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家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网上清风

《红楼梦忆》——电视剧《红楼梦》拍摄散记(邓云乡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七 薛蟠家闹剧悲剧
   
     薛蟠家在扬州小金山后小院中,这是看电视的观众想象不到的。就在这个小院中,演出了果霸王家一出又一出的闹剧。
   
     在大观园群芳渐次凋零之际,“呆霸王”娶了富商“桂花夏家”的女儿夏金桂。这个类似王熙凤,又别有手段(甚至比凤辣子还多两手)的“美人儿”,在曹雪芹笔下,虽篇幅不多,却写的极为火爆。曹雪芹惊人的艺术才华,在此先不多表,只说电视剧吧。
   
     夏金桂来薛家,薛家就鸡犬不宁了。她要压迫善良的香菱,她又嫉妒高贵的宝饮,她要而且也能控制住呆霸王,她不在乎婆婆薛姨妈。旧式封建礼教的作用,在这种人身上常常是不起作用,而反为之利用的。夏金挂在薛家所向披靡,节节“胜利”,只是遇到薛懈她才失败了。本世纪初有一出名戏:《宝 送酒》,演的就是这段情节。
   
     作为夏金桂牺牲品的香菱,首当其冲,“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曹雪芹写香菱,从暗示结局到最后都写全了,是“十二金铁”中完整的文字。
   
     电视里,陈宏海饰的薛皤、陈剑月饰的香菱、杨晓玲饰的夏金桂,还有配宝蟾的一位年青演员,演出都很成功。
   
     夏金桂给香菱改名字时二人的一段对话,只是香菱悲惨结局的开始。接着就是夏金桂对香菱进一步的暗算,让宝赡勾引薛蟋,故意让香菱(已改名秋菱)取绢子撞破,然后薛蟠拿门闩打香菱,使香菱受折磨。拍电视用的这根很粗的大门闩,是塑料作的。薛蟠——陈宏海在小院中乱叫乱喊,追赶香菱——陈剑月,抡起大门闩,狠狠地向她打去。哭成泪人儿、吓的象头被猎人追赶的小鹿般的香菱——陈剑月,一下子被打倒在地了。
   
     薛姨妈闻声出来护香菱,夏金桂——杨晓玲却在后门口与婆婆舌枪唇剑,大拌其嘴。杨晓玲演撒泼很传神,说骂就骂,说哭就哭,坐在地上号叫……样样都来。但是毕竟又有其天真处,导演要她在撒泼时,摔一个很好看的花瓶,而且只有一个,必须一次演成功。她捧着花瓶,笑着爱玩了好一会儿,舍不得——但是不行,非摔下可。镜头对好,喊一声“开始”,她马上来戏,一跺脚,哗啦一声,一个美丽的花瓶,就粉碎了。戏拍完要拆景时,她真舍不得,用地道的哈尔滨语音叫道:“这可是俺们家呀!”
   
     香菱——陈剑月,最可怜的还不是被薛蟠拿大门闩一抡打了个大跟头,而更可怜的是服侍薛蟠洗脚时,被“呆霸王”任意折磨。又嫌水冷,又嫌水热,又骂又打,把洗脚水泼得她满身满头——热情的观众,能不为她气愤填膺吗?在那“木樨书屋”改装成的香菱的卧室中,善良、美丽、聪明的香菱姑娘,身世坷坎的香菱姑娘,年青的生命悲惨的结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一 元妃登舟幸园
   
     《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一节中,写元妃入苑,在“体仁沐德”更衣后,复出,上舆进国。“忽又见太监跪请登舟。贾妃下舆登舟,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真是玻璃世界,珠宝乾坤”。小说写元妃登舟,只一笔带过。但电视要表现的却是一个“说不尽太平景象,富资风流”的大画面。而且。前而说过,拍更衣是在上海。拍登舟则在扬州了。这场面,小说只用几个宇,拍成电视,就不那么简单。它所跨越的时空和花费的劳动,是观众很难想象的。
   
     如果说在上海大观园“体仁沐德”更衣之后,走出殿门,走上码头便是“登舟幸园”;那么这一“出”一“登”之间,便已由上海青浦淀山湖,飞越长江,来到瘦西湖了。而且不只元妃一个人,还带了庞大的銮驾仪仗、内监宫娥——每到一处,必须有大批的群众演员。
   
