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家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网上清风

《红楼梦忆》——电视剧《红楼梦》拍摄散记(邓云乡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 晴雯诸戏

晴雯的戏大都集中在怡红院拍的。先说晴雯补裘这场戏吧,这是在宝玉房中拍的。怡红院宝玉房中,按照原书所写,那是美轮美奂、扑朔迷离,连贾政进去都迷失方向。而新盖的怡红院,只有房屋。室中的陈设和那些“雕空玲珑木板”等等,怎么办呢?这便都是美工总设计师刘宝俊、设计师风雷等同志的杰作了。宝玉卧房、暖阁、熏笼、锦帐、兽炉……不但一一具备,而且富丽堂皇——当然,不少都是假的、仿制的。

第五十一回晴雯冲寒夜起,吓唬麝月,冷风透骨,宝玉叫她“快进被来渥渥罢”。这是晴雯生病补裘的起因前奏,在宝玉床上拍摄。当时是大暑天,现场的人都吃冰棒消暑,而她却要作出寒冷的感觉,因而效果不够真切。再加书中说是“也不披衣,只穿着小袄”,而戏中的服装却感觉过新、过飘,缺少寒冬贴身小袄的真实感、生活感,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严冬的戏在盛暑拍,夏天的戏也在盛暑拍,自然后者更感真切。那便是晴雯撕扇,这是同一时期在怡红院前院拍的。院中设一卧榻,晴雯躺在上面乘凉,宝玉来了,误以为袭人,坐在旁边,结果是晴雯……这就一连串的戏发生了。

晴雯撕扇,拍摄时我在现场。遗憾的是,准备的扇子,不够精美,出现在荧屏上的大特写,又感到美中不足了。从高要求评价,便感到不胜遗憾。而在当时,一切都准备好了,也不便因一扇之微,所有工作都停下来。这也就是影视导演们常说的“遗憾的艺术”了。

撕扇时怡红院中的夏景表现也欠充份,如有几丛高大的芭蕉,该多么好呢?可惜新落成的房舍,花木均未成荫;潇湘馆竹子可以作假的,而大叶子芭蕉,纵然作了假的,在摄像机前,也难有宜人的真实感。只能委屈晴雯姑娘——自然,也可以说是张静林女士,在夏景气氛不够浓郁的怡红院中表演“千金一笑”了。

笑——能值千金;那哭呢?也值得观赏。“撕扇”的前因,是早上跌断扇子,在宝玉房中与袭人拌嘴时晴雯的哭;“撕扇”当场,麝月被宝玉抢过扇子,又给晴雯撕了。在红剧中晴雯那含酸的哭和开怀的笑,都得到充分的表演。

怡红院除去房中、前院不少戏外,后院也有不少场戏:刘姥姥从后院边门进来,踉踉跄跄,一路醉态……黛玉从后门进来,立在后面廊子上,听房中说话……这些“红楼”中极为传神的情节,都在后院拍摄下来,展现在荧屏上了。

后院建筑,游廓高下,曲折清幽,山石点缀。还有一角小池,白石栏杆,可惜水不活,不清……前景历历,两年了,不知有无改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一 花鸭子和仙鹤

在怡红院门前,朱门金环,雕梁焕彩,双扉紧闭……摄像机已对好了,监视器也接好了,录像也都准备好了;几条水龙带,同时开始射水,一场人工雨从天而降……出现在监视器荧屏上的是:大雨中的怡红院门,雨注从鸳鸯瓦扰中哗哗流下;忽然,镜头一转,宝玉从沁芳桥方向跑过来,被淋得像落汤鸡一样,冒雨跑到门前,敲起门来。

这样的场景,熟悉《红楼梦》的人,自然知道是拍摄什么。

与此同时:怡红院中一群女孩子笑语喧天,正在把阴沟堵住,把水聚在院中,把花鸭子、鸳鸯等水禽,绑住翅膀,放在雨水中凫水;玩得正高兴,嘻嘻哈哈,哪里听得清楚门声……好不容易听见,袭人出来开门,玉宝抬腿一脚,“怡红院中第一人”当着众人,哎哟一声,被爷踢倒了——一个特写:袭人——也就是袁玫同志,安徽省黄梅剧团的青年演员——又惊、又羞、又痛的泪眼显现在荧屏上了。这场戏演得正是火候,颇见功夫。

