   
     剧组一直在等着河北正定建造的“荣国府”、“宁荣街”的完工。正定,这个著名的古城。也是饱经战争创伤的古城。直到今天,在南面残破的城墙,黄泥土路,还像刚刚打人仗一样,使人一见就想起“地道战”、“地雷战”的年代——她,距离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只有十八公里。
   
     在正定古雅芳名的大佛寺后面,新建的荣国府、宁荣街,直到1986年五、六月间,才全部完工。红剧组“先遣部队”——风雷同志带须的美工人员,7月初就来到现场。剧组大队人马,分批干7月底来到正定,开始了两个月的电视剧《红楼梦》决定性大战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百 “更道”琐话
   
     “荣国府”也好、“宁荣街”也好,在建筑上,有优点,有成功之处;自然也有缺点,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缺点。
   
     先举一个镜头作例子:凤姐过生日,喝多了酒,心扑扑乱跳,请尤氏在席上照顾,自己带平儿想回房歇一会儿。可是一出角门,还没有转“更道”,就看房中小丫头张望,经在门前审问小丫头,得知贾琏同鲍二家在房中搞鬼。凤姐气得斜坐在角门台阶上,手扶着角门“马头墙”发抖……拍摄时,为了表现凤姐内心的激动,对手部抓墙,给了一个大特写:雪白的手,鲜红的指甲,扶在墙上,似乎要抓进砖磨中去……十分遗憾,衬在手下的,不是磨砖对缝的府邱建筑的细墙;却是十分粗糙的青砖,和宽而曲的粗石灰缝——美的形像被破坏了。
   
     “更道”是北京旧式府邵大宅门建筑的一种长通道。北京旧式合乎格局的宅邻,都是许多大的四合院组成。院子一进、一进、可以连接三个、四个,或者更多的院子,成为垂直一串,有一根轴线。但这只是纵向连接,应该还要横向关系的建筑。一般都是正院、东院、西院。
     如正院四进、五进,那其它各院也是四进、五进,但建筑规模及使用,各不相同。大约正院前院是客厅、大厅等,正院后院是府邸主要人物的内宅。西部院落,一般前进可能是邻宅主人的书房等,后几进或是老母颐养之所,或是其他长辈所居,也可能是姬妾所居。东院后面可能是另房、或子、侄所居。而前面则是账房、马号,临街房屋佣人所住,另有门出入。一般三个门通向外面,正门、侧门(有的还有角门)、后门。正院不论几进,其东西房屋后面,与东、西院之间,各留一条“走道”,谓之“更道”。不管几进院子,这条更道直通到底,笔直深长,两面都是正院东西屋,和东西院东西屋的后墙,十分高耸,因而这条更道象峡谷一样,把连接各个院落的角门关死,那就变成无路出入的“死胡同”了。
   
     这种“更道”的规模,如在皇宫中,那就更宽、更长、更深,两边还要加上高高的宫墙,一眼望不到头,就是人们说到宫廷建筑所谓的“长门永巷”。一般府邪宅门中,虽跟一般百姓家完全两样,但比起宫廷,那就要差远了。
   
     “更道”,从名称上讲,是更夫打更巡查、上夜的路线。夜深人静,管家婆子带着人拿着钥匙,顺“更道”依次巡查一遍,该关的关上,该锁的锁上,夜间再由更夫打着灯笼、敲着梆子,顺更道巡逻。再有“更道”又称“火道”,带有防火的作用。这边院子着火了,顺“更道”来救火,而且隔着“更道”,火也不会烧到另外的院落中去。
   
     这“更道”的作用在于此,却想不到王熙凤利用这个地方,又毒设相思局,狠狠地“整”了贾瑞一下子……贾瑞不禁“整”,一命呜呼了。
   
     真的府邸,都是磨砖对缝的墙,分“干摆浮搁、糯米灌浆”、“磨砖对缝”、“磨砖勾缝”、“磨砖打掂缝”等等。细说起来,太复杂,在此就不多说去了。凤姐的手,如果扶在磨砖和缝的墙上,那在镜头中,就好看多了。可惜“荣国府”工程太粗糙,只能远看。镜头一推进,便粗劣不堪。当然,这也是时间、经费所限,是没有办法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百零一 “元妃省亲”进府
   
