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家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网上清风

《红楼梦忆》——电视剧《红楼梦》拍摄散记(邓云乡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 首次小品练习

演员第一阶段学习,主要是学习《红楼梦》,理解《红楼梦》;第二阶段学习,
则学习表演艺术;两个阶段之间,有第一次小品练习。目的是为第二次、第三次打
下基础。

在演员学习班的前一阶段,导演在家忙于写分镜头本子,没有到训练班来。直
到小品练习那天,他才赶来见面第一句先问我:“老兄,你看这些演员怎么样!”
说笑之间,又似问话,又带自豪。“真不容易,聚集了这么多‘大观园’中人。”
我的回答,既表示赞赏,又道出艰辛。

演员们作第一次小品,准备是十分认真的。因为都十分熟悉了,所以接连不断
地拥到我房中来问长问短。

第一次作小品,初步显示了这些姑娘们的表演才能,如后来全剧中发挥大作用
的陈晓旭、邓婕、张莉、袁玫、成梅、周月、刘继红、郭霄珍、郑挣、姬培杰、陈
剑月、杨晓玲等,都作了很充份的表演。不过这次小品,只是给人留下了初步印象,
还未定“终身”呢。但就是这次初步印象,也使人能感到谁的“戏”多,谁的“戏”
来的快;而另一方面,也使人看到明显的差距。

这些演员,从年龄上说,都比较接近大观园中女孩子们的形像;从外貌上说,
都是十分漂亮的。但有此条件,并不能说就能演好戏,更不能说就能演好“红楼梦
中人”。年龄、外貌固然重要,而不能演戏,表情出不来,也是枉然。学员中有一
位姑娘,只有十六、七岁,最小,长相十分美,但是作不来戏,不要说正面,背影
都站的不是地方。怎么办呢?只好割爱,十分遗憾了。原因就是:选演员不是选美;
而是要选出个性,选出戏。不过就《红楼梦》来说,年青、美貌,当然是必要的。
人到中年,纵然名气再大,演技再高,对于“十二金钗”来说,那也是无能为力了。
这是剧组坚决选用年青新演员的道理。

在后来,有的报纸记者,问演员看过几遍《红楼梦》。其实剧组的演员在学习
班中就是把《红楼梦》当作教科书的。讲原作时,要看《红楼梦》;练习小品,以
及后来写角色自传和长期助演出过程中,也都是随时翻阅原作的。所以演员回答记
者也妙:我们自己也不知看了几遍。其实,这还不止是看几遍《红楼梦》的问题。
而更难解决的是:时代隔阂问题,古老文化的修养问题,传统闺秀生活与现代青年
女性生活的差距问题……戏好演,而生活更难于表现。回头一看,差距在此啊!真
正达到曹雪芹的艺术标准,又谈何容易!因此只能是各种程度的“近似值”,不可
能奢望出现“等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 小谈服装

圆明园讲习班在第一次作了小品练习之后就转入第二步学习内容,重在表演艺
术的培养,以便第二次作小品认定脚色。我因上海原单位有课,要赶回去,匆匆而
来,匆匆而去,挥手向这残破的历史名园告别了。虽然时间短暂,却仍难免依依惜
别之情。临行前,制片主任任大惠同志,当时是演员讲习班的负责人诚恳地问我意
见。我也坦率地说:招收的这些位青年演员太好了,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很难得,
因而责任也就更艰巨。培养人比建设大厦还要难,何况这些年青姑娘……如今,拍
摄任务完成了。《红楼梦》在全国播放,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演员们都艰辛地完成
了自己的学习任务、演出任务,各人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有的人考上了电影
学院、戏剧学院深造去了;有的又担任其它戏的重要角色,走上新的岗位……但是
也有极个别的学员,因不应该发生的事,不得不半途而废,离开剧组……回想三年
前我的话,对于后者说,也不是杞人之忧,多少有点感慨与惋惜了。

临上火车前,我特地约了胡文彬兄和服装设计师史延芹同志和司机同志,在新
侨饭店吃了顿便饭。因为我住在圆明园,他们都在城里。我在京期间,一直没有很
好叙谈过。想在这里一边吃饭,一边好好谈谈。再有这里离火车站近,吃完饭正好
上车。就是说一举数得。

