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家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词语的黄昏

[首发] (拜坛)短篇小说评论笔记《不安的阅读》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2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卡尔维诺真是细节大师,他往往会捕捉到一个细节,就能把整篇小说盘活,通篇读下来,你看不出什么特别的地方,他的语言不华丽,章法上也并没什么特别讲究,但他总在抓一些小细节,并在细节中让整个文本飞跃。”

太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依然把这篇看成是关于对人生存在意义探索的小说,虽然故事很短,字数不足一千,也只描写了一个细节,但故事所包含的寓意远比一个二三流作家的一个长篇要多。”

盲目的从众心理,是人生存在意义探索的一个着眼点。记得以前读过的还有两个版本,国内的。一个是一人仰头,其他人跟众,最后问及,曰,鼻子出血了;还有一篇是,几个孩子围看下水道,称有一小白鼠,众跟围,后孩子一 一退出,笑曰,还听到大人们煞有其事地肯定,看见尾巴了,看见眼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探讨人生,挖掘人性,结果总是看到现实的丑恶,生活的无奈,觉得“人生比地狱还地狱”,深为痛苦,极感矛盾。他讲究用技巧写小说,擅长心理刻画,冷静而理智地探讨现实人生的“新思潮”或“新技巧”、“新现实主义”的代表。”

文字就应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可以闭上眼睛默想一会,难道父亲遵守的东西有比儿子的生命更重要的吗?如果我们想通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想通这个故事。”

当年读《马铁奥•;法尔哥尼》时,也有这样的静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大哥看得这么认真仔细啊。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景宜兄这么认真的阅读,走了那么多论坛,我突然发现自己喜欢上这里,毕竟,这儿还有您和丝路话语这样的能沉静下来的人。多交流!问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40 收起 理由
丝路话雨 + 4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5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绝望与拯救
  --《饥饿艺术家》读后
  
  对于卡夫卡,无论你用什么方法去分析,总是隔鞋瘙痒,似乎总也不能抵达本质。我接下来要讲述的是他的另一个名篇《饥饿艺术家》,这篇小说给我的不安不亚于其他任何一篇杰作,我读过很多有关这篇小说的评论,总觉得只谈到了一个层面,当然,我今天要去谈的也只是一个层面,在卡夫卡面前,我们是永远也不可能把他内心深处的东西挖掘干净的。
  我说《饥饿艺术家》是有关"绝望与拯救"主题,是因为我看到了卡夫卡对自我身体的放弃,然后又在寻找一种拯救方式。绝望是对现实的绝望,是对身体的绝望,只有对身体绝望到了极点,才有可能去谈拯救。这一点卡夫卡在他的日记中做过多次论述。他说:"我要不顾一切地同所有事情,同所有的人断绝关系,我要同所有的人结仇,我要不同任何人说话。"他同时还说过:"我的生活方式最好是,拿着一支笔在一盏孤灯下待在一个宽敞的、大门紧锁的地窖最靠里的房间里;有人送饭来,而且总是放在离我最远的地方,最靠外的地窖大门背后,我披着睡衣,穿过一间间有拱顶的地下室去取我的饭,这也就是我唯一的散步,接下来我又回到桌旁,慢吞吞地,若有所思地吃着,吃完后马上又开始写。"这就是卡夫卡对现实生活的彻底绝望,表现在《饥饿艺术家》里,就是"绝食",就是把绝食当成是一种"艺术享乐"。由此可见,卡夫卡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写作,也当成了一门艺术。