     “元妃省亲”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映后受到一致赞赏的一集戏,我也十分爱看这一集。唐诗中有不少“宫怨”的诗,这种感情、气氛、意境,在这一集中都表现出来了。
   
     “元妃省亲”一大集戏,是分五个地方拍摄的:西山摄影棚“贾母上房”一堂景中拍的见贾母和王夫人;在上海大观园“体仁沐德”拍的“更衣”;在扬州瘦西湖抽的“登舟幸园”;在北京白云观拍的大观楼开宴。以上这些重要的场面都拍好了,但是还不能剪辑成“元妃省亲”,因为还缺少重要的东西呢,那就是“进府”。“进府”一直拖着未拍,为什么,主要是等正定“荣国府”、“宁荣街”的工程。没有“荣国府”,又如何拍得成功“元妃亲省”呢?
   
     说到这里,不兔要扯远来,说到整个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拍摄速度,那就是“前松后紧”,而且是后面十分紧。就是所有“荣国府”、“宁荣街”的镜头,都是在1986年8月和 9月两个月拍完的,包括“元妃省亲”的“进府”。
   
     为了拍好这场戏,准备工作,在7月份就开始了。一是外地的准备,如在苏州、镇江两个戏装场赶制服装。《红楼梦》原书写贾蓉、贾普到苏、杭为准备元妃省亲采买“女孩儿”动用甄家存的五万两银于,先提了三万两云云。而赶制服装的费用,若按数字说,多得多。二是现场准备,包括宁荣街装修、迎接元妃“銮驾”时的张灯结彩……都费了很大力气才准备好。准备什么呢?那项目很多。举几个例子吧:比如说牌楼,就搭了两座。一座是“真”牌楼,在“宁荣街”一文中,已经说过。而在这一牌楼的对面,也就是荣国府的东面,又搭了一座“六柱、五门”的彩牌楼。彩布起脊,彩绸绣球飘扬。两座牌楼,一“真”一彩,都是美工同志搭建的假的,分别起着不同的效果,却都花了大量的的人工物力。
   
     而这“彩牌楼”,正代表了清代皇家重要喜庆的妆点物。搭彩牌楼,即所谓“张灯结彩”。几百年中,北京有手艺最高超的结彩、搭棚师傅。这一行道谓之“彩棚辅”。除去搭了高大的“六柱五门”的过街大彩牌楼外,在荣国府正门上也搭了彩牌楼,把平日的大门也挡住了。
   
     “銮驾”经过的街道上,要张围幕、要悬灯,都布置的井井有序。只是参照《康熙南巡图》等比较,在围幕(主要是经过处各路口,不让人看见)张挂上,稍长了一些,出现在镜头上不够好看。另外元妃銮驾经过的当天,五城兵马司派兵驱赶闲杂人等,黄土填道、净水泼街……这些在镜头上都—一表现出来了。
   
     贾母、王夫人……按品大妆,依次在门前排班,等待接驾,这场戏也是够辛苦的……既要等着拍“銮驾”的仪仗队、大太监、小太监、宫女、女官、凤辇……一队队过去;还要等着拍各人的面部表情,各种特写。当时天气还很热,穿的很多,站在那里,几个钟头,才全部完成。好在拍这场戏是晚上,不是在太阳中晒着,比较好些。
   
     按照《红楼梦》原书所写,一队队太监,过了许多队。因在仪仗队中,太监的队伍很长,这都是临时演员,经过临时训练,能够走整齐的队伍。只是拍掌没有合乎规范——原来书中所写的“拍掌”是太监传暗号,只有“三下”就够了——现在较多,且配音较响,观众就误以为是现代的鼓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百零二 “秦可卿之丧”出演
   
     “秦可卿出殡”的大场面,是拍完“元妃省亲”后,隔了两三天拍的。为什么这样的大场面戏,都集中在一起拍呢?这里面也有一个窍门,就是省事,象变戏法一样,原地不动,一番花样,“红喜事”就变成“白喜事”,“荣国府”门前,元妃省亲的场面,就变成大出殡了。
   