自然,这同时发生的故事,显现在荧屏上也是同一时间,而在拍摄时却是好几天的事。记得,门外那场或摄制十分顺利;而门里院子中的戏,拍摄时却相当费劲。

因为怡红院中,当时只有砖铺的引路。未铺砖的地方,也无草皮,只是黄土,夏天十分乾燥。那天选择西南角廊子下阴凉处,用土垒一小堤,用水龙带往里面浇水,然后放花鸭子和鸳鸯等。但是下面干土,水份渗透很快,虽然浇了不少水,但仍然很浅;那花鸭子浮不起来,只是站在泥浆中。姑娘们在廊子上拍手又叫又笑,赶着这些花鸭子浮水,可它们还是不肯浮。水太浅,让它们如何浮得起来呢……急得美工、道具同志们满头大汗,忙前忙后,好不容易把这场戏才拍好……让花鸭子、鸳鸯等水禽作戏,比人要难摆弄多了。

花鸭子难弄,但也有好弄的,那就是仙鹤。《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写贾芸见怡红院中“那边有两只仙鹤,在松树下剔翎”。因而拍贾芸来到怡红院时,必须有两只仙鹤。那天从北京动物园请了两只仙鹤来,代价是“聘金”八百元,参加演出半天。自然,这“薪金”比林妹妹、宝姐姐大多了。仙鹤是管接管送,用笼子装来的,自然还跟着动物园养鹤的师傅。开始担心它放出来不听指挥,吃惊乱跑。不想到底是有“仙意”的飞禽,放出来在院中悠闲散步,十分自然,顺利地完成了表演任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二 准备大场面

剧组曾经几度进入北京大观园拍戏,而晴雯诸戏,是第一次在园中拍。当时虽然开机已将近一年多了,但拍好的镜头并不多,进度还比较慢。尤其是一些重头戏,场景不齐备。一些大场面戏,也因准备不充份,都还没有拍。《红楼梦》原著中,本来绚丽的大场面就非常多;改编为电视,虽不能全部表现,但也必须表现其中极为重要的几场,不然又如何能表现《红楼梦》呢?

“红楼电视”要拍三场重戏、大戏,那就是“元妃省亲”、“秦可卿出殡”、“清虚观打醮”三场重头戏。仅次于此者,还有“元宵夜宴”、“探春远嫁”、“中秋夜宴”、“红香圃寿诞”等等。第一次进入北京大观园拍摄时,这些大场面基本上一个都还没有拍呢。王扶林导演早在年前就写信来,约会我协助把这些戏拍好,我也愿尽自己的力量,贡献一得之愚。美工总设计刘宝俊同志虽然接手较晚,但日以继夜地研究,作这些大场面的准备工作。同时各处选景,确定拍摄大场面的
地点。

在初进大观园拍摄的同时,关于大场面的整套图纸,刘宝俊和风雷二位同志都已—一绘制好了。王扶林导演打电报约我来京,首先是一同研究这套图纸。

一天,在怡红院“宝玉”的房中,开了研究图纸的工作会。剧组职能部门的人都参加了。图纸包括清虚观打醮场景、元妃省亲大观楼场景、中秋拜月、夜宴等场景……刘宝俊同志介绍了设计思想,各张图纸的意图,临时演员的人数,灯光来源、角度、照度、摄像机的位置,如何变化等等。大家反复研究,提了意见,确定了方案。……后来各个大场面的拍摄,都是按照这些套图纸进行的。

按照拍摄计划,初进大观园的摄制期限到这年8月底完成。9月初去四川,拍摄期限是两个月。大场面原定是清虚观、“大观楼”、中秋夜宴、贾敬灵堂等等。因为南、北大观园工程都把大观楼放在后期工程,所以拍摄“红楼电视”不能充份利用,“远水不解近渴”,有什么办法呢?只好各处去找了。

总体图纸设计、艺术才华、历史学识,均于此中见功夫,是难能可贵的。但还远远不是到此为止,更重要是大量的道具制作。这不但要花很多的钱,而且要有材料,不少都是特殊的材料;还要有工艺水平,这在《红楼梦》时代、或退回半个世纪,也都不成问题。但今天该有多么难呢?一顶大轿,活络轿框子,如何装配?有弹性的轿杆哪里去找料?镶边的轿围子单的、夹的、棉的、呢的如何缝制?轿杆铜什件多么精美,哪里去找?一轿之微,以现有水平,就作不出。拍《红楼梦》,真要讲究,那就太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三 “沁芳”拾趣

常想当前各旅游处所,有一个矛盾,就是在开放的日子里处处都有人满之患。北京大观园第一期工程完了后,门前一清,即出售门票,接待游人了。虽然门票卖一元钱,比颐和园贵得多,慕“大观园”之名来者,却大有人在。多的时候,要卖到上万张门票。有人游完之后,感到失望,但接履而来者,仍络绎不绝……说句笑话:这不能不感谢曹雪芹了。要不是有《红楼梦》这部书,“大观园”三字如何召来这许多游客呢?

