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家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38|回复: 27

成功做人必须打出去的7张王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5 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脚踏实地的人最容易获得机会

  
  脚踏实地是做人所必备的素质,也是实现梦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关键因素。一步一个脚印,平和沉稳,做事踏实认真,这样的人走遍天都受欢迎,何愁机会不会找上门来。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就是脚踏实地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许多人刚步入社会,就梦想以自己之能完全可以做个领导者、管理者,如果让他们从基层做起,他们就会觉得很没面子,甚至认为这是大材小用。孰不知他们虽然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更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自以为是、自高自大是脚踏实地的最大敌人,你若时时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处处表现得比别人聪明,那么你就会不屑于做普普通通的工作,不屑于做小事、做基础的事。

  因此,每个职场中都有自己的梦想,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打消投机取巧的念头,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最基础的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积累雄厚的实力。无论多么平凡的小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假如你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那么绝不会空空洞洞地度过一生。我们都是平凡人,只要我们抱着一颗平常心,踏实肯干,有水滴石穿的耐力,我们获得成功的机会,肯定不比那些禀赋优异的人少到哪里去。

  美国已逝的总统罗斯福曾说过:成功的平凡人并非天才,他资质平平,但却能把平平的资质发展成为超乎平常的事业。

  有一位老教授说起过他的经历: "在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许多在校时资质平凡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大多在中等或中等偏下,没有特殊的天分,有的只是安分守己的诚实性格。这些孩子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不爱出风头,默默地奉献。他们平凡无奇,毕业分手后,老师同学都不太记得他们的名字和长相。但毕业后几年十几年中,他们却带着成功的事业回来看老师,而那些原本看来会有美好前程的孩子,却一事无成。这是怎么回事?

  我常与同事一起琢磨,认为成功与在校成绩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与踏实的性格密切相关。平凡的人如果加上勤能补拙的特质,成功之门必定会向他大方地敞开。"

  一个人如果有了脚踏实地的习惯,具有不断学习的主动性,并积极为一技之长下工夫,那么成功就会变得容易起来。一个肯不断扩充自己能力的人,总有一颗热忱的心,他们甘于凡人小事,肯干肯学,多方向人求教,他们出头较晚,却在各种不同职位上增长了见识,扩充了能力,学到许多不同的知识。脚踏实地的人,能够控制自己心中的激情,避免设定高不可攀、不切实际的目标,也不会凭借侥幸去瞎碰,而是认认真真地走好每一步,踏踏实实地用好每一分钟,甘于从基础工作做起,在平凡中孕育和成就梦想。 要记住:只有埋头苦干的人,才能显出真正的聪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李嘉诚说:"不脚踏实地的人,是一定要当心的。假如一个年轻人不脚踏实地,我们用他就要非常小心。你造一座大厦,如果地基不打好,上面再牢固,也是要倒塌的。"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凡成就一份功业,都需要付出坚强的心力和耐性,你想坐收渔利,那只能是白Et做梦。你想凭侥幸靠运气获取丰硕的果实,运气永远不会光顾你。因此,要想有所作为,就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

  【编者点评】 "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让别人认为你值得信赖,是可靠之人,这样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才会为以后的发展奠定稳固的根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3.能吃小亏才有可能获得长远利益

  
  在利益面前能否忍让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能靠得住。古往今来,有许多人就因为争权夺利而使自己的地位一落千丈。若是在利益面前心如止水,并在关键时刻能主动让出自己应得之利,最终往往因能舍小利吃小亏而受大益。

  有个私营老板,没有文化,也绝对没有背景,但生意却出奇地好,而且历经多年,长盛不衰。说起来他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与每个合编者分利的时候,他都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如此一来,凡是与他合作过一次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介绍一些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与他合作。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所有人的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他才是真正的赢家。但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吃亏的人实在太少,这并不仅仅因为人性的弱点,很难拒绝摆在面前本来就该你拿的那一份,也不仅仅因为大多数人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能舍眼前小利而争取长远大利。能不能主动吃亏,实在还和实力有关,因为吃亏以后利润毕竟少了,而开支依然存在,就很可能出现亏空,如果你所吃的亏能够很快获得报答那还挺得住;反之,吃亏就等于放血,对体弱多病的人来说还可能致命。

