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家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餐桌上的植物史(五谷、蔬菜、水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药
  
   劈啪、劈啪,褐色的糖汁在锅里翻滚着作响。“应该差不多了”。一个人说道。另一个人说:“恩,叫我看看”。他用筷子蘸一点糖汁放入冷水中冷却,然后拿出来用牙咬一下。他说道:“不粘牙了,可以放了。”另一个人就把先穿好的山药、山楂串放在糖锅中,让它们在锅里滚一圈粘满糖汁,然后把它们拿出来放在抹上油的木板上,用力摔一下,山药串、山楂串们就被摔出了一个个明显的大糖片来,样子很好看。这就是我们长吃的糖葫芦。
  
  门外孩子早就等急了,争着抢着购买。好多孩子要的是糖山药,因为山楂的吃多了会酸牙,山药的好吃,再吃不会酸牙。
  
  糖葫芦用山药做串在老北京是很普遍的。还有一种山药串叫“嘎拉鞭”比一般糖葫芦小,也蘸糖但没有糖葫芦多。很便宜一分钱一串,是那时孩子经常吃零食。可惜现在见不到这种山药串,年轻人基本上也没听说过“嘎拉鞭”这个名字。
  
  山药常用来做甜食,除了糖葫芦外,拔丝山药也是我们长见的甜菜肴。
  
  关于拔丝山药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隋末,隋炀帝昏淫无道。天下义兵皆起。最强者乃崔让瓦岗军。李密闻其名就投奔了瓦岗军。六一六年崔让率领瓦岗军围攻荥阳。
  
  李密邀请魏征参加宴会商议如何攻打荥阳。李密建议要兵贵神速,要速战速决。魏征不说可,也没说不可。李密见此,再急也没有办法。正在时候厨师端上一道色泽金黄的拔丝山药。李密不管三七二十一,下筷就吃。直听他喊叫一声。原来他嘴上被烫了一个泡。这时,厨师端上一碗凉水。魏征夹起山药在凉水里一涮,然后吃下。并叫李密这样吃,李密这样一吃,觉得香甜脆嫩十分可口。
  
  魏征这时说道:“急不得,荥阳城内隋军士气正旺,此时攻城会有很大损失。李密连连点头说是。
  
  第二天李密向崔让建议:“现在荥阳城内敌兵虽然多,但是他们粮食储备有限。等到时间久了,他们人困马乏,又没有粮食。咱们再攻打是很容易的。可以让小部队攻打荥阳城外据点,彻底切断荥阳城支援。让大部队休养,等到士兵休养好了,再攻打荥阳。”
  
  眼看着荥阳城外据点一个个被拔掉。荥阳太守郇王庆坐不住了,他命令张须陀出城讨伐崔让。李密让崔让装败,让张须陀追赶。他设伏兵在树林中。等张须陀到来时候突然出击。和崔让前后夹攻,大败张须陀。斩首张须陀于阵中,张须陀部下秦叔宝。罗士信落荒而逃。(秦叔宝并非一开始就在瓦岗寨,他开始在隋军任职,后来才投奔瓦岗军)。
  
  张须陀军一败,荥阳城不攻而破。
  
  可见到拔丝山药还有过警诫冒进的作用
  
  山药我国自古就已经栽培,山药原名叫薯蓣,因为唐代宗名李预,改为薯药。北宋的时候宋英宗名赵曙,所以又改名为山药。此名沿用至今。
  
  陆游写过一首山药粥的诗,诗中写到“老住湖边一把茅,时沽村酒具山药。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醋作解嘲。山厨薪桂软炊粳,旋洗香蔬手自烹。从此八珍俱避舍,天苏陀味嘱甜羹”(《 菘芦服山药芋作羹》)。这里说的甜羹并不是甜食,而是不放任何调料的淡食。
  