  读这篇小说,我们首先要追问的一些问题是:饥饿究竟是不是艺术?是不是饥饿得越是到了极限,艺术的水准就越高呢?那个"饥饿艺术家"究竟是谁?他和卡夫卡有没有必然的联系?饥饿艺术家最后为什么又死去?他的死和现实又有什么关系?这一连串的问题或许就是解释这篇小说的一些密码。现代人或许会说:饥饿表演本身就是行为艺术,但在卡夫卡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并不知道什么叫行为艺术,饥饿表演是现实的存在状态,不存在艺术不艺术的问题,只是卡夫卡把饥饿表演设置成了艺术。他这样设置,就是要把"饥饿"悬置起来,让"饥饿"和"艺术"既对立,又统一,形成了一种紧张的悖谬关系,这也是卡夫卡惯用的写作手法。于是乎,"饥饿"和"艺术"从一开始就形成一种强大的张力,相互依存着朝两个极端展开了。
  饥饿艺术家的"艺术"就是绝食,是对身体的否定,也可说是对现实的绝望,而饥饿艺术家所遵循的艺术呢,又是对身体的拯救,他越是否定自己的身体,就能感觉到自己被艺术拯救的力量。当外界对他的绝食产生怀疑时,他就用唱歌的行为来反抗这怀疑,以表示自己对艺术的尊重。在卡夫卡眼里,对身体放弃得越彻底,艺术的水准就越高,拯救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恰恰作为观众的那些人不了解。这样说来,卡夫卡其实就是"饥饿艺术家",卡夫卡的"饥饿"并不是身体的饥饿,而是对现实的彻底弃绝,他追求艺术的过程就是对生命的体验过程,想通了这一点,也大概能想通卡夫卡为什么会说:"我要不顾一切地同所有事情,同所有的人断绝关系,我要同所有的人结仇,我要不同任何人说话。"
  我经常对人说,我懂卡夫卡,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说,我和他的写作方式极其相似,我们的写作(在饥饿艺术家中叫"表演")绝对和外界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遵循了生命的要求,写作的意义就是拯救那早已陷入泥沼的生命,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生活在现实世界,我们不可能把自己关在地窖里,即使是关在地窖,也得有人来送饭,来养活这条作为自然的生命,别人"送来的饭"就像《饥饿艺术家》中绝食四十天后被迫的进食,如果不进食,艺术家所表演的艺术就没有了"物"的依托,拯救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小说的最后,饥饿艺术家死了,他的死去是对现实的极度蔑视,是彻底地杀死了现实,这就是说,卡夫卡最终是作为一个死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不然他怎么会借"饥饿艺术家"之口说:"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假如我找到了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他为什么在显示生活中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大概是因为他已经被艺术拯救了吧。所以最终,他死后,尽管人们把饥饿艺术家连同烂草一起个埋了。他最终是死在自己的信念里,他依旧是那个从绝望中走出来的人,是真正被拯救了的那类人。
  文章写到这儿,我突然感觉自己被什么击中似的,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在文字中抄录一大段一大段令我不安的东西,读这篇小说,可以说从头到尾我的心都是"揪"着的,记得第一次读的时候,我一直在猜想这位放弃现实的艺术家的走向,最终他死了,是为他的艺术而死,他放弃了现实,是为他内心那块最纯洁最柔软的地方放弃的现实,但他同时又活了,因为他把自己彻底杀死以后,他又用另一种方式活了过来。我曾对很多朋友说过,说我从三十五岁那年就已经死了,我的死和饥饿艺术家的死如出一辙,我相信卡夫卡也是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死人,我们活着仅仅是因为我们在用写作证明自己还活着,这就是我读《饥饿艺术家》的感触。我没有采用文本分析法,也没对故事加以阐释,我只是从我个人对现实、对艺术的体验阐释这篇长久以来让我最为不安的小说,我希望我的这种体验本身就是对自己生命的拯救。
  