     “秦可卿出殡”也是分好几个地方拍摄的,前面我也曾经介绍过。“秦可卿灵堂”是在上海大观园“体仁沐德”那个院子中拍的,凤姐上祭、凤姐哭灵,都在那里;和尚、尼姑绕棺念经,也都是在那里拍的。“道土念经”、“按七作法事”是在北京白云观拍的。这些和尚、道士、尼姑念经,都是真的。但这些地方,都不能代替“出殡”。“出殡”,“压地银山一般”,那还要在“宁荣街”上来拍。这时“敕造荣国府”的匾,便换上“敕造宁国府”的匾了。
   
     街面上的布置,两三天就够了,所以在拍“省亲”两三大之后就拍“出殡”。比如为省亲而搭的彩牌楼,出殡时照样需用,但是不用另搭,只把上面的红花、红彩球,换成素花,白的、蓝的、黄的,红彩球换成白布彩球就可以了。大门前石狮子后面搭的彩也换成素的,
     这样气氛马上就变了。
   
     秦可卿之丧,“出殡”(又叫“发引”)时大批的纸扎(北京旧时叫“烧活”),都是在现场制作的。几十名工人在“荣国府”后院群房中,制作了好几个月。有好几位老艺人,都是旧时北京“冥衣铺”学徒出身的,手里都有几样绝活儿。“冥衣辅”在旧时,是北京的特殊行业,它主要业务是两种:一是给办白事的人家糊“纸人”、“纸马”、“金山”、“银山”、“阴宅”等纸扎,因为这些是出殡后都要烧掉的,所以借名“烧活儿”。二是擦糊房屋,这是绝技,在此不多说。不过说到“纸扎”,在北方几省中,最好的手艺,还不数北京,而是山西。现在当然这种迷信技艺已失传了。剧组美工组有位年纪最老的纸活艺人已八十多岁了,身体十分健康,还照样跟剧组到南北各地工作,“秦可卿出殡”的不少纸扎都是他糊的。他旧时在冥衣铺要手艺,解放后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美工,可以用纸糊出各种古董玩器。
   
     “秦可卿大出殡”用的临时演员,都是当地找的,各单位支援的。没有这些群众的大力支援,也拍不好这样的大场面。
   
     按照《红楼梦》原书所写,应该有不少“路祭”棚,但是场景限制,摆不开,所以只表现了最重要一个路祭棚,那就是北静王路祭,和宝玉见面。现在出现在荧屏上画面,似乎显得很远了;而实际在现场,那个路祭棚,只搭在宁荣街西头转角处,拍摄时,要整个出殡队伍都在这个“路祭棚”前经过,所以也用了很多时间。当然主要是拍贾赦、贾政、贾珍等人参见“王爷”,以及北静王同宝玉见面等中心近景及特写。
   
     “出殡”的概念,就是“出去殡葬”,把死人棺材送到坟地落葬。落葬之后,一切该焚化的都要在坟地烧掉。那大批纸扎,因此都要烧掉。电视表现了这一场面,作一交待。但这个焚烧场地十分难找,因为第一“秦可卿出殡”是冬天,焚烧的坟地上不能有绿色树木、庄稼。而当时是八月中秋刚过,田野到处是青纱帐,不能用。第二火烧大量的“纸活儿”,还得要有安全措施,防止危险。最后找到大河滩上。本来北方不少河十分可怜,枯水时,水就很少,现在上游都有水库,河中更没有水了。宽阔的河床,一望什么也没有,全是油沙。于是,就在这沙滩上,作了秦可卿大出丧、火烧“纸活”的“坟地”。熊熊的火焰中,狰狞的“开路鬼”、“找路判”露着鬼脸,吐着火舌,也在荧屏上留下了形像。
   
     “秦可卿大出丧”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是分不开的。顺便说一句,凤姐协理宁国府,在议事厅上发号施令,大显才能,也是在正定“荣国府”——也可以说“宁国府”中拍的。
   
     “元妃省亲”与“秦可卿大出丧”这两场戏拍摄成功,《红楼梦》电视剧的“大场面”就算完成了,全剧的成功也指日可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百零三 “大场面”拍成了
   