  他写的这首诗是他罢官的第二年(1191年),他时年六十六岁,他没有多余经济来源,生活困窘。经常熬山药为粥。他之首诗名字意思就是用白菜,萝卜,山药作粥。虽然如此,他还说八宝粥虽吃不上,但这山药粥确实难得美味。可见陆老先生安于贫困,并不怨天尤人。
  
  山药开始人们当作一种粮食食用,并认为是一种滋补品。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上说:“薯蓣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可见山药可以延年益寿这种说法早就有了。
  
  山药还有补肺、补肾作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金匾肾气丸”中均含山药。糖尿病与肺病患者就适于食用。
  
  山药养人,大家还应多多食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竹笋

  岭南的冬天如同北国秋天一样短暂,天气又变得暖洋洋起来了。一切都是那么春意盎然。小院四周有不少竹林,一场春雨过后长了不少竹笋。连台阶上都冒出几根来竹笋。
  
  小院门关着,屋内传来欢声笑语。罚酒,敬酒声音络绎不绝。屋内有几个男女,其中一个大约50多岁男子,长相十分的文雅。他就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一个四十岁左右女子,端庄素雅。她是苏的妻子王闰之。还有个二十多岁秀丽女子,她是苏的第三位妻子王朝云。今天是她的二十五岁生日。连同苏东坡的几个儿子,一大家人为她过生日。
  
  桌子上摆满了各式菜肴,不少是美食家苏东坡亲手烹饪的。其中就有苏轼拿手菜“竹笋闷肉”。苏东坡喜欢吃鲜竹笋,并称竹笋为“玉板和尚”,他将竹笋奉为“素中仙”。 他的好友黄庭坚曾经调侃到:“公如端为苦笋归,明日春衫诚可脱”。意思就是说:为了竹笋,苏东坡可以把官袍都可以脱掉。
  
  由于菜肴做得非常可口,很快就被一扫而光。
  
  苏老先生为祝贺朝云生日写了一首诗,“罗浮山下已三春,松笋穿阶昼掩门。太白犹逃水仙洞,紫箫来问玉华君。天容水色聊同夜,发泽肤光自鉴人。万户春风为子寿,坐看沧海起扬尘”(《王氏生日致语口号》)
  
  他在这首诗中说,连神仙都来向朝云祝寿。春风到来也是为朝云做寿。可见他对朝云是十分重视的。
  
  朝云小的时候是歌舞班小歌女,她十一岁那年在一个宴会上为苏东坡表演歌舞,苏东坡看她聪慧可爱,就把她收入家中。她本无姓名,苏东坡就让她跟妻姓王。并起名朝云。这名字就如同早上的朝霞一般。苏东坡和妻子闰之教她读书认字。把她看作亲人一般。朝云成年后成东坡的第三位妻子。
  
  苏东坡被贬官岭南后,朝云陪他度过了那段颠沛流离生活。一次河水发洪水,朝云自愿投身滔滔水流中、以身祭祀河神。以求民众平安。此举感动了很多的人。
  
  后来朝云产后身体极度虚弱,后来不幸过世(年仅三十四岁)。苏轼把她安葬在栖禅寺。让四季长青松林与她相伴。闰之与朝云相继过世后,东坡再未娶妻,孤独的过完最后的岁月。
  
  不仅苏东坡爱吃竹笋,许多文人也爱吃孙竹笋。李商隐写道:“嫩笋香苍初出体,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初食笋呈座中》)。在他眼里,刚长出来新笋就如黄金一样(北方除少数低矮竹子有竹笋外,其余的由于气候原因大多不产竹笋)。
  
  清代李漁喜欢吃竹笋,他说“至鲜至美之物,蔬食中第一品”,“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他可认为竹笋是蔬菜中第一位,肥羊嫩猪与它根本不能相比。
  
  中国食用竹笋的历史很悠久,《诗经》中就有“其簌维何,维笋及蒲“(意思是:用什么为客人饯行那,用竹笋和蒲根菜)。
  
  竹笋一年四季都有,但以春笋和冬笋为最佳。竹笋的烹调方法多样,凉拌、炒、油闷,熬汤都可以。而且它鲜嫩中带点清甜,感觉十分清爽。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许多竹笋都有些苦涩味,有的人可能不习惯。吃的时候可以把它切成薄片。用水漂除苦味。或者不要单独烹调,把它与肉同炒味道会变的不错。苦味就不那么浓了。
  