     元妃登舟时,舟上、岸上大批执事仪仗,都是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同学们担任的。掌伞的、掌扇的内监,捧炉的、掌灯的宫娥——男同学、女同学一行行,几百名,在“汉白玉石牌”坊下,鸦雀无声,肃然敬立。远远两条用彩灯妆饰的船,一大一小,缓缓行来,渐渐听到仙乐鼓吹声。凤舟抛岸,搭好跳板,由南京演员成梅女士扮演的元春宫袍凤冠,由宫娥、女官扶着,在鼓吹声中,款步走下船,迎面走来,在汉白玉牌坊前立定,仰面细看,说道:换作“省亲别墅”吧!……这时在指挥台指挥的孙桂珍导演用话筒高喊着调动队伍,在现场的执行导演马加奇同志忙碌地指挥着,总导演王扶林同志在监视器的荧屏上注视着每一个画面,而轨道车上的摄像机,和站在轨道车上的摄像李耀宗同志被推过来,推过去,不停地转换着镜头——元妃省亲登舟时的场景、形像,通过这样复杂的艰巨的劳动,展现在观众面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二 扬州“红楼”友谊
   
     在瘦西湖拍摄“元妃登舟”的前两天,总监制戴临风、副总监制胡文彬、作曲王立平、音乐编辑郭融融等一行四人,在烟花三月之际来到扬州和拍制组的同志见面,算是“红楼”剧组在外景驻地的一次小聚。
   
     由于在他们来到之前,扬州方面已知道这一消息,所以,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黄进德教授代表师院约我和王扶林导演,加上胡文彬兄去给同学们讲一次“红楼”电视。导演拍戏太忙,实在抽不出时间来,这样就只有我和文彬兄二人应进德教授之邀,去师院讲课了。同学们十分热情,都争着来听。有二百来个座位的阶梯教室满了,又开了一个教室,拉线过去,装了扩音器。我介绍了一下拍摄“红楼”电视的过程和难度;文彬兄讲了一下为什么要拍《红楼梦》。因为时间有限,不能多举例子,只不过讲大概而已。所讲实际是很浮浅的,而同学们认真听讲的态度,却很使我感动。他们专注的神情,至今似乎还浮现在我眼前。从听讲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这也可以说是建立在《红楼梦》基础上的友谊吧。
   
     因为应进德教授之邀,去师院讲课,就又认识了该院中文系主任曾华鹏教授、副主任张泽民教授,相谈十分投机,颇有倾盖如故之感。承他们盛情,相邀到富春茶社吃点心。扬州富春茶社,海内外久负盛名。原是卖茶、卖花、卖点心的茶社,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因为杨州早在《红梦楼》时代之前,就是“十里栽花当种田”的繁华之地,卖茶、卖花、卖点心是传统的行业。三者结合在一起,就更富有文化生活的情趣,集中起来说,就是一个“雅”。品茶、品花之际,肚子饿了,也要吃,如何使其与“雅”相配呢?自不宜于酒池肉林的酗酒饮宴,而是吃些“点心”。大概这样原因吧,“富春”的精美点心便应运而生了。
   
     三丁大饱、五丁大饱,是上好白切肉丁、笋丁、豆腐干丁等制成的。翡翠烧卖,是透明的皮子包碧绿的菜心泥。千层糕是生腊油、白糖、发面蒸的透明的又松、又软、又甜、层数又多的糕……品名众多,无法—一介绍了。自然还有闻名海内外的各种乾丝,这都是“富春”的名点。
   
     “品茶”、“品花”、“品尝名点”,三者结合为富春的传统特色,颇有“红楼雅意”,殊足代表东方文化的神韵。可惜的是,近年渐失雅趣。装上茶色玻璃的楼窗,密不透气,没有“卷上湘帘画不如”的风韵了。食客又太多,地方较小,点心桌的玻璃板下面,台布又油又脏,看了让人不快。自然,也无花可看了。不过,点心确是好的。应富春经理之嘱,为店中题了一首小诗:
   
   
     多谢富春滋味长,维扬名点有余芳。
     噙香未记画肪录,宜入红楼说梦乡。
   
     诗后跋云:“一九八六年四月随中央电视台红楼剧组来扬州拍戏,吃乾丝饱子后,书小诗为富春茶社补壁”。
   
     说来,这也是雪泥鸿爪。但扬州人对“红楼”的情谊,还是令人难忘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三 何园贾政书房
   