     1986年9月20日前后,北京广播电影电视部不少客人来到正定电视剧《红楼梦》剧组驻地,前薛文清副部长,中央电视台王枫台长,电视剧制作中心阮若琳主任,总监制戴临风同志,红剧顾问、荣国府设计者杨乃济建筑师……真可以说是嘉宾云集。“红楼梦剧组”自拍外景以来,从没有这么热闹过。这是作什么呢——来参加最后几个大场面的拍摄。
   
     红剧实足拍了两年多了,但几个重要的大场面,都在等着荣国府、宁荣街的工程。没有“荣国府”的大门和石狮子,好多镜头都不能拍摄。“秦可卿大出殡”,只是其中之一。
   
     “秦可卿大出殡”这场戏,从七、八月开始,已经足足忙了两个多月了。执事、纸扎、影亭、鼓乐、棺杠、棺罩、车轿……按大类分,就已经有不少了。如果再把每类的具体细目—一写出,那将是许多篇内容十分复杂的明细表。就说全套纸扎吧:什么“方相”、“方辟”、“开路鬼”、“打路判”、“四大金刚”。“十二美女”、“金童”、“玉女”、“来山”、”银山”……数也数不清那些怪名堂,都要一样样地用纸糊出来,才能表现规模和气氛。特地请来的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名美工师马强同志不辞辛苦,亲自指导具体工作同志制作,保证了拍摄的成功。
   
     这次大场面,准备工作,不只是美工同。服装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上千名临时演员,打执事的、抬杠的、和尚、尼姑、道士、捧香的、赶车的……全部要服装。不仅如此,还有大量扮演群众看热闹的呢:也都要服装。主要演员的、次要演员的、群众的,上千套服装、帽子,不但都要作好充份准备,而且在现场也都要换,脱了穿,穿了换……把几个跟现场的服装同志,忙了个不亦乐乎。
   
     不少群众演员,都是部队同志来帮忙的。但也预先分好队伍,演习了好几次。这种大场面,几位主要女演员,倒都没有戏,如林姑娘——陈晓旭,妙玉姑娘——姬培杰。她们却未闲着,临时调动,作了现场分队带队“官”,戴顶草帽,顶着大太阳,带着她们的队伍一遍又一遍地在电喇叭的号令下,操练着。
   
     拍摄按原定日期,推迟了一天。因为原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团圆节——如何能拍“大出殡”这种场面呢?所以,大夥儿一计议:顺延一天吧。
   
     为了拍群众场面的鸟瞰镜头,在荣国府大影壁后面,搭了一个十五、六米高的大架于。不少乌瞰镜头,如抄家时的“荣国府”全景,大出殡时“宁国府”全景,都是在这个大架子上拍摄的。
   
     整个“大出殡”规模庞大,但只用了不到一天就全部拍好了。操练时全队走动不算,单拍摄时,全队就走动了三次。两部机器同时拍摄,大场面终于顺利地拿下来了。
   
   
     这次大场面拍完,大家在“荣国府”门前拍了张照,电视剧《红楼梦》外景拍摄,也胜利完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百零四 黛玉进府
   
     “黛玉进府”,如果从真实的历史背景看,在《红楼梦》时代黛玉由扬州乘船去北京,沿大运河航行。正常情况,一般走一个来月。如搭运粮船,就要慢得多,据明末清初谈迁《北游录》记载,要走八、九十天。黛玉是坐府中的官船,那就完全两样。不过不管怎么说,当年这段水路,是全国最繁忙的水路,再慢也慢不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黛玉进府”了。自从1984年10月间在黄山脚下太平湖拍了“黛玉北上”的航船远帆镜头后,她这条船足足航行了两年多,直到1986年9月末才下了“船”坐轿子走在宁荣街上。这还是正定“荣国府”及时完了工,不然,她还到不了荣国府。
   
     拍电视、电影,都是把镜头分好,编好号打乱了,根据条件综合拍。一段情节,分成好几个时期,隔开很长时间拍。把两年前拍的,同两年后拍的镜头接在一起,这叫作“接戏”。两年前那个镜头梳什么头、戴什么首饰、穿什么衣服……一切的一切,在两年后都要按原样打扮好,不能错一点。所以“接戏”是十分细致的工作。容不得半点疏忽大意。当然只靠人的记忆是不行的,必须靠细致认真的场记,文字和简图都要画明确,再有就是照片。
   