  竹笋鲜美是由于它的蛋白质多以氨基酸形式存在,这种蛋白质特别容易吸收。且它含脂肪比较低,是理想的健身食品。它含纤维比较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去积食。
  
  鲜笋经过切片,蒸煮,烘干后由于它形状和色泽很像玉兰花的花瓣,所以称其为“玉兰片“。
  我在北方居住比较久,原来吃竹笋多吃罐头。后来来到南方才吃到鲜笋。看过一个笑话,说一个北方人去南方,一个朋友用竹笋款待了他,他觉得很好吃,他问朋友这是什么东西。朋友答到:“竹子。”回到北方家里,他就把家里凉席给拆了,在锅里煮。后来结果可想而知。
  
  竹岁寒三友之一,高风亮节。文人多好其清雅。竹之嫩芽竹笋也是清爽适口,无怪那么多文人墨客喜欢吃它。喜欢就是这种清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芫荽(香菜)
  
  街上来一群人,他们头上带着纱冠。身上穿着红色的大袖翩翩的衫子。那袖口出奇的大,里面可以钻进一个人。如果刮起风那,那他们就象空中飞舞的花蝴蝶,不停扇动着那一对翅膀。街上老百姓以奇异目光看着这些人。这里是平城,是北魏的都城,这里百姓大多是鲜卑人,鲜卑人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都穿窄袖短袍,十分干净利索。不象那伙人穿着那么累赘。老百姓以为他们是玩把戏的,因为玩把戏往往袖子很大。里面可以变出好多东西来。
  
  其实这些人是来自宋的使臣,他们是奉刘准旨意出使北魏。其实应该是齐王萧道成命令,萧道成杀了后废帝刘昱,立刘准为帝。为了政治上稳定,他需要和北魏搞好关系。于是派了使臣带了许多礼物去出使北魏。
  
  北魏接待官员很傲慢,给他们安排住处食宿条件很不好。使臣等了好长时间,才得到北魏皇帝拓拔宏接见。拓拔宏年龄还小才12岁,一切事情还得听太皇太后冯氏。在礼节性质接见完后,冯太后下令举行一个大的宴会款待使臣。
  
  宴会的菜肴很丰盛。但多以胡食为主,大块的肉,大碗的酒。让南朝来这些人有些消受不起。宴会进行一段时间后,下人端上一大盆羹来。给每一个都盛上一碗。使臣们闻到这个汤里有一种奇异的香味。他们中好多人感到好不习惯,他们礼节性喝了一点,有的使臣受不了这种香味,有些想吐。但那些鲜卑人却大口大口喝的很香。
  
  有个使臣就问一个鲜卑大臣:“这是什么羹啊?”这个鲜卑大臣汉话说的很好,他回答说:“这是胡羹,是用羊肋骨和羊肉熬成的。”使臣再问:“这香味是怎么回事?”鲜卑大臣回答到:“这是香佩兰(芫荽)味道,这汤煮好后要放胡荽和安石榴汁调味(安石榴是安息石榴的简称,石榴是从伊朗传入的,所以得名)。这胡荽你开始吃不惯,它能去腥解腻,习惯就觉得它好吃了。
  
  后来经常来往北魏都城的南朝使臣大都喜欢吃上胡羹,并把这种菜肴带到了南朝。使它在南方也流行开来。
  
  这里提到香佩兰就是我们长吃芫荽(香菜),芫荽原产在欧西南地中海沿岸。后来传入西亚。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把它带入中原,西晋张华撰写《博物志》就记载:“张骞凿空,得安石榴(石榴)、胡桃(核桃)、大蒜、胡荽(芫荽)”。
  