  吃亏是福,吃小亏占大便宜。但是吃亏也是有技巧的,会吃亏的人,亏吃在明处,便宜占在暗处,让你被占了便宜还感激不尽,这也是经商的智慧。但要想理解和做到却很难。世上有多少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不吃亏、少吃亏,或为了多占他人便宜而演出一幕幕你争我夺的人间闹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俗语说的真是入木三分。岂不知吃亏与占便宜,正如祸和福一样,是可以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可能有人会问,吃亏就是吃亏,占便宜就是占便宜,怎么能说吃亏反而是福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吃点亏,一是内心平静,不七上八下;二是得到旁观者的同情,落个好人缘:三是这次虽吃点亏,但因获得了道义上的支持,下次可能会得到的更多,何亏之有?反之,占了他人的便宜,发点不义之财的人,心理上能安稳吗?而且还会失去人缘,落个坏名声。因为占一次便宜而堵了自己以后的路,得不偿失。所以,吃亏表面上是祸,其实是福;占便宜表面上是福,其实是祸。

  不怕吃亏的人一般都平安无事,而且终究不会吃大亏,所谓善有善报。相反,总爱贪便宜的人最终贪不到真正的便宜,而且还会留下骂名,甚至因贪小便宜而毁灭自己,正所谓恶有恶报。要做到不计较吃亏,甚至主动吃亏,就需要忍让,需要装糊涂。既然认识到吃亏是福,就不要斤斤计较和眼里揉不得沙子。在得失上装装糊涂就能更好地体会出吃亏是福的深刻含义了。

  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段极富哲理的话: "福祸俩字半边一样,半边不一样,就是说,俩字相互牵连着。所以说你们得明白,凡遇好事的时候甭张狂,张狂过了头,后边就有祸事;凡遇到祸事的时候也甭乱套,忍着受着,哪怕咬着牙也得忍着受着,忍过了,受过了,好事跟着就来了。"

  "吃亏是福"的奥妙是让着别人,不与人争强斗胜。这需要容忍,需要装糊涂。既然明白了上述道理,把钱财视为身外之物,就不要过分计较。患得患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岂不是更好的人生?这样,所谓"吃亏是福",仍然需要装糊涂,否则,怎么能会吃亏?怎么能由吃亏而得福呢?

  郑板桥说:"为人处,即是为己处。"意思是,替别人打算,就是为自己打算。这与今天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大家都能有吃亏的精神,那么这个世界岂不好得多了?还会有那么多的战争、杀戮、坑蒙拐骗以及种种罪恶和不道德行为吗?这样看来,吃亏就不仅是个人的福份,而是人类的福份了。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立身行事,或在一切商业、政治、外交中,都要讲究吃亏。吃亏只是人生的一个谋略,是"抛芝麻而捡西瓜"或"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方法或手段。

  从客观的角度说,一个人只要愿意吃小亏、敢于吃小亏,不去事事占便宜、讨好处,日后必有大"便宜"可得,也必成"正果"。因此,要想"占大便宜",就必须能够吃小亏,敢于吃小亏,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规律。那种事事处处要占便宜的人、不愿吃亏的人,到头来反而会吃大亏。

  杨士奇是明朝时历任五代王朝的大臣。他为人谦恭礼让,以正理待人,从不存有偏见,受到历代君臣的称赞。自明惠帝以后多年,杨士奇曾担任少傅、大学士,他在政治、经济上的待遇都已是很可观了。明仁宗即位之后,让他兼任礼部尚书,不久又改兼兵部尚书。对此,杨士奇心中很是不安。向仁宗皇帝要求辞谢,他说: "我现任少傅、大学士等职务,再任尚书一职,确实有些名不符实,更怕群臣要背后指责。"仁宗皇帝劝解说: "黄淮、金幼孜等人都是身兼三职,并未受人指责。别人是不会指责你的,你就不要推辞了!"杨士奇见君命难违,不能再推,就诚心实意地请求辞掉兵部尚书的俸薪。他认为,兵部尚书的职务可以担任,工作也可以做,但丰厚俸薪不能再接受。仁宗皇帝说:"你在朝廷任职20余年,我因此特地要奖赏你才给予你这种经济待遇的,你就不必推了。""尚书每日的俸禄可供养60名壮士,我现在已经获得两份俸薪都已觉得过分了,怎么能再加呢?"杨士奇再三解释说。这时,身旁的另一名大臣顺势插话劝解说: "你应该辞掉大学士那份最低的俸薪嘛。"杨士奇说: "我有心辞掉俸禄,就应该挑最丰厚的相辞,何必图虚名呢?"仁宗皇帝见他态度这样坚决,又确实出于真心,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

