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家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3|回复: 1

[原创] 风雨交加,雷电同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5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天高地厚》有感
   用眼泪堆起的坚强。用血泪筑起的幸福长城——编织一生的历程,苦中有点甜,苦中有胜利幸福的大笑。一个办有五家企业的大家族的崛起,一个孝顺团结的大家庭的不易,一位坚强智慧果敢圆润宽厚的母亲是领头羊,风雨交加,雷电同奏,合奏出一家团结拼搏与厄运作斗争的精彩人生,感人涕下。我想爱情是最真最实在的领军人,领带母亲一路清醒坚强责任并举。
   作者朱春泉,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人,一位因家贫念到初中中途辍学的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他无论是打工还是种田,再苦再累都不忘读书学习。几乎读遍中国小说名著,国外书籍也读不少。平时喜欢弄笔杆子,学写文章,被人称是工人中的“秀才”,搞宣传活动的“积极分子。”“文革”中被不同观点的人抓住辫子,被揪去游街殴打,痛定思痛,陷入“文革”漩涡似乎是这枝笔留下的“祸根”?现在想再写作,免不了心有余悸。
   《天高地厚》,这部二十多万字的散文集,是朱老先生60多岁至70岁的作品,他的记忆力之强加上自然天成的语言,让人仰头敬佩。
   里边有小时候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愉悦的捉鱼生动情节,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枫亭农家孩子的幸福,而如今枫亭海滩上再也难见这样的画面了,真想与作者一道呼喊一声:“发展工农业,做好环保,还大自然一个起初的纯净面貌吧!”
   文章里头,把他生存的整个年代,描写的细致到位,以铿锵无垢的心灵做线,写出一部感天动地如传奇般的历史故事。有解放前的艰苦,有解放后,59、60年的经济困难时期的生活,更有文革期间的惊心动魄,四人帮粉碎之后的反清查的痛苦,还有疾病纠缠的苦痛,及儿女们孝顺的难得,此书《天高地厚》可谓是用许多回鲜活的生命换来的,只有坚强的人得人心的人才有福气受天庇佑,拾了许多条命回来,写就这么一部让无数读者大哭、痛哭、学会哭的书来,我想作者有三头六臂,有九条命的。
    2012年12月26日我们单位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和春节联欢会,我邀请湄洲日报编辑潘真进来我校参看节目,得潘编辑之宠爱,我的邀请成功了!
   接着我又喊来我们单位的督导员何清平老师,一同接待天下掉下来的潘编辑!何督导办事周到,他又邀请了枫亭作家朱春泉老人,和他的三儿子雄飞及枫亭研究会的领导朱义芳前来与潘编辑见面。
   就这样我得到了这本好书《天高地厚》,认识了该书的作者1941年出生的朱春泉先生。
   朱春泉老先生,是智慧的。书中讲到几则故事以及整部书的构思和完工都告诉我们这一点。这里举一个例子。
   “铁屑又将肆无忌惮地侵犯我的足底,每跨出一步都要小心谨慎,否则就会被铁屑扎伤脚跟。
   有一天上夜班,我上厕所经过装配车间,在幽暗的灯光下脚底下踩到了一块柔软的东西,低头一看,那是很大的一块10毫米厚的橡胶板。橡胶板软绵绵的踩上去真舒服。我想若割一块钉在鞋底上,脚跟就不会被铁屑所刺伤。主意已定,我到钳工桌上找到一条折断的手锯片,用手锯片锯断了有一双鞋底大小的橡胶板,下班时带回宿舍,买了小钉子把橡胶板钉在破洞的鞋底上,又用小刀细裁,一双布鞋又可以重新穿了。”这是1958年,一位十七岁的聪明勇于创作的孩子朱春泉的举动。
   说到父母亲的伟大和恩爱这边举几个例子。
   “我把酒打回来后,妈就把酒瓶放在灶缸子里烫温好后,抓一碟子花生给爸配酒喝,又从灶缸子里打了热水给爸爸洗脚。我看了有花生可吃,忙叫:‘我也要吃花生。’爸只抓了几只花生配酒,其余都拿给我和弟弟吃。妈喋喋不休地唠叨:‘就你们嘴馋,没有你爸爸辛苦种田,全家都得吃土。’”
   短短的一段话,可以看见恩爱的夫妻,和谐的一家人。我认为他们的做法是所有夫妻学习的榜样,母亲很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一位细心周到体贴丈夫的母亲,一位铁骨铮铮的硬汉子,却又知冷知热,知疼知爱的父亲。父母亲的恩爱场面还体现在了,作者才9岁那年,父亲临终的时候的对答。
   “妈妈扣后眼泪压眶而出,低泣着说:‘喜欢什么,您的病没有见好转,咱哪有心思过年?’爸说:‘除夕夜不能哭,哭不吉利,今天三十晚上,咱们全家也来围炉大团圆,您快去炒米粉,我要和你们一道 吃米粉过大年。’”互相扶持!人间恩爱谁人能胜于他们?