  
  
  2010年12月12日星期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荒谬背后的真实
  ——《局外人》读后
  
  认识加缪很早,早到我几乎记不得是哪个时间了。不过最早接触他的不是他的《局外人》,而是他的《西西弗斯神话》,从他的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荒谬”这个词。后来,渐渐地,我喜欢上他,喜欢上这个一脸深沉甚至冷漠的法国人。我今天要谈论的是的小说名篇《局外人》,这个似乎被人们谈多了谈透了的作品,我一直找不到更好谈论他的角度,我就只好从我读这篇小说的真实感受出发。
  这篇小说的线索是清晰的,前半部分是墨尔索杀人的经过,那些没有任何逻辑的杀人过程,只是生命的偶然性,后半部分重点写了墨尔索在监狱受审的经过,他受审的过程不是在忏悔,而是在寻找一种真实,如果前半部分是荒谬的经过,那后半部分就是他杀人的真实心态,他没有为自己辩护,是因为他看到了生命的本质无非就是荒谬。墨尔索虽然是个小人物,但他给我的总体感觉是真实的人物,是灵魂深处的人物,就像我们灵魂深处的影子,时刻在向我们说明荒谬背后的真实。
  他的犯罪是没有逻辑的,小说一开始就讲述了他母亲死后,他那冷淡的态度,他的冷淡可以说没有人性,为妈妈守灵、送葬一系列过程中,“我”和门房抽烟、喝咖啡,还很奇怪地看别的女人哭,但自己却没有哭。第二天天气很好时,“我”还有在乡间悠闲散步的念头,“我”想的根本不是妈妈的死,而是因为妈妈的死把一个原本可以散步的美好清晨耽搁了。在出殡路上,“我”也是一直心不在焉,甚至巴不得这件事快点结束,“我”好美美地睡上一觉。这就是墨尔琐的心态,他的冷漠折射出了他内心的真实,他后来的被叛处死刑也和这冷淡有关。后来,他就一步一步地和玛丽约会,跟莱蒙交上朋友,然后又卷进莱蒙的个人生活,最后和莱蒙们一起去海滨木屋完,“我”帮莱蒙保管手枪,最后糊里糊涂地杀死阿拉伯人。这就是小说的第一部分,这部分写的是“我”的杀人经过,至于杀人理由,却是因为“太阳”,因为“太热”,我不知道这里的“太阳”有没有象征意味,总之,这样的理由看似不大合逻辑,其实是他真实心态的反映。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我初中毕业后,当时才十五岁,一个坏孩子经常带我们出去打架,有一次,我们背着火冲,去隔壁村子打一个人,当时火冲由我保管,我们很顺利地把 “仇人”约了出来,其实,他根本和我们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带领我们的头儿在学校看那人不顺眼,我们把他约到一个山坡,拳打脚踢,我当时还用火冲对着“仇人”的脑袋说:“如果你敢反抗,我就一抢把你脑袋打成包米花。”庆幸的是,当时是阴天,当时“仇人”并没反抗,如果当时是大晴天,如果“仇人”反抗了,很难说我现在能在这里写作。我之所以写这件事,是想说明《局外人》中主人公发生的杀人事件,我也差点发生,如果真发生了,我的故事大概就是墨尔索故事的翻版。现在思考少年时代的这件蠢事,还真觉得荒谬到极点。
  我当时没有任何动机,当我用火冲抵着“仇人”的脑袋时,我脑子里是一片空白,我相信墨尔索也是,要不,他为什么口口声声说是因为“太阳”?因为“太热”?这太阳难道不就是“非理性”吗?是我们根本不可把握的东西,是偶然的。从这件事情本身来看,难道那些杀人犯先前都有杀人动机吗?我看未必,我想绝大多数杀人犯在杀人的瞬间都是无理智的,都是因为“太阳”,因为“太热”。当然,如果加缪的《局外人》仅仅因为写了这样的揭露杀人的真实心理的话,那他就根本算不上伟大了。这本小说最重要的是后面第二部分,也就是墨尔索受审的那一部分。
  墨尔琐究竟代表了哪一类人?他没有凌云壮志,没有人生目标,他是一种看透生命本质却又无能为力的人,他的思想根基就是“绝望”,是虚无,是荒谬,加缪对这个人物呵护有加,加缪曾这样谈论过这个人物:“他不耍花招,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局外人”,“他拒绝说谎……是什么,他就说是什么。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于是社会就感到受到了威胁”,“他是穷人,是坦诚的人,喜爱光明正大”,“一个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他还针对批评家称他“无动于衷”一事这样说:“说他‘无动于衷’,这措辞不当”。说他“‘善良宽和’则更为确切”。这就是加缪对墨尔索的理性的肯定,我想,他肯定的并不是他做过什么,而是他在遵循什么样的灵魂生活。
  我们可以说他没有上进心,但绝不能说他没有思想,他思想的出发点就是绝望,他只是遵循了这一原点在生活,这又让我想起我自己曾说过的一句话:“像死一样地活着”,墨尔索就是把生活看成是死亡状态,而他所做的一切行为,都只在证明一件事情,那就是“证明我还活着”。这样的证明又正好符合加缪的另一个哲学作品《西西弗斯神话》中的哲学思想,他这两部同属早期的经典作品,是相互印证的。只不过所有手法不同,《局外人》是用小说手法,描绘出一个形象;《西西弗斯神话》用的是散文手法,揭示了荒谬的真理。所以说,小说的第二部分写出了墨尔索拒绝忏悔,拒绝皈依上帝而与神父进行对抗和辩论,就不足为奇了。他求生的愿望、临刑前的绝望、对司法不公正的愤愤不平、对死亡的达观和无奈、对宗教谎言的轻蔑、对神父的厌烦和对生命的压抑与焦躁,全部都混合在一起,这其实是一种大彻大悟,只不过,他彻悟后的对抗方式是自我放逐,这和基督教徒依附上帝没什么两样。所有人的生命对他来说迟早“都会被判处升毫年个 ,幸免不了。”生命的长和短也就没什么意义了。这就是墨索尔尔的真实,他在用自己的生命讲述一个荒谬的故事,又用这个故事向我们揭露生命的真实状况。这也是我读这篇小说的震撼和不安。
  
  
  2010年12月18日星期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爱生命”与“体验生命”
  ——《热爱生命》读后
  