但我这位“红楼”中人,因为胸前挂了一块剧组发的小牌子,自然不用买票,可以自由出入。开机时,自然要进去,到工作现场。但那是工作,一往无暇他顾。值得回忆的是:工作之外的时间里,在园中闲适怡情的感受。

我们住的小旅馆,就在大观园对门,隔着一条马路。我坐在房间的沙发上,可以安静地望见对面大观园的白墙、绿树。这里马路偏僻,时当盛夏,傍晚在房中静静地望着斜阳中的大观园围墙,听着绿树上的蝉声,颇得红尘幽趣。我的“纪事诗”中有一首道:
幽窗日日傍国居,鸳瓦粉墙画不如。我爱浮云绿树好,暮蝉声里梦回扣。

诗无深意,只是一时兴会之句,但也可见北京大观园安静时的情趣了。每天一大早的光阴最可贵。小旅馆的房间不带卫生设备,因而我每日早6时就去对门大观园“如厕”——二字似乎不雅,但却是太史公在《项羽本纪》中用过的词语,不妨借来一用——早上6时的大观园,那真是静到极点。我每天这时进来,办完“公事”之后,便在园中散步。除去二、三位打扫园子的中年女同志而外,没有任何人。这时园子似乎为我个人所有了。我安静地仔细观赏园中各处,感到这个园子布置的确不错。站在西南角滴翠亭望沁芳桥,或在潇湘馆门前望怡红院一带,都有亭台如画之感。如果若干年后,树木、竹林都长成了,那自然就更好了。

我一大早散完步,便在沁芳亭栏杆边坐下来领略一番。沁芳桥、沁芳亭虽然低了些,但工程很细。一色汉白玉石栏,精工细凿。栏外池水映照,虽不旷渺,但也能显示水趣。新池子,还未能种荷花。而园中花儿匠,十分巧妙,把几大盆小红莲,连盆放在水中。这样看不见盆,花叶伸出水面,也如种在池中一样。我每天清晨,坐在沁芳亭畔欣赏。红花带露开放,楚楚宜人,真有“红楼”风韵。时正旧历七月初,我曾有小诗记之云:
沁芳亭子细安排,七月红莲并蒂开。巧日最怜微雨后,断虹影里出楼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四 “后四十回”讨论会

怡红院第一阶段的戏拍完之后,摄像机移到稻香村拍摄,主要拍小红传话的戏,事见原书第二十七回。稻香村按照曹雪芹描写,应该是“忽见青山斜阻”、“一带黄泥墙”、“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分畦列亩,佳疏菜花,一望无际”等等。但北京大观园的稻香村,以上这些,都未体现,显得太单薄了。而且设计构思不明显,未到院门,先在角上一个亭子,绿柱茅草顶,便有些不伦不类,莫明其妙。如在此建一井台,装上维护,茅亭低些,用带树皮的圆木作柱子,可能会好些。

这个“亭子”在电视“试才题对额”时,也出现了。按书中所写,贾政在此还发了两句议论。景物不能烘托剧情,似乎为作戏而说话,影响演员表演,太遗憾了。北京大观园第一期工程中,以稻香村建筑最不够理想。过两年,树木长起来,风光可能好些,但僻处一隅,恐怕总难展现曹雪芹所描绘的意境。

剧组集中在稻香村拍戏时。我却因另外的任务,离开了两三天。一是连着开了两天会,研究后四十回的剧本;二是接待了几位专家,参观了拍戏的现场和大观园;三是去了一天正定,看了“荣国府”的工程,回来还参加了一次来今雨轩招待日本客人的“红楼宴”。

这里先说几句研究后四十回剧本会议情况。后四十回改编为电视剧本,是周岭同志执笔的。没有按照高鹗所续四十回改编;而是根据前八十回种种暗示、“脂砚斋”批语、以及长期红学研究的成果,另起炉灶,作了种种设想改编的。其突出的意图,就是使“红楼”故事的结局,成为一个彻底“好了”的悲剧。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大胆而危险的尝试,是要冒很大危险的。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俞平伯先生在《论续书底不可能》一文中就说过:“虽明知八十回是未完的书,高氏所续有些是错了的,但决不希望取高鹗而代之。因为我如有‘与君代兴’的野心,就不免自蹈前人底覆辙,我宁可刊行一部《红楼梦辨》,决不敢草一页《续红楼》”。从俞先生的文章中,可知此事之难了。

但是续书是续书,改编电视是改编电视,二者自不能等同。周岭兄在改编的红楼电视中,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是大胆的,但又是有根据的、严肃认真的。当然是不是所有观众都能接受,那是另外的问题。报上讨论文章很多,是必然的。百家争鸣嘛!