  杨士奇能够让出自己的俸禄,是很难能可贵的,也正因为他主动让利,才使皇帝觉得他忠诚可靠,一心为国,不谋私利,是靠得住的大臣。这也是他能够在勾心斗角的朝廷之中安然度过五代王朝的根本原因,哪一个做皇帝的不想用一个可靠的臣子呢?生活中也是一样,谁不想找几个可靠的人做合作伙伴和下属呢。

  ----------------------------------------------------------------

  【编者点评】  俗话说:"吃亏是福。"吃一点小亏,在利字面萌礼让三分,不伸手占小便宜,这样才能心胸坦荡,问心无愧。更重要的是会使别人觉得你本分可靠,能当大任,这样才会为你带来长远的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4.忍让为先,以德服人

  
  人与人相处。难免要有磕磕碰碰,要有一些矛盾发生,遇到矛盾,双方起了摩擦该如何解决呢?毫不退让、以牙还牙,只会结下更深的仇怨,会由言语互骂升级到刀枪往来;而以德为先、主动承让,则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握手言欢。

  康熙年间的某一天,一人骑快马跑进宰相府。这并不是天下出了什么大事,而是宰相张英收到一封来自安徽桐城老家的信。原来,他们家与邻居叶家发生了地界纠纷。两家大院的宅地,大约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地界便不怎么清晰了,这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但是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自信自己的小算盘。于是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张英看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奠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日: "干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然后将诗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里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家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急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家人拆让三尺,邻居们都交口称赞张英和他的家人的旷达态度。对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叶家十分感动。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于是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其中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叶家的一半。这条一百多米长的巷子很短,但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

  张英乃位居一入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权势显赫,如果在处理自家与叶家的矛盾时,稍稍打个招呼,露点口风,肯定会发生自下而上的倾斜,叶家肯定无力抗衡;再进一步,要是通过地方政府干涉,叶家更会吃不了兜着走。张英身为宰相,处理家事时没有以权压人,而是采取忍让的态度,以德来服人。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张英是一个正直、可信赖的人,他处理家事能不滥用权力,那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肯定更不会滥用权力,也正是这种优良的品德使他成为人民敬服、国家信赖的忠正之臣。

  ---------------------------------------------------------------

  【编者点评】: 正直、良好的品德才能让人敬服。不以势压人,忍让为先,就会树立可靠的形象。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不要厅斤计较于一些蝇头小利更不能示强逞能。遇事先礼让别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回报,须知"我人敬一尺,人必还我一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5.承诺了就别再找任何借口

  
  承诺即诺言,就是答应别人的话。而对人许诺并且真正的说到做到、兑现了诺言的人,是值得交往值得信赖的人。承诺是庄重的、严肃的,故此对别人许诺了,就要去实现诺言,不要再找任何借口推托。为人处事,信守诺言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受欢迎的人,常具有各种不同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具有遵约信守诺言的美德。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注重讲信用,守信义。清代顾炎武曾赋诗言志: "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表达了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和内在品格。因此,中国人历来把守信作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言必行,行必果。

  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学业结束,他们分别的时候,张劭站在路口,望着天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见面......"说着,流下泪来。范式拉着张劭的手,劝解道: "兄弟,不要伤悲。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会。"两年后的秋天,落叶萧萧,篱菊怒放。张劭突然听见天空一声雁叫,牵动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语地说: "他快来了。"说完赶紧回到屋里,对母亲说:"妈妈,刚才我听见天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一干多里路,范式怎会来呢?"他妈妈不相信,摇头叹息: "一千多里路啊!"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老妈妈只好说:"好好,他会来,我去备点酒。"其实,老人并不相信,只是怕儿子伤心,宽慰宽慰儿子而已。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亲热异常。老妈妈激动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泪,感叹地说: "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范式重信守诺的故事一直为后人传为佳话。