  芫荽原名胡荽,因为十六国时候,赵国石勒不准说胡字。曾改名为香佩兰。后来按照波斯发音起名为芫荽。芫荽传入,也把游牧民族羊肉汤里放芫荽饮食习惯也带入了中原。
  
  西方人多食用芫荽籽,而中国多食用芫荽叶。芫荽叶子不要作熟了吃,熟了就失去不少香味。应该是汤菜入盘后,再把把切碎的芫荽撒在上面。用芫荽拌凉菜,它那种香味融入其中,会增加不少的食欲。
  
  与芫荽叶相反,芫荽籽需要油炸后才能出香味,西方许多菜肴就需要用芫荽籽。
  
  芫荽的营养丰富,它含的胡萝卜素含量是西红柿2.1倍,维生素C含量是番茄的2.5倍;钙、铁含量也高于许多蔬菜,是不错营养蔬菜。
  
  我长久生活在陕西,陕西的羊肉泡馍就离不开芫荽。那鲜红的辣酱,翠绿的芫荽,淳厚的羊肉汤,酸甜的糖蒜,加上那渗入汤汁的馍。是一顿难得美味,可惜离家乡太远吃不上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丝瓜

  立秋刚过,天还是那么热。知了不停的“知了”的叫唤着。庭院里种了不少的丝瓜,藤蔓四处攀援,遮去毒辣阳光。一个六十岁的老太太摇着纺车在纺线。屋内穿来织布机咣铛声,那是老太太的儿媳在织布。一个小孩在院里哇哇啼哭,那是老太太孙子,可没人有时间去照料他。
  
  太阳西斜,老头子从地里回来了。家里没人年轻的男人了,陕甘民乱家里男人死的差不多,剩下的一个儿子还入了军籍,和左大人(左宗棠)一起去新疆平叛。所以地里劳作基本是老头子的。
  
  老太太对老头子喊叫道:“老汉,你去烧些谷草灰来,我要染布”。老头子说道:“让我歇歇把,你不是想让我早归西,你好找你的相好去。”老太太眼睛一瞪说:“我就是这样想。”但是她看到老头子疲惫不堪样子,心里不由一酸。就把下面的话吞了回去。”
  
  老太太说:“老汉,你歇会把。一会咱们再染布。克俭去了疆省好几个月,听说那里冷的很。我想作件棉衣,托人送过去。从这里到那里最少要三四个月,现在已经过了立秋。时间等不得。所以催你染布”
  
  老头子一听点点头,他烧了些谷草灰,摘了一些丝瓜叶子。他烧了些热水,把谷草灰和丝瓜叶放进去。等水开后,把织好的土布放了进去,开始染布。
  
  清代普通百姓穿的大多是自家织的土布做的衣服,穷苦人家人家能省则省,自家用丝瓜叶和谷草灰作颜料,用热水过滤,凑合着染上颜色,这样染成的布匹色泽不均,就象是花鹿皮。人家称为“油灯布”。而稍微富庶一点的,则将土布送至染坊,由染布匠代劳。我的祖辈都很穷困,就多采用这样方法染布。为了方便染布,他们就在院子里种了许多丝瓜。既染了布,还提供了新鲜的蔬菜。
  
  丝瓜在乡下可以经常看到,现在在高楼大厦的城市里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此为何物了。或者只是在农茂市场见到人家卖的嫩丝瓜。
  
  丝瓜属于藤类植物,善攀爬。茎成棱形,叶片掌状心形,有象葡萄一样的卷须。开淡黄色的小花。结的果实成圆柱形,下垂。
  
  丝瓜原产印度,南宋陆游说:“用丝瓜络擦砚台,可以把脏东西全部擦干净,且不伤砚台(丝瓜涤砚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杜北山写过咏丝瓜的诗,因此说明,丝瓜传入中国不迟于宋代。
  