这次会议由总监制戴临风同志、电视制作中心阮若琳主任主持,胡文彬、周雷、周岭和我都参加了讨论,对修改稿提了意见,争论也不少。两天会对剧组后来工作起了重要的巩固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五 冀中之行

1985年9月初,北京大观国第一期拍摄工作已近尾声。回沪前夕,应制片主任任大惠同志之邀,去了一趟石家庄正定,看荣国府、宁荣街的工程。

这天早上3点多钟,面包车便直放正定。这时夜色仍浓,车过芦沟新桥时,除陇中望见禁止机动车辆通行的旧桥和那古老的石栏杆、石狮子。

11点多钟,到达正定。先到荣国府工地,工程完成了十分之六七,而宁荣街工程,则一间房也没有盖呢。看完工程,又参观了著名的龙兴寺,俗名“佛寺”。然后一行在正定县府招待所内吃了一顿真正的北方水饺,就开车回京了。

季节是旧历七月中,时间是下午两三点钟。雨后初晴,天空蓝得透亮,四野禾黍离离,西望太行山脉,明洁淡远,如数抹阔云。我隔车窗,贪婪地看着,胸怀极为舒畅。我的故乡就在这隐隐的远山后面,但别来已半个多世纪,旧梦比远山还要遥远了。车中微吟,得诗二首,抄一首在下面:
青山一派展容光,绿树如齐秋数行。燕冀天高云变幻,渡沦流急势飞扬。
征人淡作银河月,客鬓新沾玉露凉。禾黍离离情几许,故园回首是他乡。

下午6时左右,车开到中山公园后门,出席“红楼梦”晚宴,宴请日本外宾。我与袭人姑娘——袁玫同志同席。关于这次晚宴,我给《人民日报》(海外版)写了一篇《稷园夜宴有感》,给《中国烹饪》写了一篇《茄鲞试释》。以上二文,前者收在本书后面的《红楼零简》中,后者收在《红楼风俗谭》。旧文均在,至此不再赘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六 沪成列车所见

杜甫诗说:“锦江秀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想不到《红楼梦》会同锦江、玉垒发生了关系。因而使我也留下了一些雪泥鸿爪般的梦痕。

《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在成都附近各县拍外景,我应王扶林导演之约,有四川之行。

上海去成都,坐火车,我原以为走西安、经宝成路入川,还想在西安小作逗留。不料临行前夕,才了解到火车不经西安,而是经过洛阳之后,便折而南,经襄阳再折向西北,由汉中、勉县,到阳平关才连上宝成路,南下广元入川。

这条路线对我来说,太有吸引力了,马上把我的记忆勾回到半世纪前。小学四五年级时,在北国山村中,在枕边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听着窗外呼呼的西北风,我曾贪婪地阅读过《三国演义》。南阳、襄阳、汉阴、汉中、南郑、阳平关……等等地名,以及诸葛亮、姜维、魏廷……等人故事,曾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然而,不料于五十年后,我竟要经过这些地方,重温儿时的梦境。

我携带着童年的梦,在上海北站登上了直开成都的快车。

在车上睡了一夜之后,第二天上午火车奔弛在豫中大平原。车进洛阳站,又退回到洛阳东站,折而南,便进入了山区了。晚上九点,到了一个我极有兴趣的地方——南阳。

火车进站,停车八、九分钟。我下车站在月台,先呼吸了一口凉爽的南阳秋夜的新鲜空气。车站上人很少,望过去新建的候车大厅,灯火雪亮,却静悄悄的……我凝思着,这就是“卧龙”隐居的地方吗?

驿前灯火静迷檬,谁识当年起卧龙。异代情怀难想象,秋星遥夜入长空。

回到车厢,躺在铺上,思考着这样的小诗,迷迷股股地进入了梦境。

一觉醒来,车已奔驰在陕南的万山中了。一条隧道又一条隧道,这个山洞出来,接着又钻入了另一个山洞。在两个山洞之间,闪现着山乡村落,层层梯田、人家木屋、婉蜒的带状公路。忽然,一点新奇的景物映入我的眼帘。在那转瞬即逝的山村人家梯田边,几乎家家屋边都有一小片荷塘。秋荷留有残叶,亭亭盖盖,为高山晨光点缀着。其间偶有白鹭蓦地飞起……

这是在江浙皖南等地山乡中没有见过的景致,想是汉中一带山乡人家所特有的生活环境了。朱自清先生当年写过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不知他见过这万山中的小小荷塘没有?如果在月下,在黑黝黝的山影中,站在这山沟人家的小荷塘边,应当别有一番情趣吧?是诗?是画?时光流驶,我可曾能够作片刻的停留?