   “爸右手颤抖地提起筷子说:‘来啊,快来围炉吃米粉,围炉图个兴旺,明天就是初一早,新年改旧运,你们应为父亲再添一岁感到欢喜。’父亲自己也艰难地强咽下几口米粉并配点清汤。”一个对生命何等敬重的的人啊。
   “母亲忙把耳朵凑近他,他气若游丝地低声嘱咐:‘珍啊,您跟我一辈子没有幸福,今后千钧重担又要落在您的肩膀上,要尽力培养五个孩子长大成人,如果确实无能力,可将老三老四送给人家。’母亲痛哭地问:‘您一生爱子如命,想要做到裤脚长袖管宽,又为何舍得两个孩子送给别人?’父亲断断续续答道:‘我担心您妇道人家,无力量抚养,孩子幼小我也不忍心……’”善于沟通的夫妻俩。幸福,温暖!
   “母亲哭哑了嗓子,哭干了眼泪,只是紧紧地抱着父亲冰冷的遗体,干嚎着,头不断地往床板上砸。她要舍身求死随父亲一道去赶黄泉路……”
   我想正因为夫妻的恩爱,支撑着母亲无伴的日子依然坚强地把与爱人的骨肉抚养成人。
   母亲的英明之处文章中点到的有好多。比如:“她宁可自己多抽一些血去救丈夫,绝不能去损害未成年的宝贝儿子。……二哥就跪在门口用手拍打着门板,哭喊着:‘求求医生抽我的血,不要再抽妈妈的血,再抽下去妈妈也会死去的,抽我的血……’”母子情深,爱孩子,母亲不是溺爱,更不是不明事理地要孩子付出。另外让人感动于年纪不大的二哥的举动。
   《父亲、母亲、孩子和房子》一节中提到,“那时大哥春霖在家,气得拿起锄头要和他们拼死,母亲极力阻止了春霖的冲动,她叫亲友暂停挖基工作,把春霖拉回了住处。她劝儿子道:‘阿怪他们仗家族大,人多势众可以蛮不讲理,咱们跟他们硬对硬肯定赢不了人家;咱们要靠政府,人民政府是穷人和家族小的靠山,咱们要请政府出面评评理。”年轻人的冲动现象,在人间非常常见,问问自己,有什么值得用明天的美好来交换?从中大家看到一位理智、冷静、强大,有处事能力的母亲了吧!