  丝瓜嫩时可作菜,其色泽青绿,口味清淡。丝瓜能解暑,适合在盛夏食用,我在家里时候,多用丝瓜做汤,汤鲜且清雅,里面丝瓜润滑适口,人喜食之。。
  
  丝瓜老了以后的丝瓜络,可以用做抹布使用。且吸附力很强,适宜洗油渍多东西。丝瓜络也可入药,《本草备要》中记载“丝瓜性平味甘,有通经络、行血脉、凉血解毒的功效”。女性月经不调就适于吃丝瓜,因为它可以让气血通顺。
  
  真有机会,我愿住在乡下,给庭院种上葡萄,丝瓜。它们白天能遮荫,晚上能纳凉。绿叶黄花又是一番景色。远离城市喧闹,换得一片清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月,浙东。天依然热腾。一辆马车顺着乡间小路行走。两边水田早已干涸,偶尔有几束野草点缀在其中,但也奄奄一息,伸着枯黄的叶子在无力的挣扎。路上时常可以看见饿毙倒地的人。车上座着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男子,他紧锁眉头。看到这样现象,他心痛不已。
  
  他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他刚被推举为掌管两浙茶盐职位(1181年)。在赴任之前他就听说了浙东旱灾闹饥荒的事情。没想到饥荒如此严重。他微服私访询问百姓朝廷赈灾情况,百姓说没见到什么赈灾。只是上面来人视察的时候,开过几天粥棚。但是人家一走,就撤了。朱熹记得朝廷拨了很多钱,肯定赈灾的钱被这些官员私吞了。百姓还说:“不但不给赈灾,而且地主豪强依然要征收租税。百姓们无法活下去。
  
  朱熹回到府邸后,连夜上书弹劾贪官以及大户豪强。他连自己的好友王淮都加以弹劾。于是不少官员上书说:“朱熹所主张的理学是“伪学”,他把自己思想加在圣人(孔子,孟子等)典籍里,是对圣人的极大不恭。
  
  后来朱熹被弹劾回乡。好多人趁机上本要对他处以斩刑。其中就包括的他的一些弟子。在他出名的时候,他门前客人络绎不绝,前来拜师的人不少。但是此时发生以后,几乎没人登门。而且以前弟子人人与他划清界线,改投他人门下。过其门不入。
  
  回乡后(江西婺源),他来到远离市井的螺坑村。在那里授业讲学,并以此谋生。村里人仰慕朱熹,经常请他吃饭。但是山里人穷,基本都以葱作菜,麦作饭来款待朱熹家人。女儿在城里过惯了优越生活。认为乡里人对父亲招待有些简陋。吃饭的时候脸上露出不愉快的表情。朱熹当时就严厉责备女儿。并写下一首《劝女儿》,“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补脾,莫道此中滋味少,前村还有未炊时。”朱熹后两句很诚恳,不要嫌弃葱汤麦饭没滋味,要知道还有多少还吃不上饭那。
  
  葱在古时是百姓常吃的菜,但大多用来调味,很少拿它当主菜。上面提到的百姓拿葱来当主菜,表明了他们生活的困苦。葱在中国食用的历史非常久,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早人们食用的是野葱,葱古称为茖(ge 二声),指的就是野葱,《尔雅》中就有:“葱生山中者名茖”。后来人们把野葱驯化成为一种家常蔬菜。
  
  葱分大葱和小葱,北方多用大葱,南方多用小葱。而且北方人喜食生葱,用它蘸酱吃。或者切成细丝与它菜凉拌。南方人却很少这样吃,大概受不了生葱的呛辣。葱在饺子,包子等的馅料中是重要调味品,有的地方的馅料中葱含量很大。
  
  陆游写过题为葱的诗:“瓦盆麦饭伴邻翁,黄菌青蔬放箸空,一事尚非贫贱分,芼(mao,四声)羹皆用大官葱”。其中写到葱不分贵贱人们都吃,比较贵的肉菜羹都需要放大葱。(芼羹指的的菜杂肉为羹,古代平民食肉较少,所以比较珍惜)。
  