     “黛王进府”是先拍乘船北上,再拍见贾母、包括吃饭等等,这都是在摄影棚、贾母上房的场景中拍的。最后直到正定“荣国府”盖好,才拍“进府”。而“进府”还是先拍了在院子中的过场戏,如到贾政正院见王夫人,先到“荣德堂”,出来再到“东边的三间耳房内”:王夫人领黛玉从后房出去,进入后院,出小角门到贾母上房,而中间在过道中告诉黛玉,这就是凤姐的院子等等,这些细节,都是分开日程—一拍出的。
   
     黛玉下轿也足足拍了半天,轿中幌动,由轿窗向外张望,掀起轿帘下轿,扶轿杆出来,手的特写……一连串细致的动作,都是在“荣国府”前院仪门前拍的。
   
     按照《红楼梦》中所写,黛玉坐轿进入京师,走在街上,撩起轿窗小帘向外观看,看见京师街道,果然繁华……这一气氛,在宁荣街上,要尽量表现出来。各种店辅的市招、幌子,都一一入了镜头;各种摆摊的,卖艺的……应有尽有。还要有不少老百姓,男女老少,买东西的、说闲话的、在小摊上路踱的、看热闹的……这也都是由临时演员妆扮的。
   
     在“元妃省亲”、“秦可卿出殡”两场戏中,虽然也都经过“宁荣街”,但一是“净了街的”,一是“出殡行列”,实际都没有展现宁荣街平时风貌。在“黛王进京”中是有意展现“宁荣街”风光,而目的是表现书中所写“黛玉所见”,是写黛玉内心世界。但书中可以一笔带过,在电视剧中却不能“一笔略过”,而要较真实地表现了。
   
     除去“黛玉进府”展现宁荣街的风光外,在薛姨妈、宝钗、薛皤来京时,在小红带巧姐外出时也展现了宁荣街,但那只是作为背景处理,就未特地展现“京师街市风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百零五 院落及其它
   
     在《红楼梦》原书中,对宁、荣二府的房舍,都作了细致而具体的介绍。正院、偏院、前院、后院、大了、二门、仪门、角门、钻山走廊、抄手游廊、引路、月台等等,无一不是具体的营造学术语,任何小说中,都没有这样周详写房舍的。因而可以根据《红楼梦》中原文,按顺序设计、兴建正定“荣国府”。痕?在这里成了重要游览区,据闻今年正月电视剧《红楼梦》播放了六集之后,这里游客大增,春节期间卖了好几万张门票。游客多了一个游览的地方,地方上多了财源,《红楼梦》电视在此拍了戏,据闻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先生也来过,对此也感兴趣,这真是一举数得的好事。
   
     但是如从府邸规模来说,这还是相当小的,也比较简陋,与《红楼梦》原著比较。那还是差的很远。不论从工程细度说,还是从平面布局说,以及从宏大规模说,都差着好大距离。如从“细度”说,我在另一文已说到,这些房屋连一段磨砖马头墙也没有。所有墙头都是青砖大石灰缝,而且现在泥瓦工的水平太差,连一般“清水墙”也砌不好,何况砌这样比较讲究的府邪了。举例说,有一个宝玉去见贾政的镜头,表现宝玉由正房廊于东头“钻山”门穿过去。拍摄时镜头跟得很紧,而游廊“钻山”的粗劣墙头大面积地展现在荧屏上,就十分难看。象这种“真实”的镜头,就反不如美工的布景了。如荣国府大门对面,高大的八字影留出现在镜头上,伊然是“磨砖对缝刻砖大影壁”,十分精美。我这样写,并不是说新建“荣国府”工程如何不好,不是这个意思。由于经费、时间、工艺水平种种限制,在很短的时间内,盖出这样水平的“府邸”,保证了电视剧《红楼梦》的拍摄,那真是不容易的。我说到这些建筑上的不足之处,目的是介绍一点前车之鉴。以后如有利用这一场景拍各种影、视时,远景自无问题,要出近景、特写时,最好在局部地区加一加工。
   
