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家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首发] 《屐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奈也微笑】
  题目一开,似乎情绪的低落不言自明,因为无奈,所以微笑,既然无奈,只好微笑,反正已经是无奈了,为什么不用微笑让自己心情好一些呢?说这话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一直弄不明白:阿Q的“精神胜利法”究竟是国人的悲哀呢还是一种智慧?
  小挫一折,不好意思自诩智慧了,但我的心情毕竟和悲字哀字也不至于挂上什么干系。“不怕输的苦,就怕断了赌”,何况我纵然赌博也绝对不会押上妻子儿子身子房子玩那种揪心一赌,生意场上更是如此,说狡兔三窟那是骂自己是兔儿爷,至少不到关键的时刻不会轻易去演练背水一战的游戏。一时一运,非战之罪,侥幸留得男儿身,卷土重来尚有时,我没有理由不去微笑(若大笑反而矫情了,劳资不玩华容道,也根本做不来曹操)。这不是在安慰自己,作为一个尚有自知之明的男人,我知道让我灰心下来等于逼我自戕。
  淡定从容、处乱不惊,这一直是自己期望具备的气度,上天假此一役让这种品质在身上得到证实,内心里已经无憾了,人生还有什么比丰富的阅历更能称得上财富呢?造化拈花,博我轻灵一笑,肃穆中意味深长的会心,纵与外人语,更有谁能知?
  于无声处,我听得到自己的爽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折扇论语】
  
  孔子论语,自传一教;小子论语,纯属胡闹。《论语》百解,但求一悟,借书斋一隅,权作读书笔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折扇轻摇:学夫子之道而有时习之,或有得之,愉悦于心;两千年贤者督于前,如师友之,喜于形外;纵无知予者,亦自知行其君子之道也。
  孔子这段话如果仅仅按字面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这样读起来虽然也有道理,但无非是一个人写自己的志向和习性,甚至有点标榜的意味,并不足以流传千古而不衰。
  盖因凡哲语箴言,读之皆不能只局限在文字句读,而是应该加以体味触动灵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他当然不能只相当于一个普通的教师,其出语也绝非单一的解释,其言若禅,唤你心中灵会,方为之用。前人的注释只是前人的感悟,可资参考,不足全信,毕竟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身受。
  古时有一君王,去拜访一退休老干部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当时天色以昏,那老头一见元首来访,连呼左右“举烛”,这“举烛”就是点蜡烛的意思,没想到君王听到这两个字,一笑走人,老干部觉得自己一肚子安邦定国还没有倾诉,有点郁闷。过得几年,国富民强,君王来谢老臣,夸耀说:“姜到底还是老的辣,您老真是高人”,这老家伙觉得头头说的是反话,非常惶恐,问其详,那君王说:“响鼓不用重锤敲,您老当年提醒我“举烛”,我就知道您在让我任用贤明,果不其然,如今国家大治”,于是,圣主贤臣,流传千古佳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咖啡无糖】
  一勺咖啡,少许伴侣,冲一杯苦涩的浓香,没有方糖。
  糖对于我的味觉来说,充满了永远的诱惑,但我知道:诱惑的伙伴叫做陷阱。甜蜜的陷阱吸引了贪嘴的猎物,然后用它特有的粘性把生命定格为畸形——不经历苦涩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
  对糖的看法使我警惕所有像糖一般蜜甜的人,冰糖也好,方糖也好,尽管它有着晶莹的表象、方刚的外形,但是一遇到水,那种毫无原则的速溶让我顿生鄙视。冰有时也接近石头的硬度,登泰山观日出是一种旷怀,但假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刻站在冰山之巅,有几个人能够不战战兢兢呢?
  对糖的看法也让我警惕一切的诱惑,吸引最大的时候或许就是自我即将失落的开始,被诱惑迷失的灵魂比无端丢失了贞操的处女更加可悲。
  啜一口无糖的咖啡,在苦涩中细心品味清香,那一缕无穷的回味——沁人心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全”?】
  对成人之美的人我总是心怀敬意,下面要说的是一则寓言:
  高傲的鹰在栖息的枝杈遇到一只斑鸠,鹰的雄壮惹起了斑鸠的爱慕,出于同是鸟类的礼貌,鹰也赞美几句斑鸠的羽毛。
  树叉的附近有斑鸠的家,她希望同时也是雄鹰的巢,即使有一天鹰的野性复发将她吞噬,她以为也是幸福地过了把瘾。
  鹰抖了抖翅膀飞入夜空,他的目标本来就在远方。
  斑鸠对着鹰的背影喃喃自语:既然你有你的选择我就成全你,是我伟大的成全才使你得以翱翔。
  感谢天,“成全”这个词也可以这样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邪说飞扬】
  风起的时候,垃圾袋也会在空中曼妙出优雅的姿态,轻盈或者浮躁,不能仅仅取决于眼睛。幻觉或许美,却往往失真,船票和彼岸也许根本就是两回子事儿。
  新闻屡屡报道空难的消息,侯机大厅挤满了想要飞的人。欲望以及无奈,以及一切一切的理由,宇宙八荒,无处不在的驱使,若风,起于青萍之末,汇集成趋势。
  迎合世俗,特立独行是最大的看点,与婴儿不一样啼哭的怪胎叫做标新立异,追求别致的时尚,使“个性”蒙尘。垃圾袋的使命是让世界减少一些表面的垃圾,何苦飘摇当空舞呢?救救我们的环境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邪说写字】
  一般来说,我摸起键盘想要写字的时候,往往是无书可看而又不愿意聊天的时候。若是刚看过一本能够打动我的书,我是不会马上动笔的:不想在自己思维被左右的时候留下印记,更不想恍惚中复述了别人的观点而愧对标注的原创(读书笔记除外);有良友聊天的感觉与读好书无异,因此也不能马上写字,那个时候,我只在享受春风的拂面。
  始终认为:刻意谋篇布局是等而下之的劳作,辞藻堆砌则是生产建筑垃圾的资源糟蹋,能为灵魂塑像的,应该只有灵魂本身。言为心声,文字其实只是刻录心声的工具。“水淹七军”是关公的杰作,没听说关公跟龙王有什么亲戚关系,水是本就存在的,关羽的部下只是用了几袋沙包积蓄起水的激情,然后在适当的时候让其奔放。
  我蔑视雕琢,却欣赏匠心,树根之所以能够成为根雕,是因为匠心把天然催生到了极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
一直被孔夫子那句“开卷有益”的诂训所蛊惑,追逐着那“益”,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爱占便宜的贪心之人。有的时候,恨不读尽天下书,限于精力,我知道这“恨”必将会永远存在的,“恨”,莫非也是一种动力?