  讲信用,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自己的尊重。但是,我们反对那种"言过其实"的许诺,也反对使人容易"寡信"的"轻诺";我们更反对"言而无信"、"背信弃义"的丑行!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真能主动帮助朋友办点事,这种精神当然是可贵的。但是,办事要量力而行,说话要注意掌握分寸。因为,诺言的能否兑现不仅有个自己努力程度问题,还会有客观条件的约束或限制。有些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办到的事,后来由于客观条件起了变化,一时办不到,这种情况是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朋友面前,不要轻率地许诺。有的事,明知办不到,就应向朋友说清楚,要相信朋友是通情达理的,是会原谅你的,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在朋友面前逞能,轻率许诺,这样,不但得不到友谊和信任,反而会失去朋友。

  真正的朋友是重诺守信的。晋代时有一对读书人朋友,一个叫朱晖,另一个叫陈揖。有一天陈揖忽然得了重病,生命垂危。这天,陈揖的病榻前只有朱晖。陈揖说:"今生得兄弟知己,本当死而无撼。只是,身后之事放心不下......"朱晖答道: "兄弟家中之事我会全力相助,兄弟尽可放心。""别的事我都放心,只是妻子已经有孕在身,尚不知生儿生女。生而无父,怕是难有所成啊......"陈揖说着,泪水从眼角流出。"兄弟的心事我明白。如果陈家得一男儿,我朱晖一定像教导自己儿子一样教他读书成才,决不有半点偏心。"朱晖说。接着想了一想又说: "只能让他强于我儿,决不使他落在我儿之后。"几天之后,陈揖死了。几个月之后,陈揖的遗孀生了个男孩,取名叫陈友。朱晖不忘在朋友病榻前的话,自陈友懂事开始,就教他读书习文,确实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陈友聪明好学,学业日益长进。转眼间十年过去,陈友与朱晖的独生子朱骈都成了很有学问的青年,在远近都有相当的名气。这天,朱晖的家里来了一位南阳的客人。原来,朱晖有一个老朋友在南阳当太守。这客人就是南阳太守派来的,他带来一件大喜事:南阳太守要请朱晖的儿子朱骈去做官。这个信息不胫而走,许多人都到朱晖家来贺喜,陈友当然也来贺喜,并且如同自己当官一样高兴。朱晖本来是满面笑容的,谁知陈友的贺喜却给朱晖贺出了心事。晚上,在内室,朱晖的夫人问他: "我看你好像有什么心事似的,是不是?"朱晖说: "心事确实有一点,南阳太守派人来,要让骈儿去那里做官。"夫人笑了, "这是好事啊,怎么反成了心事?是不是你不愿意他离家......""那倒不是。我是想,推荐陈友,顶替骈儿去做官......"朱晖一字一顿。"这......这是为什么?""因为,就是陈揖死前几天,在他病榻旁边。我对陈揖说过,要让他的儿子强于我的儿子,决不使他落在我儿之后。"

  "结拜兄弟临死前,说那话不过是为了宽慰他一下,何必当真事儿呢?" "不论什么情况下说的,说了就要算数。"

  "十多年前的话,谁还记得?""除我自己,没人能记得。因为说话时只有我与陈揖两人在一起,没别人在眼前。"

  "南阳太守是指名要骈儿去做官,又不是让你推荐一个人。骈儿去了,也不是让你自食其言啊!""你这话也像有道理。只是,我说过'决不使他落在我儿之后'。我的主意定了,我要到南阳去,当面向太守推荐。"

  次日,朱晖就同那客人一起赶奔南阳,到了南阳,见到太守,朱晖先感激老朋友的关心之情,接着就说: "做官的事,就不要用骈儿了。""怎么,不屑做这个官?"太守吃惊了。"不是。"朱晖说, "我的意思是换一个人。""换人?换谁?" "我已故的朋友有个儿子,叫陈友,他的才学也很好,做官也能胜任......"朱晖说着,又把自己如何对朋友许诺的事详细说了一遍。南阳太守最后答应了他的请求,让陈友做了官。

  朱晖在朋友临终时许下的诺言,过了十多年之后,在除了他以外无人知晓这句诺言的情况下依旧信守了承诺,他没有给自己找任何借口推脱,也没有存有私心让自己的儿子去做官,其精神真是难能可贵!

