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家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南草萋萋

[原创] 戏如人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驹:


四十九

通过几个月的相处,每每看到雯儿温柔体贴,清丽可人,我心里总是充满欣慰。尤其在夜间,听着屏风那边传来均匀的呼吸,会觉得整个房间里的空气都是香的,有时还能听到她在梦中叫着我的名字,就更加的心潮澎湃。可是,一想到这样天天厮守在一起名不正言不顺的,心里也是忐忑不安。尽管是民国了,但我们毕竟是大户人家出生,还是恪守着仁义礼信的道德观念的,所以我又给家里去了信,央求父母再次去雯儿家提亲。

到了十二月,我没等到杭州来信,却通过报纸知道了战事告急。一天幽林急冲冲地跑来,一进门就把我拽进密室,问我店里还有多少西药,我如实说了。

''这远远不够,你立刻去进货,特别是盘尼西林,越多越好,钱不是问题。"

幽林说完这些,又悄悄说:

"目前局势动荡不清,以后行为将要隐蔽,从地上转移到地下。你这里是一个联络点,我会另派人与你接头,这是接头暗号……"


看着幽林神秘的样子,我知道这肯定不是寻常的事,但想到他这段时间做的都是抗击日寇有益于民族团结的大事,我也不多问了,于是叫雯儿把所有的钱全拿出来,留了几十块作必须的生活开支外,立刻去进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6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二节里面的《佛跳墙》和 芋泥甜点,只是介绍了 芋泥甜点,而没有同时介绍一下 《佛跳墙》,缺少了点什么,毕竟它们都是有佛家和太极的典故成分在里面,食文化也是与拜师琴缘氛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7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草你好,
我所知道的《佛跳墙》出典,感觉是很好,我转载过来:
“佛跳墙”原名“荤罗汉”,是福建地区的首席古典名菜。相传,该菜始于清道光年间,由福州聚春园菜馆的名厨师郑春发创制。郑早年在清衙门布政司周莲府中当厨师。一日,周莲应邀去官银局赴宴。东道主的夫人是江南人,对烹饪技术有研究,她吩咐家厨将鸡、鸭、火腿等主料投进绍兴酒坛里,煨制成一道味厚香浓的菜,周莲品尝后,赞不绝口,回家后,便要郑春发仿制此菜,几经尝试,终不如初。于是亲率郑到官银局去观看,郑回衙后便精心研究,增加山珍海味等料,用绍兴酒坛细心煨制,结果制成的菜香味浓郁,鲜美异常,比官银局的更胜一筹。后来郑春发辞去了衙厨,与人合伙开设了聚春园菜馆。但他仍对这道菜继续钻研,取用了海参、鲍鱼、鱼翅、鸡肉等十几钟珍贵原料,并以陈酒、姜片、桂皮、茴香等作配料,放在陶制瓦罐中煨制,所以风味独特,脍炙人口。一天,有几个秀才也慕名到聚春园饮酒品菜,郑春发即捧此菜上桌。坛盖揭开,顿时满堂荤香,令人陶醉。有人脱赞曰:妙哉!,妙哉!如果佛祖闻到此味也会破戒跳墙来品尝。当时此菜尚未命名。有位秀才即兴赋诗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众人应声叫绝,拍手称奇。从此“佛跳墙”便成了此菜的正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7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好就好在这两句诗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7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百度了一下,好像有四种说法之多;
复制过来你看看;
佛跳墙的典故:
  佛跳墙是福州一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传统名菜,誉满中外,被各地烹饪界列为福建菜谱的“首席菜”,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如此美味佳肴,何以叫“佛跳墙”?在福州民间有三种传说。
  其一是:据传清朝同治末年(1876年),福州官钱庄一位官员设家宴请福建布政司周莲,他的绍兴籍夫人亲自下厨做了一道菜,名叫“福寿全”,内有鸡、鸭、肉和几种海产,一并放在盛绍兴酒的酒坛内煨制而成。周莲吃后赞不绝口,遂命衙厨郑春发仿制,郑春发登门求教,并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鲜,少用肉类,使菜越发荤香可口。以后郑春发离开周莲衙府,集资经营聚春园菜馆,“福寿全”成了这家菜馆的主打菜,只因福州话“福寿全”与“佛跳墙”的发音相似,久而久之,“福寿全”就被“佛跳墙”取而代之名扬四海了。
  其二是:福建风俗,新媳妇出嫁后的第三天,要亲自下厨露一手茶饭手艺,侍奉公婆,博取赏识。传说一位富家女,娇生惯养,不习厨事,出嫁前夕愁苦不已。她母亲便把家里的山珍海味都拿出来做成各式菜肴,一一用荷叶包好,告诉她如何烹煮。谁知这位小姐竟把烧制方法忘光,情急之间就把所有的菜一股脑儿倒进一个绍酒坛子里,盖上荷叶,撂在灶头。第二天浓香飘出,合家连赞好菜,这就是“十八个菜一锅煮”的“佛跳墙”的来头了。
  其三是:一群乞丐每天提着陶钵瓦罐四处讨饭,把讨来的各种残羹剩菜倒在一起烧煮,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和尚闻了,禁不住香味引诱,跳墙而出,大快朵颐。有诗为证:“酝启荤香飘十里,佛闻弃禅跳墙来。”
  其四和其一不完全相同:."佛跳墙"是闽菜中居首位的传统名肴。据传,此菜起源于清朝末年,福州扬桥巷官银局的一位官员,在家中设宴请布政司周莲,官员夫人亲自下厨,选用鸡、鸭、肉等20多种原料放入绍兴酒坛中,精心煨制而成荤香的菜肴,周莲尝后赞不绝口。事后,周莲带衙厨郑春发到官银局参观。回衙后,郑春发精心研究,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鲜,少用肉类,效果尤胜前者。一八七七年,郑春发开设了"聚春园"菜馆后,继续研究,充实此菜的原料,制出的菜肴香味浓郁,广爱赞誉。一天,几名秀才来馆饮酒品菜,堂官捧一坛菜肴到秀才桌前,坛盖揭开,满堂荤香的菜肴,秀才闻香陶醉。有人忙问此菜何名,答:尚未起名。于是秀才即席吟诗作赋,其中有诗句云:“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弹跳墙来。”众人应声叫绝。从此,引用诗句之意:“佛跳墙”便成了此菜的正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7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南草;
以前不知道你写作剧本更是大展身手,显现出非凡的文字功底,佩服佩服;
上面交流了《佛跳墙》菜肴的出典,说明写作也是与衣食住行密切关联着的,也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比如《红楼梦》;
你文字里用到《佛跳墙》和 芋泥甜点,包括开餐馆药店,也都是或明或暗地在铺排线索,围绕人物主题展开剧情,点缀细节;
大赞并鼓励你,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5-7-13 12:21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