大家谈论的中心,集中在服装设计上。我想《红楼梦》中的人物造型,服装是
一个大问题。纱的、单的、夹的、棉的、皮的、家常的、出客的、喜庆的、办丧事
穿的、有品位的、没有品位的、主子的、奴才的、绸的、缎的、镶边的、刺绣的、
绎丝的……名目繁多,数不胜数。而《红楼梦》又是一部不标明故事朝代的书(写
书时代虽然明确,而故事中却对此点十分隐晦),在服装描写上,也明显地看出其
用心。写王爷服装“白管缨银翅王帽”,全是犁园妆束;写有品位的,则是“按品
大妆”,一笔带过;只有写到姑娘们、丫头们这群女孩子的服妆,才十分细致,衣
裙楚楚,代表了作者当时生活中的服装。

《红楼梦》电视剧在历史背景上,要求的明清之间,服装设计便按此要求制作。
总的是突破戏剧框框,作出“活生生”的服装,要生活化、要美、要华丽,能够显
示出《红楼梦》的风格。

这次谈话,十分热烈,不觉忘了时间。经司机同志提醒,才连忙想起去车站。
而车票却因故丢在招待所,未带来——一付狼狈相,现在想想还可笑。多亏司机
同志帮忙,才顺利赶上火车,回到上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 “红楼西席”

1984年7月末,我又回到北京。未在城内耽搁,当天即趋车去八大处北空招待
所剧组驻地。直到9月初离开,在此共住了四十来天。

工作情况,大体可分两个阶段:开头两周仍是请专家来给学员讲课。当时各个
学员所饰演的角色都已派定,各人心中有数,听起课来更专一,也就更容易提高了。
记得课程都是周雷同志安排的,除让我讲了“礼仪”和“衣、食、住、行”等专题
而外,还请了冯其庸、张华来、周汝昌、蒋和森等诸位先生。

第二阶段是演员写角色自传和作所担任角色的化妆小品,类似舞台剧的正式上
演之前的彩排。这是正式开拍之前的最后案头工作,也是每个人十分重要的最后准
备阶段,似乎也可以比作训练阶段的最后“冲刺”吧。

演员写角色自传,每个人都是十分认真的,主要角色如此。次要角色也如此。
比如饰演莺儿的刘玲玲同志,虽然所演角色戏并不多,但她却写了很长的角色自传。
当然她的文化基础较好,但认真研究,却是更主要的。去年她在完成了演出任务之
后,已考入戏剧学院深造去了。

因为我住在招待所内,和他(她)们朝夕相处,所以写角色自传时期,我房中川
流不息,来问问题的特别多。原稿拿来让我修改,我便给这些小演员们改起稿件来,
似乎真是以“老师”自居了。“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教了半辈子书,最后当上了
“红楼梦”中的教习,岂不更加“危险”,岂止“患”而已哉?不过,说来似乎超
过了贾雨村、贾代儒,因为前者只教一人,后者却只教男学生,我教的比他们范围
更广了,说句高级文言辞:“岂不懿欤!”我真想刻块“红楼西席”的闲章,但一
直未能找到合适的刻手。读者中有哪位能与我结此“金石缘”呢?

所住招待所在“八大处”西北面。八大处”是北京西山有名的风景区。招待所
在一个山洼洼里,四望群山环抱,风景很好。由住楼到大门这段路散散步是很好的。
饰演探春的东方闻樱女士,是一个十分好学的青年。每天晚饭后,她总是约我在这
条路上散步,顺便让我给她简略地讲中国通史。这种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中,边谈边
走的讲课形式,在讲者与听者都是一种信然自得的境界。而学校教育却总是关在千
篇一律的教室中讲授,讲者絮絮,听者昏昏,辜负了数不清的春秋佳日,实在似乎
是人生最大的一种损失。

这条路上,有几棵大村,一是偃松,二是老槐。偃松长得很低,却很大很老,
树龄大约最少在二百年以上了,不知是清代哪位王公贝勒园林、坟主的株物。因为
西山这一代旧时园林、墓地是很多的,能种这样偃松的人家,自然非比寻常。清代
最著名的是宣南慈仁寺的偃松,是当年王渔洋赏识过的。可惜小演员们只知道买花
裙子、涂唇膏打扮青春年华,并不理会这一套。所谓“见乔木而思故国”的历史感,
似乎也还是迂腐的老学究的感觉吧。世界又多绚丽,又感寂寞,应该如何想象曹雪
芹和《红楼梦》呢?