  ---------------------------------------------------------------

  【编者点评】  一诺值千金,这是一个人的信用问题,良好的信用和品质比金子还要珍贵。因此许诺了就要去实现,而在自己做不到的情况下不要轻易许诺,因为许诺而不兑现,就是失信,也就谈不上可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6.义气诲先,名科在焉

  
  名和利,是许多人的追求目标和奋斗动力,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不顾廉耻的人大有人在,但他们得到的也只是一时之名利。不能长久。但聪明的人知道,只要树起"义气"的口碑,越不言名利,名刺却越多。

  三国时期,曹操为争天下,蓄谋除掉刘备,发兵二十万,分五路下徐州攻打刘备。刘备因寡不敌众而大败,单身匹马投奔青州袁绍。当时关羽保护着刘备的两个夫人死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曹操十分敬慕关羽的武艺人才,渴望关羽能够成为自己的部将。他便用计攻破下邳,又派自己部将中与关羽有过一面之交的张辽去说服关羽暂时栖身曹营。而后,曹操费尽心机对其施予厚恩,以图关羽归噘自己。

  首先,曹操安排关羽与刘备的两个夫人同居一室,企图以此扰乱刘备与关羽的君臣之礼、兄弟之义。但关羽手持灯烛护卫于门外,通宵达旦,毫无倦色。曹操一计不成,但在心里却愈加敬佩关羽。到了许昌(今河南许昌县东),曹操领关羽见过汉献帝,献帝下诏封关羽为偏将军。曹操摆筵席请关羽坐上座,会见众谋臣武士。营操又拨给关羽一座府第,赠关羽早已准备好的绫帛,金银器皿及十名美女。自此三日设宴,五日一大宴地款待关羽。关羽将府第分为两院,内院请两位嫂嫂居住,派由下邳跟随而来的将士十人把守,自己居于外院。又将曹操所赠金银财帛都送一位嫂嫂处收贮,并命十名美女好生服侍她们。自己每三日一次到内院门外施礼问安,直N-位夫人说:"叔叔自便",方敢退回。 曹操见关羽穿的战袍已旧,便估算其身量,选用上等织锦请人精心缝制一件战袍赠与关羽。关羽穿上新衣,却将旧袍罩在外面,曹操笑问关羽为何如此节俭,关羽说: "并非节俭,只因这战袍是刘皇叔所赐,穿着它就好像看见了哥哥。"曹操听罢又喟叹了一番。关羽在曹营时时思念刘备,有时理着髯须自言自语:"活着不能报效国家,而今的处境又违背结义兄弟的初衷,真是白白地活着!"曹操便命人缝制一只精美的锦袋,送与关羽护髯。

  曹操见关羽的马瘦,便命左右牵来一匹马赠送他。只见那马浑身赤如火炭,形状高大雄伟,背上的鞍辔十分精致秀美。关羽一眼认出这是吕布曾经骑过的赤兔马,立即躬身一再拜谢。曹操不解地问:"我送你那么多的金帛和美女,你不曾拜谢,而今送了一匹马,你却高兴得一拜再拜,为什么把畜生看得比人还贵重呢?"关羽答道:"这马一日可行千里,今天我很幸运能得到它。有朝一日如果得知兄长刘备的下落,我骑上这马只需一天就能跑到兄长所在的地方。" 曹操见自己如此厚待关羽,关羽却毫无归顺之意,心中着实不悦,便将心事说与张辽听了。