  宋朝文字掌纪中记载这样一件事情:“有士大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诘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对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蔡太师指的就是蔡京,他生活奢华,连包个包子都分工这么明确,有专门切葱的。这个刀工只为包子,别的菜不参与。真有些皇家风范。(御膳房里就分工很明确,某一个菜,切菜的是切菜,烧火的是烧火,拼盘的是拼盘)。
  
  在福建惠安有这样一个风俗,婴儿满月的时候,请一位高龄剃发匠给婴儿剃胎发,称“剃满月头”。其时要旁置一盆洗头的温水.。盆旁放几株葱,一面镜,葱主聪,镜主明,合谓聪明。取的吉祥之意。
  
  葱翠绿可爱,人们长茶馆内葱绿来比喻绿的浓厚。小葱细且上段白,常用来比喻女子的手指,来形容的手指的纤细。
  
  民间有“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的歇后语,这也体现了葱颜色分明的特点。做人做事也要如此,明明白白的不要混沌不清。虽然郑板桥说过“难得糊涂”。但是糊涂往往办不好事情。对于爱情,事业混沌不清的处理,那爱情就不会有真真的爱情,事业也往往也会半途而废。所以说该清白时候还是要清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洋葱

  让我们把时光回归到四千多年前的古埃及。
  
  尼罗河宛如一条蜿蜒银链穿过广漠的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之间。它在每年的六月到十月定期泛滥,淹没了河两岸大片的土地,同时带来了肥沃的淤泥。河两岸遍布麦田、棉花、椰枣。在这荒漠之中形成了一条绿色的走廊,带来了一片无限的生机。
  
  在距离现在开罗十公里地方,有数万名奴隶在忙碌着。他们为法老修建灵魂归依的场所——金字塔。他们戴着脚镣和木枷,在皮鞭和棍棒的驱使下努力的劳作。他们先修好斜坡,然后他们在石块底下铺木棍,把一块块石块拉上来,整齐的堆砌好。修建金字塔所需要石块很大,平均每块要2.5吨重。一块石块往往需要数十名甚至上百名奴隶移送。他们工作时间很长,从日出一直到日落他们一直在劳作,只是在吃饭的时候稍微休息一下。不断有人倒下,也不断有人补充进来。
  
  终于到了吃饭的时候了,一个个巨大的瓦盆端了上来,里面盛的煮好的洋葱和蒜头。奴隶们争先恐后的争夺着瓦盆里洋葱和蒜头。那是他们主食(在古埃及莎草文书就记载:修建金字塔的奴隶以洋葱和蒜头为主食)。靠着洋葱给予的力量,他们修建了世界上最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这个金字塔共用去了230万块石块,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估算,修建胡夫金字塔一共用了30年时间,每年用工十万人。
  
  洋葱在古埃及除了供给奴隶们食用外。洋葱还当作了神圣的物品。在公元3000年前埃及陵墓上的蚀刻画就有洋葱,上面的埃及文字纪录它神圣的力量(给奴隶吃洋葱,有着让他增加力量的意义)。古代埃及人把右手放在洋葱上起誓(类似于西方人按着圣经起誓),以证明自己信守承诺。在埃及的陵墓里,洋葱被置放在经过处理的木乃伊旁边,有时放在死者的眼睛附近。洋葱还被给予了引渡亡魂的作用。
  
  古埃及是最早种植洋葱地区之一。洋葱开始分布中东和近东地区,后来传播到全世界。中国古代称为“胡葱”。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就有记载。因此洋葱引入年代不迟于南北朝时期。洋葱名字得于日本,洋葱传入日本后,被命名为洋葱。这个名字后来被传入中国,成为通用名。
  
  洋葱受到欧洲人的喜爱,被誉为“蔬菜皇后”。在中世纪的欧洲洋葱是很珍贵的,因为西欧人没有掌握它的栽培技术,西欧的洋葱大多是由阿拉伯人输入。输入成本过高,所以价格变得昂贵。洋葱常被用来当作租金付款和做为结婚礼物。后来掌握它的栽培技术,这种情况才得到缓解。
  