正是八月天,山中也不凉爽。但北国气候的温差大,晚饭后,六、七点钟,便
凉快多了,因而这散步时的感受是最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 化装小记

在“八大处”时期,因为开拍的日期越来越近,各方面准备工作都在积极进行。化装组先搬到这里
开始工作了。请来了兰州《丝路花雨》舞剧的著名化装师杨树云同志。树云同志是研究唐代化装的
专家,对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唐装和唐诗中的描绘,都作过对照研究。和我一见面,就把他在兰州
大学学报发表的论文拿给我看。记得是一篇讨论唐代仕女画眉的文章,资料翔实,分析细密,
的确是专门之作。所以舞剧《丝路花雨》的化装获得巨大的成功,载誉世界,不是偶然的,
一切都是来自学问中,自不同于一般就化装谈化装者。
他仔细地研究了各个演员的面型,和他(她)们饰演的角色。《红楼梦》主要是女孩子的戏,
自然重点是要设计好这些女孩子——也就是“十二金钗”的装。
“十二金钗”究竟是什么打扮呢?谁也没有见过。所见过的,都是假的,不是画,就是戏。
由改七芗的“十二金钗图”,到梅兰芳先生的“黛玉葬花”,都是古装仕女的发型。《红楼梦》
中人物,究竟梳什么样的头,带什么样的花,管什么样的首饰才好,是颇费斟酌的。按照导创
人员的假想,把电视《红楼梦》的时代,假定至明、清之间,这样大体给化装造型定下了个大
范围。但具体设计,还要下功夫仔细研究。同样一个人,有盛装、淡装、便装、晚装、
晨装、病装等等。生活中的装饰多种多样,电视、电影是更真实地反映生活的,因而也要针对
剧情,富于变化,设计多种多样的发型、头饰。况且是《红楼梦》这样的大戏,如在发型头饰
上没有创造,那是十分遗憾的。
树云同志精心设计,但这么多女孩子,都要在发型、头饰上显示出不同的风韵也的确不是一件
容易事。高超的艺术创造,过硬的化装技艺,也要在这里显示功夫。我特别欣赏他为尤二姐梳
的头,一抹秀发,斜复额上,善良、妩媚又稍带娇艳之态,欣然托出。我称之为“二姐媚妆”,
为谱《如梦令》云:
一抹秀云眉上,妩媚更添娇样,记得嫁衣裳,笑语花枝深巷。惆怅!
惆怅!飞入断肠罗网。

当时我还写了“妙玉禅妆”、“元春宫妆”、“可卿艳妆”、“李纨淡妆”等小令。我本来还要
写“黛玉素妆”、“晴雯病妆”、“宝钗华妆”、“凤姐盛妆”、“平儿泪妆”、“袭人佣妆”
等等。但迄今尚未交卷。

发型有一个致命伤,就是现代姑娘大都是短发,因而化妆不得不借助假发。对镜梳妆,
真正秀发之美,不能表现,太可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 国庆晚会

1984年国庆节是在黄山市过的。应黄山市委市府吕秋山书记、崔之浩市长之邀,剧组在黄山市大剧场,办了一场小小的国庆晚会。这场晚会是和黄山市文艺团体合办的,说是“小”,因为红剧组参加的人不多,但却十分热闹,颇有笑话可说。

国庆前夕,黄山顶上拍摄工作结束,导演摄像等同志集中在黄山脚下宾馆中开会。住在黄山市的应邀参加晚会,要出节目。演员很少,怎么办?但是对地方上的盛情不能推辞,只能勉为其难。这样便由“林妹妹”陈晓旭主持节目,“雪雁姑娘”马明妹跳印度舞,当时剧务后来扮演柳湘莲的侯氏荣唱歌,当时场记、后来扮演多姑娘的田少春朗诵,开头由我致辞,也就是代表剧组说几句客气话。这样半场节目就算完成了。另半场,由黄山市的同志表演。
首先说马明妹的印度舞。马明妹演小雪雁,她本人是十岁的小学生,又在东方歌舞团儿童辅导班学舞蹈,学会几个舞蹈。那天表演她拿手的一则。天真的儿童,稍有舞台经验,听说让她参加国庆晚会出节目,十分高兴。两三天中,认真地准备起来。演员虽然不是名演员,而化妆师却是名人,就是甘肃《丝路花雨》的名化妆师杨树云。因他个子高,有西洋人风度,人称“大杨”。大杨把明妹化妆成印度姑娘,自是拿手好戏:大大的黑眼圈,带钩的黑角,眉心点上朱色点,鼻尖上粘上闪光的花钿;不但化妆脸,还要化妆手、臂、足。因为是赤足跳,只要翘起来,肤上便要和脸上的棕色相配合。还要带上手观、足揭、足铃等等,把个马明妹真打扮成一个漂亮而妆饰华丽的印度小姑娘了。小姑娘对镜子高兴地看着,还抚摸着颈下带着的黄灿灿的金色项链……边上知道情况的人不由地笑了。