   在《徒工生涯》一节中提到,1958年七月份,“妈已在那里等我了。只见她……神情凝重地拉着我的手说:‘你爸死得早,家里建一座房屋后已没有什么余钱了,单靠你二哥一个人微薄的工资也维持不了你们三个人读书,你就到福州试试看,若实在工夫太重吃不消了就回来。’说完了眼里滚出泪珠来。我也饱含着眼泪说:‘妈妈您放心,当学徒是我自己要去的,做工人同样是吃国家饭挣工资,不会受苦的,您自己要多保重好身体,不要太俭省饿坏了身子。’……妈妈吩咐和我同去当徒工的复员军人朱元华,要他像大哥一样看护好我这个还不大懂事的小弟弟。”从中可以看出妈直言坦率,管理家庭有思路,有取舍,同时她又是一位做事周到懂安排善于沟通的妈妈。
   在《小店恩怨》发生在改革开放后,在处理恩怨时,母亲有这么两段话让人感受母亲的不一般。“做人要有肚量,凡事要沉得往气,你一哭,人家还以为你理亏呢。她爱怎么讲就让她讲,你又不能捂住她的嘴,咱们就当没有听见就好了。人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谁好谁坏也不能自家说了算,群众的眼睛最亮,就让群众去评论吧!”“都是乡里邻居,今后相处的时间还长,说急话骂人对谁都没有好处,春泉家里孩子年幼,开店仔也是挣微薄的钱,烟不要就把钱退给你,这就两清了,做生意讲究的是忍气求财,我们不会和人斗气的。”
   作者介绍道,“这是封建的房族势力引起的,解放后它被政府取缔,文化大革命后又重新抬头泛滥,在湖西村只剩下我孤零零一家,他们欺负我如同啃幼骨般容易,所以就可以妄作非为,弱肉强食了。”
   除了提母亲外,这边也顺便提一下,社会好人,“有人把这事反映给朱寨宫董事会领导人朱宜全,他听后感慨地说:‘国家尚制定保护扶持少数民族政策,想不到朱寨泱泱大乡之中,竟有人逞强凌弱,同堂操戈。若放任自流,那小房小姓就不能在朱寨生存,有失祖先遗训和大乡风范,绝不能姑息养奸。”
   “第二天早上十时左右,朱寨宫董事会三十多人成员……,在义愤之下,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这他们建在我家店面门前的石墙推倒!”
   做事得人心者,总会得群众和政府的拥护的,正因为如此,作者一家,在许多时候面临危机却得以重生。
   真实的记录,清晰的人生,多彩的片段,处处引人入胜,说也说不完。这与虚拟,无谱的作品比起来,要有教育价值得多,值得人们和社会借鉴。这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好书。
   作者赤胆忠诚的心又体现在了《蔗站风波》里,作者在里边当站长,也如一名侦探,热情热心,正义。感人至深。当年他“为人固执已见,原则性很强”,只是“长期的传统教育使我思想教条僵化,苛求不现实的完美无缺,缺少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导致最终对现实的逃避与放弃。”这“蔗站风波”里头提到的人与人斗,让我看到原来那个时代的人们并非全部那般的心地善良,原来也是有许多的瑕疵。“仙游糖厂领导不从管理上和反贪腐上来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而是采取消极的紧缩策略。”最终倒闭,让人有说不出的难过。
   文章中提到当年艰难时期的生活也相当生动。在《母亲的心》一节里,提到一九六0年的事,“大姐最小的儿子金辉当年只有七岁,也跟妈妈一起到海滩上拾麦螺,饿得瘦小的他在烂泥滩中每迈出一步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有时被陷入泥中拔不起腿来,需要妈妈拉他一把才能前进。有一次他看到泥滩上有很多很多的鲎仔,他忘了拣麦螺就去抓鲎仔,一共抓了三十多只的小鲎仔,妈妈说鲎仔不能吃捉也无用,金辉说他明天要跟妈一起到枫亭卖麦螺,把鲎仔卖给孩子们玩,一只卖二分钱就能卖几毛钱。第二天他带着鲎仔蹲在街道上卖,一只鲎仔两分钱没有人要就卖一分钱,卖了几只以后,很多小孩子围着他看鲎仔,手里又没有钱买,于是有几个大的小孩就抢,他去追时篮子里的鲎仔又被其他孩子抢光,连卖的几分钱也丢了。他哭着在枫亭桥头找到了卖麦螺的妈妈,诉说他辛辛苦苦捉的鲎仔全给孩子们抢光了。大姐劝他说:‘乖孩子,别哭了,就当你昨天没有捉它;帮妈妈卖完麦螺,咱们就到市场上买点地瓜干,回去煮饭给你们吃。’……”
   作者用淡定的语言描写着,一颗什么都能看开的心,让人欣喜。勾勒出来的情节是那么感人,“妈妈”的形象又是那般的文明,让人惊讶和赞叹家庭的文明气氛。
   朱老先生的笔调是那么的平稳,没有激愤没有慷慨激昂过于声张。只是用笔写出一部不朽的著作,教育自己下一代,艰苦奋斗,文明为人。同样也教育着许多读者朋友们,我想这书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人的赞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013年4月5日星期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6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偶搬个小凳子来当旁听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5-1-23 07:20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