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家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幽谷蝉鸣

[原创] 走近余秋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7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7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种对知识随手拈来的功底,教人羡慕呢。人无完人,无须苛责。同样的,余秋雨老师,对参赛者也不该苛责,毕竟那不是做学问的场合,那些参赛者也不是做学问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8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8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8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8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仅说他那侃侃而谈的点评,就足能让你倍加仰视这位文学大师。那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点评,深深乎似其江湖,危危乎擎起五岳。每一次旁征博引,都会令你走进文学的神秘殿堂,去谛听秦砖汉瓦下的那遥远的回声,去领悟岁月浸泡后文学瑰宝的汪洋恣意的文脉。每一次点评都是一次文化的溯源,精彩,享受,震撼。选手们张口结舌、面红而赤或是张冠李戴、面目全非的解答也着实有些让人惭愧,这让大师忧心忡忡,展露出似笑非笑的面孔,流露出似批评似贬低的的语气,也的确让人堪以无以自容。例如说:“这应该是每一个国人家喻户晓的文化常识你却有所不知”的语言,令选手如坐针毡,站立不宁,尴尬羞怯。说不定会走下舞台会找一处无人之地狠狠地抽自己几个嘴巴,做一次神经疼痛理疗。相反,腾矢初大师就能很平和委婉地品评选手的答题状态,语气与面孔中包含着理解、友善与同情,含蓄、委婉和可爱。

鲜明的对比,让我对余秋雨老师有了异样的目光,他在我心中的神坛至少下降了一半,我可以接受高师严师的教导,但不可接受明师的奚落与冷峻。残酷的语言摧残了我一束仰视端凝的目光。大师,您可以面对全国的观众宽容点儿,让我体面地走下舞台吗?

——看这一段,想起那几年青歌赛的情景了。真的如此。
看来幽谷和很多人一样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认识秋雨老师的。
恩。我也是那个时候认识的。虽然以前看过一些文字,但是印象都不太深。那几年,关于青歌赛,秋雨老师的点评引起了很多非议。我倒是很同情秋雨老师,觉得他站在那种场合有点尴尬。因为他太博学,认为很常识的东西却是赛手们孤陋寡闻,怨不得他。
即使人们对此沸沸扬扬的议论,可是众多的观众还是冲着秋雨老师的点评来看青歌赛的。那两年,我就秋雨老师的点评也写过很多感想的。

大师的点评很独特,总是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不仅仅是文化知识,很多涉及点都能让人们对人生对生命的看法和想法得到拓展,从而如醍醐灌顶,得出很远很多的想法的。这也是我很佩服大师的一个原因:)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金币 +50 收起 理由
景宜 + 50 + 50 称赞。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8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余秋雨的散文便是文气贯通,饱涨澎湃,在流畅不息的语言里蕴含着睿智、深邃,匠新,独特,是理性的深省。不难看出,他是一位亦思亦悟的文学史家。他避开每一处文化景点的自然造化,而去追溯不被常人所知的文化根源,加上现代思想的灌筑,成为一条文化苦旅,引领读者走进唐风宋祖,走进历史渊源。他的思大于述,是知性和理性的思维殿堂,在那扇心灵的小轩窗内,在与历史对话,表达一份民族情感、社会责任。那是感情的燃烧,精神的闪烁和生命的体现。

他所目睹的寒山寺、洞庭湖、西子畔,看的不是晨钟暮鼓,浩渺苍茫和莺啼媚柳。而是山水亭阁背后文人骚客的人生步履与荣辱修行,看到的是烫人眼目的遗墨背后所付出的苍凉代价现已凝成中国文化琥珀的凄楚心酸过程,揭示着历史的潮音将一个个仙风道骨推向文化滩头风干后给人们带来的思索。

——很精彩:)
秋雨老师的文字就是给人这样的感觉。记得当年和同事还谈论起过,有人说秋雨老师的著作说起来是文化大作,其实都是打的擦边球,对于文化二字没有多少研究。其实,真正静下心来读了就能够犹如幽谷这样的感受了。
他的文字更多了一些文化遗留带给人们的思索。

记得当初看他写西湖和白娘子的时候这样说:“白娘娘做妖做仙都非常容易,麻烦的是,她偏偏
看到在天府与地狱之间,还有一快平实的大地,在妖魔和神仙之间,还有一种寻常的动物:
人。她的全部炎难,便由此而生。 ”我读后心神一动,作为人,灾难应运而生。而,这就是白娘子最可贵之处。——

原作节选:西湖所接纳的另一具可爱的生命是白娘娘。虽然只是传说,在世俗知名度上却远超许多
真人,在中国人的精神疆域中早就成了种更宏大的切实存在。人们慷慨地把湖水、断桥、雷
峰塔奉献给她。在这一点上,西湖毫无亏损,反而因此而增添了特别明亮的光色。

    她是妖,又是仙,但成妖成仙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
通的人。这个基础命题的提出,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中国传统思想历来有分割两界的习惯性功能。一个浑沌的人世间,利刃一划,或者成为
圣、贤、忠、善、德、仁,或者成为奸、恶、邪、丑、逆、凶,前者举入天府,后者沦于地
狱。有趣的是,这两者的转化又极为便利。白娘娘做妖做仙都非常容易,麻烦的是,她偏偏
看到在天府与地狱之间,还有一快平实的大地,在妖魔和神仙之间,还有一种寻常的动物:
人。她的全部炎难,便由此而生。

    普通的、自然的、只具备人的意义而不加外饰的人,算得了什么呢?厚厚一堆二十五史
并没有为它留出多少笔墨。于是,法海逼白娘娘回归于妖,天庭劝白娘娘上升为仙,而她却
拚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

    她找上了许仙,许仙的木讷和萎顿无法与她的情感强度相对称,她深感失望。她陪伴着
一个已经是人而不知人的尊贵的凡夫,不能不陷于寂寞。这种寂寞,是她的悲剧,更是她所
向往的人世间的悲剧,可怜的白娘娘,在妖界仙界呼唤人而不能见容,在人间呼唤人也得不
到回应,但是,她是决不会舍弃许仙的,是他,使她想做人的欲求变成了现实,她不愿去寻
找一个超凡脱俗即已离异了普通状态的人。这是一种深刻的矛盾,她认了,甘愿为了他去万
里迢迢盗仙草,甘愿为了他在水漫金山时殊死拚搏。一切都是为了卫护住她刚刚抓住一半的
那个“人”字。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金币 +50 收起 理由
景宜 + 50 + 50 称赞。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8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去年秋天,我又经历了一次迷茫的选择。那个时候,“归隐”二字常在脑海中呈现,于是,再次阅读了秋雨老师的《游走废墟》中的《寂寞天柱山》。好像,心思更加澄净了。

今天,看到幽谷的文章,不由自主的敲打了很多。
谢谢幽谷。
文字思想都很有功底。再次欣赏,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8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0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5-1-8 04:46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