为什么呢?原来化妆组带的头饰、手饰很少,而且没有什么符合舞台演员远看足以闪光夸张的东西。有人无意中看到浴室新装橡皮盆塞的黄色金属链条,便拿来借用,作为印度舞蹈的饰物了。后来说穿了大家大笑不止。而看舞蹈的人却十分赞赏这个“印度小姑娘”的优美舞姿,1500多热情观众,真把她当作是东方歌舞团的小演员了。

侯长荣同志原是戏剧演员,这次和黄山市一位姑娘合唱了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也博得了热情的掌声。
“林黛玉”主持节目,更是受到了黄山市广大观众热烈欢迎。那天晓旭同志穿的是蓝色牛仔裤,大红绸衬衫,和蔼大方。今天黄山市参加那次晚会的人,大概都还记忆犹新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 “黄山情侣”

在黄山市除去拍摄了“黛玉北上”的水程诸景外,还拍摄了一个副产品,那就是“祖国各地”节目中播放过的风光电视片《黄山情侣——太平湖》。
这是以一对新婚夫妻的蜜月旅游为线索的风光片。随着这对爱侣的游踪,概括
地把太平湖的风景点收入镜头。这对新婚爱侣由谁来扮演呢?“新郎”由后来演北静王和柳湘莲的侯长荣同志扮演,“新娘”特地打电报找来《红楼梦》中演平儿的沈琳同志扮演。二人形像扮演现代小夫妻十分相称。
那年国庆前后,天气十分炎热。大家看到湖中这样碧绿清澈的水,便计划拍一些游泳镜头,这样更活泼一些。但正式拍这些镜头时,已到十月中旬。一场秋雨之后,已经凉起来了。结果只拍了“新郎”游泳;而“新娘”呢,只是穿了红色游泳衣,站在古老的石桥上,望着碧绿的水,作一个跳水动作而已。——而这古老的石桥,就是贾雨村第一次丢官之后牵着马漫游经过的石桥。

新婚爱侣的游踪,不少都是在游艇上拍摄的。随着游艇前进,一对爱侣并其他游客,依着船舷栏杆,指点江山,这样便把一路的美景都收进镜头了。我曾写了八首《太平湖杂诗》,抄一首在下面,以稍见湖山画意:
群山环抱水中央,一叶湖心兴欲狂。绿到眉间如中酒,静生望外入云乡。
挂帆疑向广寒去,唱晚时间歇乃忙。几处人家临碧涧,待寻野老问渔桑。

诗中所咏都是一时所见,实际这真是一处世外桃源般的仙境。先说“渔舟唱晚”。所说“舟”,并不是船;而是几根毛竹并在一起,用竹千穿起来,连成整体。二头火烤使之向上弯起,约二尺许,弯度约百二十度,在前面
以冲浪。一人站着摇双桨以为动力,在水中行走,轻如片叶。用来捕鱼、摆渡,十分便利。湖中山涧人家,住处有如群岛,无陆路来往,只有水路可通。除大村镇有小火轮及木船来往外,一般山村人家来往,全靠这种小筏子。比起目前世界上流行的洋玩艺——滑板,真漂亮适用多了。

这对“爱侣”借宿在一户山涧田家——镜头这样安排,是在太平湖北端尽头山涧深处。舟行至此,不再通了;舍舟上岸,沿乱石山溪,走入山坡人家。而迎面重山叠蟑,高矗直入云雾中。要抬头仰面,才能看到山尖迷蒙的雾气和飘拂的白云。居民只有几十户,生产杉木、毛竹、茶叶,每家收入每年均在三、四千元以上。泉水甘冽无比,环境清净无比。在都市尘嚣住过后,感到这里太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5-1-16 03:53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