     美工总监制刘宝俊同志早就向我说,要找个适当的地方,为贾政布置一间书房。当然也可以在棚里搭景,但是不如找几间合适的房子,这样更方便些。这个房舍,在扬州的何园找到了。
   
     何园,原名“寄啸山庄”,在花园巷,为清光绪时做道台的何在助所筑,是清代扬州园林最后一部作品。园中以池和假山为主。假山堆的不俗,且山上有一株大白皮松。陈从周教授《园林谈丛》说到“何园”时道:“园中为大池。池北楼宽七槛,因主楼三间稍突,两侧楼平舒展伸,屋角又都起翘,有些象蝴蝶的形态,当地人叫做‘蝴蝶厅’”。
   
     宝俊同志就在这“蝴蝶厅”中,为贾政布置了一座书房——“梦坡斋”。
   
     贾政的书房名“梦坡斋”,这在《红楼梦》几处写到,是大观园外有斋馆题名的房舍。其格局自然也应该是“京朝派的”。这场景主要是拍室内。少数镜头在门前,没有室外全景。所以,只用楼下正面三大间就可以了。房门外正对大池,如出现在荧屏上,似乎不合“梦坡斋”庭院意境,怎么办呢?很简单,院中池边,正对房门处,立一个老北京式的锦格木影壁,如国木屏风,这样就把池水的景挡住了。在房中,正当挂在门上的竹帘,向外望去,只见本影壁,似乎转过木影壁,就是通向外院的月亮门了。就这简单的造景,就可引出人们不少的想象……
   
     室中充“梦坡斋”的横匾,又挂了《前赤壁赋》的横技。《前赤壁赋》现有传世苏东坡手迹影印本,模拟复制并不难,只是字太小,在荧屏上显示不出来,失去了它的效果。室中几案书架等,布置也都不俗。当然,这里有个小小的漏洞,就是有一套盒装《二十四史》。严格地说,在《红楼梦》时代,还没有《二十四史》这个名称呢!定《二十四史》为“正史”是乾隆后期的事。不过在电视剧中作为妆点,那也就不能严格要求了。
   
     贾政书房中的戏很多,主要一场是“宝玉挨打”的戏。这“不肖种种,大受鞭笞”,可不是好演的。打必须真打,所用的板子也必须的真的。怎么办呢?先在板子上想点主意,毛竹板子,一面塑料海绵垫了,包起来刷上颜色,一面硬,、一面软,打时用软的一面,稍减轻一些疼痛。但打时又很又快,虽然一次拍摄成功了,但欧阳奋强同志为这场戏,臀部真让打肿了。
   
     在一个场景中,镜头是综合拍摄的。“宝玉挨打”是夏天的戏,而“宝玉上学”是冬天的戏,都是在贾政书房中拍。门帘换成冬天的,门前做上人工雪等等,稍微变换一下季节感,这样给人的印象就不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五 镇江半日
   
     镇江的工作日程,一共是两天。第一天是拍“瓜洲古渡”的戏,第二天是在焦山寺院一小巷中,拍贾芸遇倪二的戏。但这组戏镜头很少,剩下的时间,还要拍一些镇江戏装厂的纪录镜头。待全部工作结束后,剧组第二天就转点杭州了。
   
     剧组由青浦去扬州、由扬州去杭州,都是包了长途大汽车,由这一驻地直接开到那一驻地的。因此,便省去了不少转车、搬东西等麻烦。由青浦坐长途车去扬州,是走苏州、无锡、江阴,过长江,经靖江到扬州。由扬州去杭州,则是由瓜洲渡口过长江到镇江,然后经常州、宜兴、长兴、湖州等地到杭州。后一条路。是由太湖西面、南面、再经莫干山而到杭州。这是长江三角洲水网地区一条鱼米蚕桑的锦绣之路,自六朝以来,就是江南经济文化的心腹地带。剧组小演员,能够坐汽车走一趟,这机会也是难得。它可以增长人不少见闻,丰富不少感性知识。
   
     很遗憾,我因为回上海有事,没有和演员同志们同行,失去了这样一次美好的学习与旅游机会。
   
     这天和大家一早乘游艇过江,在焦山寺现场看了看,便和服装设计史延芹同志同车到镇江戏装厂,参观了几个钟头。这是一家专门制造戏剧服装的厂,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部份服装是这家厂商制作的。
   