  张辽去拜访关羽并与他叙谈。关羽说: "我自然知道曹丞相待我厚恩。但我已与刘备、张飞誓共生死,决不背弃。我虽不能留在曹营,但一定要立功报答曹丞相的厚恩而后离去。" 张辽又问: "如果刘备已经不在人世,您将做何打算?"关羽答道:"愿随兄长于九泉之下。"张辽知道关羽迟早要离开曹营,只好如实报告曹操。曹操长叹说: "事主不忘其本,真乃天下义士!"后来,关羽知道了刘备的下落,在斩颜良、来文丑报答了曹操之后,立即到丞相府拜辞曹操。曹操在门上挂着回避牌,有意不见。关羽一连去了几次都没见到曹操,又去拜别张辽,张辽推说有病也不相见。关羽只好写了封书信派人送与曹操,同时将曹操所赠金银财帛原数留下,十名美女安顿在内宅,汉寿亭侯印悬于堂上,而后带上原来人员及随身行李,护着二位嫂嫂的车仗,出北门而去。 此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历尽艰险,终于与刘备、张飞在古城相聚,并为刘备建立蜀汉王朝,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羽放弃了曹操给予的名位和重赏的金银美女,为了义气,为了忠于刘备,毅然辞别了势力强大的曹操,而回到了一无所有、几度寄人篱下的刘备身边。关羽真正能当得起"义薄云天"四字。刘备也正是有了这样讲义气、靠得住的二弟和同样义薄云天的众多大将,才有了他三分天下的蜀国。

  ---------------------------------------------------------------

  【编者点评】 做人就应该堂堂正正,讲求仁义,遵守道义,重义轻财,不可为贪图一时的小利而见利忘义,忘恩负义。如果因为过分追逐名利,而在亲友、同事之间落下一个"不讲义气"、"靠不住"的恶名,哪最终的结局将可想而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7.在他人患难之时伸把手

  
  世事无常,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而人在困境时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这时能够伸出援救之手帮人摆脱困境的人,才是真正值得交往打的可靠之人。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胜于你在别人富裕时送给他一座金山。

  人类在互相的支持之下发展到了现在这个时代。作为现代的人,我们需要这种支持。我们把那些出现在我们最需要援助的时候给我们以支持的人叫做朋友。在这个全新的社会中,友谊的内涵变得丰富、深刻,朋友的种类也繁多起来,但是朋友的重要性仍是非常明显的。朋友的某些内涵和古代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其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当你有困难时,他会及时出现在你面前。我们总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这时候如果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就会铭记在心,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在别人濒临饿死时送他一只萝卜和在他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其内心感受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要做的,不是在别人富有时送他一座金山,而是在他落难时,送他一碗面、一盆火、一碗水。雪中送炭,才能显出人性的伟大,才能显示友谊的深厚。

  人总是会对雪中送炭之人怀有特殊的好感。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为居巢长--个小县的县令。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粮食问题曰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人前来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点粮。于是周瑜带上人马去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鲁肃根本不在意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他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肃家存有两仓粮食,鲁肃痛快地说: "也不用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给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后来周瑜发达了,当上了将军,他没忘记鲁肃的恩德,便将鲁肃推荐给孙权,使鲁肃也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

  鲁肃在周瑜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慷慨赠粮,因而两人建立起了真正的友谊,成为真正的朋友,后来周瑜被重用后就推荐了鲁肃,使鲁肃也能一展才华,而不只是做个富翁。鲁肃能拿出自家一半的粮食(在饥荒之年粮食重过黄金啊!)帮助当时还是陌生的周瑜,使周瑜觉得他是可以信赖的朋友,这应该是周瑜推荐鲁肃的根本原因吧。

  ---------------------------------------------------------------

  【编者点评】 患难之际见真情。困苦之时帮一升,胜过富贵之后给十年。在他人患难之时,伸手拉他一把,他会记住一辈子,甚至他的子孙都会记住你。从此,在他的心中,你永远都是可靠之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评价,而且他还会把你的"好"讲给他的亲友以及你的亲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8."孝敬"是你身后的金匾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敬父母是做人的美德,能够孝敬父母、善待老人的人多是让人信得过、靠得住一个连生身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泯灭了做人的起码良知,谁还敢去信任他?因此"孝敬"就是一个人能够靠得住的最好的招牌。