  对于杰克•伦敦的作品,我并不喜爱,但我喜欢他那丰富的人生经历,喜欢他对生命的超乎常人的热爱之情,与其说这是热爱,不如说这是体验。这个在我这里,顶多是二流以下作家的作品,真的没什么太多可讲的地方,但我还是要谈一谈他那篇名作《热爱生命》,这部带有体验性的作品,尽管作为小说技巧比较粗糙,但还是带给我过不安和震撼。
  在谈他之前,我们必须了解这个人,他出身于一个破产农民家庭,只上过几年小学,从小就自食其力,并且从事过多种繁重的体力劳动。他和高尔基有很多相似之处。他后来还是成功了,他的成功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他小说的中的人物,一般都是出身于社会下层,无论是淘金者、拳击师、革命者,还是猎人、水手、医生或印第安人,每个人都有不屈不饶的精神,他对他们基本是取同情和赞赏的态度。这样看来,他基本算是现实主义作家。这样的作家,在我这里基本上是被否定的。不过,我在这里还要谈一下他的性格,他血管里有火,生气勃勃,一身丈夫气,喜欢粗犷强烈的生活,他喜欢叱咤风云,每每参加斗争常要斗争到极限。他把冒险里的困难当做享受,把拓荒中的遭遇当作欢乐。在《海狼》中,我们可以看见了许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经历。就是在他富裕的日子里,他的生活也是充满冒险的。他买地产,办牧场,种树木,修建豪华的新居,宴请宾客,过着沸腾的生活。
  简单地介绍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后,我们再来看看他的代表作《热爱生命》就会发现,他这样性格的人,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热爱生命》的故事也很好讲,故事中讲述了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样的故事在现在看来似乎没什么吸引力,因为我们现在的想象力远远超越了杰克•伦敦所生活的时代。但故事中的对生命的体验却不是现代人能做到的。
  这篇小说最让我感到不安的是小说中主人公对生命的强烈渴望,与其说是主人公的渴望,不如说是作者的渴望,是杰克•伦敦对生命体验之后的呼喊。有个文学家曾说过:“我热爱生命,热爱生命的真实和生命的偶然,以及瞬间即使的美。”这样的感慨正好与《热爱生命》的主题相吻合。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一个冲动接连又一个冲动,最终,生命靠这一连串的冲动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波浪起伏的曲线。生命绝不是一条直线。谈到这里,我又想到我的人生经历,尽管我没有遇到过《热爱生命》中的战胜病狼的生与死的事件,但我也算是经历曲折丰富。当经过了一些事情以后,我突然发现,我所经历过的苦难全都是财富。因为他形成了一连串的记忆。这样以来,就形成了我“追求失败”的信条。“追求失败”绝不仅仅只为了失败而活着,而是在体验失败带来的丰富内涵,体验生命的本质,这一点福科做得很到位,福科做到了思想与生命的高度统一。杰克•伦敦也是如此,与其说他的《热爱生命》是部小说,不如说是他体验生命的结果。
  有一次回老家,和一个在大学当教授的同学聊天,我对他说,在我印象中,他是我们同学中最有个性的一个,上高中时,他狂放不羁,个性鲜明,但自从他研究生毕业当上老师后,一切就被规定了,他先前的个性根本就不存在了,我对他说我现在的生活却和先前大不一样,我一直走在自己的路上,从未偏离,即使将来我还会遇到更大的阻力,我想我是不会改变的,因为我很清楚,我的生命只有一次,我选择的道路也只有一条,那就是体验生命过程,我不想让自己在闭眼的时候留下遗憾,我不愿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即使有人用抢对准我的胸口,我也不会改变我生命的方向。我这样的思想竟让他泪流满面,他说他已做不到了,他现在唯一在做的一件事就是等死,生命对他来说已经不存在意义,如果说还有的话,那就是他的孩子,他会为孩子而活。这大概是大多数人的心态。
  我为什么把这件事拿到这里来讲?这和《热爱生命》这篇小说又有什么联系?我觉得有,《热爱生命》不仅仅只是和病狼搏斗,不仅仅只是经历那么多的苦难,而是要体验和病狼搏斗的过程,体验生命的分分秒秒,体验生命的孤独、痛苦,甚至死亡。福科的死就是体验的结果,他一直想体验“死亡的神经末梢”,最终,他选择了爱滋病,他体验到了爱滋病的味道,尽管结局甚为悲惨,但对于福科来说未必如此,他要的是体验过程,是生命真相,而不是活一万年也找不到生命的本质。就像博尔赫斯《永生》中的穴居人,即使永生了,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热爱生命》这本小说,在我这里更多是体验生命,如果仅仅只把生命当成是物理意义上的生命,那样的生命不去热爱也罢。生命的长和短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你在这长短之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有没有去遵循它本来的法则,有没有发现它那纯粹之美丽。这就是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带给我的思考。
  
  
  2010年12月19日星期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5-7-2 03:4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