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贪得”和“怀恨”都是性格上扭曲的痼疾,我便在这“扭曲”之中于书海辇游了数十年,却“贪心依旧在,书恨未稍改”,看来以后的日子也要继续把这“扭曲”坚持下去了。
虽是“沉疴痼疾”,却丝毫不见痛苦,倒是时常有一种快感弥漫周身,于是知道人生的目标其实没有定论,做喜欢的事情,人生纵然没有意义也生成了意义,也许我的意义正是让自己的愚昧减少一些,而减少的途径无非是读书和走路,或者,读书和走路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书能治愚,诚然。可是,在有的时候书却也能“致”愚,这大概是一个令读书人两难的问题,但究竟什么样的书能够“治”愚而什么样的书又能“致”愚呢?我大胆地揣测一下:我想应该所有的书都能够治愚,所有的书也都能致愚,其间的差别,在于如何去读一本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媒婆挨打侃识相的重要性】
  现在没有专业媒婆了,也不怕给我说个丑媳妇儿了,偶就抖抖媒婆的糗事吧。话说媒婆这个职业,最是需要心明眼亮,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学会包装你要推销的东西。在正常的情况下,媒婆是非常懂得把握风向的,可媒婆有个习惯,就是非常贪占小便宜,便宜在前的时候,就往往容易出糗。就说那王婆吧,贪西门庆几个小钱,出计策,提供场地,也算劳有所得。可后来出主意下砒霜害武大就有点鬼迷心窍了,任她计谋多变,怎么千算万算没有有计算三寸丁的武大郎有个能打大虫的大大虫兄弟武二了呢?不识相的结果是断送了老命,真TM傻B式的聪明。
  过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的必经程序,媒婆比较吃香,但纵然如此,也不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有业务的。比如春节,从腊八到正月十五,许多地方的习俗是不说亲的,这个时候,媒婆就要想办法搞点三产,弄点过年的花度。媒婆的强项是一张巧嘴,搞第三产业当然要利用优势。于是,就到集市去买几斤栗子、花生和红枣,然后打扮成妖精似的开始走街串巷。但凡经过稍微有点象样的门第,她都要满脸堆欢走进去。一进门,把栗子花生和红枣捧一捧往当门桌上一放,扯着嗓子喊开了:“给你个栗子给你个枣,来年添一个大胖小。”须知这栗子和立子谐音,枣音同早,放在一起是早立子的意思,至于花生就更好听了,花生的别名可是叫落生的。也有把花生解释为男丁女丁插花着生的,反正都是好听的话。大凡过年,大家都喜欢图个彩头,当时添丁可是延续香火的大喜事,所以人家听了也舒服,尤其是体面人家,就会一边开心道着托付,一边打赏三贯两锭的银子铜钱。也有媒婆吃滑了嘴的,就开始不识相起来。这不,一媒婆闯进一户人家,笑的满脸粉落地对着一个小媳妇儿道起喜来,见这家房子齐整,估计又会有不菲打赏落袋。不想话刚说完,啪啪两个大嘴巴落在了脸上,媒婆懵了,定睛一看,原来人家小媳妇穿着素呢。那是个新婚丧偶的新寡妇,听别人家开心贺岁,正暗自垂泪盘算着将来的日子怎么熬呢,你一大早祝贺人家生儿子,不挨打才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伪托”与“借用”】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依托神话形式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他在小说开始虚构了此书抄自石头上所刻的故事。而雪芹自己只不过是“批阅增删”之人。为此书加评、誊清的脂砚斋却揭露了他,说“作者之笔狡猾之甚”。
  所谓狡猾之甚,是说作者明明是自己写的东西,却伪托神话,真他*的敢做不敢为。
  于是,许多后学晚辈为避免被骂为“狡猾”,力求上进,不仅不忍心把自己的文字假托他人,而且硬是把别人的文字不客气地拿过来当作自己的东西,这种“甘为他人担文责”的大无畏精神,确实值得钦佩。
  逐渐形成一个词汇——“借用”,被借者浑然不觉,借用者得意扬扬。如果不小心被人揭破,则振振有词——我这是“借鉴”、“借用”,因为我觉得原作者写的正是我想说的,没有原著,我照样挥笔可就,于是,好事者反觉得无趣。风遂日盛,渐由文坛而论坛。
  如起雪芹与地下,当惭愧而重新就死;若接脂砚于天国,应扼腕而击节长叹。
  借用者曰: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笔耕者鄙,借用者智。呜呼!试问今日之论坛,竟是谁人之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4-12-28 17:36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