  唐初名臣陈叔达是开国元老之一。有一次唐高祖赐御食,送上的水果中有葡萄。当时葡萄要由西域送来,一般人很难吃到。陈叔达拿着葡萄左看右看,就是不吃,像是有话要说,唐高祖问他在想什么,他答道:"臣的老母,患有口干的疾病,葡萄治疗她的疾病正合适。但苦于这种水果珍贵,我寻购不得,就想若是能带回去给母亲吃该多好啊!"唐高祖被他的孝心所感动,命左右拿出多种食品让陈叔达带回家孝敬老母。

  在现代也有类似的事情,陈毅副总理62岁那年随同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回程时路过成都老家。当时他母亲年过八旬,重疾在身。他与夫人张茜匆匆前去看望。老人已小便失禁,床头有条刚尿湿的裤子,见到儿子、儿媳后,老人觉得不好意思。陈毅发现后将尿裤和其他脏衣物找出,和张茜一齐动手,把衣物都洗得干干净净,并且动情地说:"娘,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百条,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啊!"

  大家也许看到一则公益广告:一位中年母亲忙完工作回到家里,还悉心照料年迈的婆婆,给她打好热水烫脚。老人感动不已,怜惜地给她擦去脸上的汗水。一旁的儿子见此情景,不声不响地到厨房打了半盆水,踉跄地端到妈妈跟前,用稚气的嗓音说道:"妈妈,洗脚......"

  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啊!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最核心内容:"孝敬父母,赡养老人"。我们中国人最讲究家庭观念,讲究孝道。尊敬和孝敬老人作为一项基本的伦理标准被人们所认可,从而成为一项优良的传统。自古以来,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孝敬故事,著名的"二十四孝"就是这种孝敬故事的集大成者。父母不仅给了我们血肉之躯,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成人,可以说,天下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儿女们幸福。即使再苦再累,他们也无怨无悔。就像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里所写的一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亲的恩情做子女的一辈子都报答不完。

  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赡养父母是一种义务。然而,奔波在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人,为了名利,为了自己的前途,似乎忘了些什么。也顾不得一些什么了--比如关心父母,孝敬老人。

  例如陕南某县王花蕊老人,她的遭遇不由得叫人义愤填膺。王花蕊老人有两个儿子,在儿子刚几岁时,丈夫就病故了。年轻的寡母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两个儿子同时考上大学同时毕业届,老大分配到地委,老二成了县中的教师。但从此母子成了陌路人。大儿子生了儿子,老母亲去看望,这时已是地委秘书科科长的儿子嫌丢人,不认她。对同事说:"是来上访的,烦死人了。"几年后,大儿子回本县当上了副县长,老母亲因穷困潦倒求救于副县长儿子,谁知大儿子像打发乞丐似的给了她20元钱。一年后,老人流浪西安,最后饿死街头,副县长不得不奔赴西安。面对记者时他不承认死者是自己的母亲,还操着官腔说:"这是本县的一位孤寡老人,我是代表政府来处理后事的。"像他这样的逆子,怎么配做掌管一方的父母宫呢,真应该将其绳之以法。如果做子女的都像这位副县长这样,我们的社会文明在哪?进步又在哪?

  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善待并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而虐待老人,对父母弃之不顾的人会被人唾弃,会让人觉得不可共事,不可信赖,连自己亲生父母都不孝敬,他又会去真心地帮助谁、关心谁呢?因此,~个靠得住的人,"孝敬"就是最好的招牌。

  ---------------------------------------------------------------

  【编者点评】  孝敬父母,赡养老人是天经地义的,孝敬父母的人才会给人以安全感。自古虽有"忠教两全"之说,而然忠孝总是不可分割。讲究孝道之人,对朋友、对同事、对团队大多是忠诚可靠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9.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出现被友人、被下属出卖和背叛的事情,别人有"负"于我们,我们该如何做呢?是以牙还牙给以报复,还是宽宏大量既往不咎?成大事者通常都采取"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的方法来处理。