  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北方联邦军总司令格兰特率领军队与李将军领导的南军展开了拉锯战。美国南方流行痢疾,洋葱有预防痢疾的作用。洋葱成了部队的必备品。一次联邦军的洋葱吃完了,格兰特赶紧向司令部打报告说:“洋葱吃完了,我不能调用我军队了。”第二天上级赶紧用火车调拨了三列车洋葱交付给格兰特,避免了痢疾在部队的流行。
  
  洋葱经常被用来制作脱水蔬菜,父亲在任测绘部队营长的时候,去西藏执行任务。在海拔四千米哨卡里和守卫战士就常以脱水洋葱为食,这东西放几年都不坏。补充一次,能够好几轮战士食用,由于它口感不好,咬起来很费劲,战士往往称其为“牛皮菜”(现在条件改善不少,有的哨卡有温室大棚可以提供新鲜蔬菜,没有条件搞大棚的,也有不少的罐头食品)。
  
  洋葱含有植物杀菌素,有很好的杀菌作用。食用洋葱可以预防感冒。

  西方人做沙拉经常用到生洋葱。我在家里时候经常把洋葱生切放醋凉拌食用,食之清脆可口,是不错开胃菜。
  
  切洋葱的时候由于它有刺激性的气味,常常使人流泪。可以把,洋葱先切成两半,在冷水里浸泡一会。然后再切,它的刺激性的气味就少了好多。
  
  小时候在新疆,那里食用洋葱的机会比较多。在新疆称洋葱为“皮丫子”。我喜欢维族人的烤馕。里面放有各种香料和洋葱末,味道十分的不错。可惜回来这么久,再没有吃过原汁原味的烤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姜
  
  一四二一年的正月,虽已过立春,但天依然很冷。这几天刘家港(江苏太仓)长江江面上北风刮个不停,那风夹杂着一股海上带来的潮气,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刺骨。虽然如此但整个刘家港依然是热闹非凡。因为三宝太监(郑和)要第六次下西洋。人们争相恐后的去看下西洋的宝船。
  
  宝船很大,最大有四十四丈长,宽十八丈(折合成现在尺寸,船身长约138米,宽约56米),船底到甲板有十来米高,宛如一个庞然大物,此大船可以乘坐一千来人。随行共有四百多条船只,二万七千余人(七十多年后达•伽马远航印度一共才4艘船和170人)。这些船只组成一个巨大舰队。光给船上装补给品和各种货物就花去半月有余。趁着这瑟瑟北风,舰队浩浩荡荡从刘家港起航。
  
  舰队途径夷州(宝岛台湾)。船员登上宝岛补充淡水,船员见高山族同胞饮食很单调,就把随船的大陆的特产送给他们。其中就有生姜,高山族人开始吃感觉到辣,不习惯。船员们就告诉他们,生姜可以治病。习惯了就觉得好吃了。船员还教授了生姜种植方法。当地人民就把生姜种在土里,并把生姜称为三宝姜。台湾凤山县还继续种植这种三宝姜。
  
  有人会问生姜放时间长了,不是变干不能种植了吗。其实郑和船队就种植着生姜,时常都有新鲜的生姜。他们在船上饲养家畜,种植蔬菜。在蔬菜里面,比较重要就是生姜。海上航行,海风很大,人容易伤风感冒。生姜可以治疗风寒感冒。海上颠簸,人长长呕吐不止,生姜还可温胃止呕,有很好抑制晕船的疗效。生姜就成了船队的必备品。
  
  郑和船队把生姜作为调理身体良药。民间也这样认为,有一句谚语这样说“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现在发现生姜提取物具有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力以及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可见长吃生姜对很有好处。
  
  生姜原产中国,中国食用生姜的历史很悠久,在《论语-乡党》中有:“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这几句话意思就是 街上买来的的酒和肉食不能吃,因为它的来历不明,谁知道是好肉还是坏肉。不要撤去带有生姜的食物,但也不要多吃姜物)。
  