车过阳平关,进入四川省界。在高山峡谷中,沿着嘉陵江上游的高岸走,这就是有名的剑门地带了。“细雨骑驴出剑门”。我在不算太快的电气机车牵引的火车上,闲想着八百年前放翁骑驴走在剑门山路上的情景……还好,我没有坐飞机来四川;不然,就没有这样脚踏实地的诗思了。

车沿江岸驶向广元,对岸是公路。忽然看到沿山一派亭台楼阁,隐隐约约,似乎整修的簇然一新。我忽然想起,广元是武则天的故乡,这可能就是她的词庙古迹了。经问同车川人,果然不错,是著名的皇泽寺、武里为尼的地方。

路实在太远。由上海坐火车到成都,足足走了近五十个小时。到成都车站,已经是夜间9时40分了。

有人来接。跟他出站,钻进一辆簇新的银灰皇冠汽车。转瞬之间,开到驻地。第一次来到这憧憬已久的锦江城,站在旅舍楼窗口,望了望外面的车灯,不久,便入睡。一倒黑甜,第二天早7时便驱车去灌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九 拍摄“打醮”

选取二王庙,是为拍摄“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回目中贾母带领荣、宁二府的人,清虚观还愿打醮的戏。这出戏场面很多,镜头要以百来计算。其中最大的两个场景,一是在正院大殿拍贾母看戏,包括戏楼唱戏;二是在庙外小街上拍荣府打醮时的执事队伍及车轿马匹。

二王庙由正山门拾级而登,一直进入正殿前院。重檐两层楼的巍峨大殿,连石阶少说也有20米高。正殿对着是戏楼,左右两侧是廉殿,也是楼房。《红楼梦》中凤姐的话道:
他们那里凉快,两边又有楼。咱们要去,我头几天先打发人去,把那
些道士都赶出去,把楼上打扫了,挂起帘子来,一个闲人不许放进庙去,
才是好呢?

这在北京白云观、东岳庙都找不到的环境,却被剧组的选景人员在四川灌县二王庙找到了。在这里拍摄的戏中,摄像机录下了这样的场景:贾母、宝、黛等人坐在正殿面对戏台看戏,凤姐等人则坐边楼侧身看戏。这场戏道具极为精美,院中摆满了灯笼、旗锣伞扇、执事 牌、金瓜、锁斧、朝天授等“金八对”、“银八对”全份执事,大小食盒、猪羊三牲、香蜡供桌,房檐上挂满了神幡……完全是《红楼梦》所写的“一片锦绣香烟”的气象。

凤姐的目的是看戏。这时对面戏台上一台花团锦绣的戏正在演唱《白蛇记》、《满床笏》、《南柯梦》……北昆著名演员顾凤莉女士,二十多年前主演王昆仑老先生新编昆剧《晴雯》,饰晴雯。如今虽已“人到中年”,而仍戏中串戏,粉墨登场,演出了《满床笏》的“拜堂”。她的表演都被一一收入镜头,把曹公雪芹描绘的故事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予以形像化了。这场戏双机开拍,随时调动机位,一直拍到深夜二时才完成。这一天,凤莉同志大过戏路,但又要负责找临时演员,又要自己申戏,也是十分辛苦的了。

全部“打醮”过程,按照原作,还有这样的戏:贾母等人下轿时,小道士剪烛花,没有能躲出去,一头撞到凤姐怀中,被凤姐打了耳光。拍摄时,小道士是临时找的一位小演员。凤姐的扮演者邓婕扬手打时,心软下不了手,打得不狠,戏开始没有拍成功,只好重来。结果反复拍了几次才通过,那位小演员的脸也就被打红肿了。事后想起来,也真令人感到抱歉。可惜这个小演员的名字我未记住,不能在此明确写出向他表示感谢了。

此外,张道士接待贾母及众姐妹,凤姐与张道士说笑,张道士请宝玉的玉给道友们看等这些细腻的戏中,还有不少特写镜头。这些镜头都是在大殿旁边的一座鹤轩中拍的,而且也拍得相当不易。只是为免词费,我这里不再细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5-1-16 04:04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