     从平面布局上说,现在正定这个“府邸”。从名称上说,也只是“荣”、“宁”的一半,挂上那块匾就是那个“府”。而从实际上说,恐怕“一半”也还不够。因为从《红楼梦》前几回实际所写来看。这个院、那个院穿来穿去,比现在正定的“荣国府”要大的多。但是出现在电视美屏上,那就要大多了,用各种手法一变换拍摄,就显著重门深院,不知有多少房舍了。
   
     王夫人第一次领黛玉从后房走后角门过来,指给黛玉看,说“这是你的屋子”。这个院子的位置设计很好,在这院中拍了不少戏,如秋桐指着尤二姐的窗户骂人的镜头,就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只是这个院落外院也过于简陋了、廊子、垂花门一样也没有,那里有当家链二奶奶院落的气派呢?
   
     凤姐院子而外,其它院落,也谈不上“规模宏大”。如《红楼梦》原书写贾珍看乌庄头交租来,一个大狼皮褥子,要铺在“月台上”。按理这种“府邸”的正院正屋、西院正屋,地基还应起高几尺,要有月台,而现在出现在镜头上,月台太乎,院子中又未全部馒砖,花木又少,院子大,房子就显得很低,没有能显出应有的规模和气派。总之,这也是些遗憾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百零六 古熟、古寺
   
     正走过去在清代是府?,府城很大。当年通向太原的火车路,也由此作起点,叫“正太路”。那时的石家庄,还是一个很小的村庄呢!
   
     多少年的战争,使这个要路之冲的古郡饱受创伤;直到现在,还留有不少战痕。新的建设似乎还很缓慢,似乎还未展现它应有的风貌。我们到南河滩去拍“秦可卿出殡”的“火烧纸扎”的戏,来回所坐是漂亮的进口日本小汽车。车过南门一带上路,只见半截残破的城墙。路上也高低不平,黄土飞扬,象是刚打完仗一样。记得有两面破旧人家的墙上,画着“仁丹胡子”的广告画赫然入目。当时就吓了我一跳。后来一了解,原来是刚拍完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我真觉得那位导演善于采景,在这样的残破城墙下拍抗日题材的影片是太逼真了。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和“四姑娘惜春”——胡泽红同志畅游了正定古郡名刹龙兴寺,俗名“大佛寿”。这一名胜保存十分完好,游人很多、有名的《龙藏寺碑》就在这里。
   
     早在十几年前,我得到一本梁思成先生影印的《梁任公先生诗稿》。这些诗稿都是任公在日本时所写,用的是小楷格子纸,一律工笔小楷,并经康南海氏批过改过。在有一页上,康南海氏的大字“眉批”道:“何不学龙藏寺碑?”隔开若干页,又有“眉批”道:“学龙藏寺碑,果然笔法大进。”我因此而对《龙藏寺碑》发生了兴趣。后来买到影印旧拓本,拿来和《圣教序》比较,感到其楷法中“瘦、劲、秀、润”四者,确是源出一脉。我也很临了一阵子,但真不容易。笔笔中锋,一竖一画,都有千钧之力,即使学到一点皮毛,也要花很大气力……我有幸到正定来,在古槐阴下,细细赏玩原碑,真感到莫大的欣慰。
   
     我和胡泽红同志在秋风古寺中漫游了半日,仰望了几丈高的大佛,也欣赏了明代的壁画,又在辽代建造的“??殿”中,看了那巨大的??——佛语道:“??常转”——唯愿它常转吧!这天大家都带了照像机,互相拍摄了不少照片,玩得十分尽兴。
   
     大佛寺建自隋、唐,经过辽、金。悠悠千余年,历史漫长。正定也正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城里古塔很多。有一天一早,我外出漫游,向一个古塔方向弯进去,只见一条陋巷口上,一株古槐。在朝阳中,老态可掬,大有生意。知了在树上叫着,大有“古槐深巷暮蝉愁”的感觉。我走了进去,看到在一个水池边,一个高大古老的方形砖塔,边上的碑已倒了。破旧的钟楼,看上去也已快倒塌了。这原是“开元寺”的残址,只有塔还完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5-1-16 04:00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