  在三国时期,袁绍、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以7万人马战胜了袁绍的70多万人马。战斗结束之后,曹操命人清点战利品。把所获得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全都奖给了士兵,把文书档案、地图书籍全部归拢到一起加以整理,以便分析敌情,作为日后行军作战参考之用。 在清理过程中,有人在乱纸堆里发现了一捆书信,信捆的上面附着一张纸,标明这些信件全都是来自曹操的根据地许都或现在的曹军军营之中。 曹操的亲信们说:"这些都是与袁绍暗通的书信,要打开仔细看看,看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还有的说:"要挨信查对姓名,把他们都揪出来杀了。" 曹操连忙制止说:"不要这么办。当时袁绍强大,连我自己也不能自保,何况别人呢?"曹操连一眼也没看,就下令把这些信全部烧掉,表示既往不咎,于是迅速安定了人心。

  曹操下令烧信,无疑是智者的表现,因为他知道,人在特殊情况下,被眼前利益驱使,都有可能说错话,做错事。事情已经过去,何必再去追究那些无聊的事情呢?再说,正是用人之际,何必把身边的人推给自己的敌人呢?也正是曹操这种既往不咎,"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的烧信之举,才让部下觉得他宽宏大量,值得追随、报效,是一个靠得住的君主,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众多武将、谋土纷纷投靠,为曹操的魏国天下出谋出力,为曹魏夺下了整个中原大地。

  ---------------------------------------------------------------

  【编者点评】  有客人之量,不对别人的过失斤斤计较,不打击报复对不起自己的人,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他人的过错,以德报怨,更能摄服人心。赢得别人的信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10.贪小利常常会让自己颜面无光

  
  有许多人爱占小便宜,贪点小利益。孰不知小便宜、小利益能让人一步步地走向堕落,贪一时的小利会让自己一生都颜面无光,在人前抬不起头,被人在背后指手划脚的议论。陷阱就像掺进甜蜜毒药的一块涂满奶油的蛋糕。贪小利的人只看到了蛋糕而看不出里面的毒药。现实生活中能够抵制诱惑而不落人陷阱中的人并不是很多,很多人之所以能以身试毒,无非是经不住"利益"这块蛋糕的诱惑。

  奇石是一家企业的业务部副经理,刚刚上任不久。他年轻能干,在短短两年能够有这样的业绩也算是表现不俗了。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半年之后,他却悄悄离开了公司。同事们都很惋惜,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离开。奇石走之后,找到了他在公司的哥们儿,和他一起来到这家公司的彭先生。在酒吧里,奇石喝得烂醉,他对彭先生说:"知道我为什么离开吗?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但是我犯了一个错误,我为了获得一点儿小利,失去了作为公司职员最重要的东西。虽然总经理没有追究我的责任,也没有公开我的事情,算是对我的宽容,但我真的很后悔,你千万别犯我这样的低级错误,不值得啊!" 彭听得很糊涂,但是彭知道这一定和钱有关。后来,彭先生得知,奇石在担任业务部副经理时,曾经收过一笔款子,业务部经理说可以不下帐了:"没事儿,大家都这么干,你还年轻,以后多学着点儿。 "奇石虽然觉得这么做有些不妥,但是他也没拒绝,半推半就地就拿下了8000元钱。当然,业务部经理拿到的更多。没过多久,业务部经理就辞职了。 后来,总经理发现了这件事,因此奇石不能在公司呆下去了。彭想到当初奇石落寞的神情,知道奇石一定很后晦,但是有些东西失去了是很难弥补回来的。奇石失去的是对公司的忠诚,他还能奢望公司再相信他吗?

  只为贪一点小利,占点小便宜,就给自己的职场生涯抹了一个污点,使自己在公司里颜面无光,并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这个损失实在是太大了。为了一点小利,就被人当作不忠诚、靠不住的人,给自己的一生都抹了个无法洗掉的污点,真是太不值得了。

  ---------------------------------------------------------------

  【编者点评】 贪小便宜吃大亏,这是永久的真理。劝君不要为一点小利所惑而失去做人最为宝贵的诚信与忠诚,一旦失去它们,也就失去了别人的信任,成了一个靠不住的人。贪恋小便宜其实不仅是品质问题。一旦让贪图小利成了个人形象,所有的人避之惟恐不及,甚而被人利用,人生和事业都将是一个败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5-1-15 15:30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