     说到这里,我仍然感到当前古装(包括远古、近古、近代,甚至三、四十年前的现代)戏剧和电影、电视的差别没有明显地分开。过去戏剧服装,明、清谓之
   
     “梨园眼色”,宜于戏剧舞蹈,讲鲜明飘逸,不能讲生活真实感。但也据明代服色,讲究历史的“真实”,行话叫“宁穿破、不穿错。”这种服饰,穿着在电影、电视中表演生活中的古人和古人的生活,就不行了。比如,戏剧服装过去是钉飘带,现在不少都钉暗钮。镜头一推近,稍不注意,就要“穿绷”。而且都是新衣,如
   
     何显示“半旧”、“家常”等等。总之,不少问题,都未能很好解决,因而总感不够理想。史延芹同志在正定拍全剧外景结束,与我同车回京,在车厢中感慨地说:“如果让我再搞一部《红楼梦》,我会更好。”又说;
   
     “我最近才发现北京一家绣品厂,真正能作出又华丽、又富有生活感的服装,就是价钱贵些。”这些话我非常同意,就是她设计出的东西,在制作时如按戏装制作,总不会达到她的要求。但工艺水平,只是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但愿将来能有足以表现她设计水平的生活化的精美服装出现。
   
     镇江半日,只是在戏装厂逗留。中午饭也只是匆匆扒拉了半碗,便急急忙忙赶下午的火车回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六 “瓜州古渡”
   
     电视剧《红楼梦》在八十回后,未按高鹦续书改编,因而在故事情节上有了较大的改动。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自然未必十分成功;引起争议,也是必然的。在此我不作评论。因为我的“梦忆”,大多只限于具体拍摄情况,或道及得失,也是个人一己之见,不能当作评论。
   
     情节上有所改动,那人物上使也有所改动了。其中刘姥姥的戏,在结尾几集中加强了。出现了刘姥姥羁候所探风姐、刘姥姥去瓜洲寻访巧姐的戏。刘姥姥到技院赎巧姐的戏,在上海大观园和瘦西湖岛庄都已经拍过了。为了表现刘姥姥长途风波的旅况,还要拍一些野外行旅、落日古渡的场景。
   
     “京口瓜洲一水间”。在扬州拍戏,拍瓜洲渡口太方便了。扬州南面不远就是三汉河,再过去就是瓜洲渡口,大运河进入长江的必经之路。导演约我和风雷同志特地到真的瓜洲渡看了一回景,但是很难使用。为此便过江去找。在焦山脚下,找到一片水滩,空旷而浩渺。因为焦山在长江中,等于一个岛。这片水滩在里侧,没有船只过往,远处有一片浮沙,上面长了些芦苇,很有些野渡的意思——当然古代真的瓜洲渡,那是十分繁忙的渡口——便把景选在这里。
   
     这里正在焦山脚下。焦山是石头山。除去一小片滩外,还有一些露出水面的礁石,两处景都好派用处。那片小滩边,略事布置,坚了一块用泡沫塑料作的“石码”,上刻“瓜洲古渡”。刘姥姥由船上下来之后,上得岸来,要在这个石褐前端相一下,这就表示到了“瓜洲”了。象不象,三分样。电视艺术虽说要尽量反映生活真实、历史真实,但毕竟是有着很大差距的。有这样景物出现在荧屏上,也就古意盎然了。
   
     “刘姥姥到瓜洲”主要是船上的戏。那天租了两艘木船,一艘改装作古代的蓬船——按说刘姥姥当年的经济能力,到瓜洲来,官船是坐不起的,最普通是搭回南的运粮船。一小蓬船一般不走长路,为表演便利,也只能如此——刘姥姥带板儿坐在船头。舶公摇船,自然也要他装成古人。另一艘船是工作船,摄像机在工作船上。导演看监视器,自然也在工作船上。工作船尾,对着刘姥姥座船的船头,拍摄下古代烟波风浪、坐蓬船行旅的苦况。
   
     因为在水面上拍摄,工作船要指挥表演船,靠对讲器联系。距离稍远,传话困难,拍摄起来很费时间。镜头不多,却足足拍了多半天才完成。
   
     在此除拍了刘姥姥去瓜洲的镜头外,还拍了一些零星镜头。如宝玉落难在礁石上行走的镜头,也是在此拍摄的。此外,在焦山寺庙院一个弄堂中,还拍了贾云遇倪二的镜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5-1-16 03:36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