  古人认为食用生姜有长寿的作用,据《东坡杂记》所记载:苏在浙江杭州任通判(通判是州郡官的副职起到监察官作用)时候,曾经在钱塘江旁游玩,路过净慈寺。在寺庙有个僧人号称聪药王,年纪八十多岁,面色红润,目光炯炯有神。苏轼问他长寿的秘诀,僧人回答到:“我每天把生姜切片服用,已经有四十年,所以才不显得老。”
  
  也许受此影响,何许苏东坡自己本身喜欢生姜。苏东坡写到:“后春莼茁滑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扬州以土物寄少游》)”。他送些土产给朋友,有鲫鱼,螃蟹,莼菜还有那生姜。他说:“那新春姜芽比肉都好”。可见他对生姜的喜爱。
  
  生姜作为重要调味品,也受到欧洲人追捧。阿拉伯商人从生姜、桂皮、豆蔻等香料贸易获得巨大的收益。为了防止欧洲人知道香料来源何处。阿拉伯商人告诉欧洲人:“生姜和桂皮从尼罗河直接自天堂浮载而来,由埃及渔夫在洪水中洒网捕获。让欧洲人长久以为那神气的香味是从天堂飘来的。
  
  生姜既能生吃当调味品,也可用糖,盐等腌制食用。糖姜是一种长见的零食。俗语云:姜是老的辣,老姜驱风效果更好。它可以用来暖和身体,冬天的时候母亲长让我喝红糖老姜汤,因此我很少感冒。所以我很感谢生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蒜苗

  喀喇昆仑山是亚洲著名的大山脉,平均海拔六千米。这里冰川很多。但也有些的牧场散布高峰之间。
  
  二十多年前昆仑山上一个边防哨卡里来了一些人,他们是军区(乌鲁木齐军区,那时没有被撤)测绘大队的。执行边境地区的测绘任务。带队的是我父亲,他是队长。
  
  这个哨卡条件比较好些,周围有牧场。可以提供丰富的肉食。哨卡的排长就8块钱买一只羊,款待父亲他们。
  
  排长三十来岁,山东人。性格很豪爽。他对炊事班老刘说:“你那蒜苗长的长的怎么样。把它割了作菜把”。老刘有些舍不得那些蒜苗,海拔这么高,见不到什么新鲜蔬菜,好不容易才长了一寸来长蒜苗。吃了实在可惜,他告诉排长蒜苗实在太短了,而且就那一小面盆。排长一听这样,就说:“那好等几天把,等他们要走的时候再吃把”。
  
  哨卡准备的午餐很丰盛,有大块羊肉,还有不少罐头。吃饭的时候,排长告诉了父亲这里情况。本属于我们的山口被北极熊R国占领着,他们还霸占我们50多平方公里土地,那里可是一个相当好的高山牧场。山口大概驻扎一个排老毛兵,要过山口去测绘,恐怕不太好办到。
  
  父亲告诉排长,测绘任务必须要执行,望他能给予配合。排长点点头,告诉父亲,第二天派一个班的兵力(10个人)去陪父亲他们一起去测绘。
  
  第二天早上父亲他们出发了,然后开始爬山,虽已经五月,但早上天气依然很冷。大家都穿着的棉衣。爬了一会就看到冰雪。下午两点多时候,他们到了离山口五六百米的地方,他们看见好像有一群乌鸦站在山口附近,不过又不象,因为乌鸦是黑色,而那一群的颜色是棕色的。再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排老毛子兵。大概有一百来号人。整齐的立在那里。他们穿着呢子大衣,手里拿着各式武器。

  他们手中武器以冲锋枪居多(那时候R国有钱)。而相比而下,父亲他们就寒酸很多了,身上穿的衣服是棉布做的与呢子衣服相比不是一个档次。战士拿的武器多以步枪为主,而且只有一半人有武器。
  
   领头R国军官体毛很长,褐色的,有些类似传说中野人。他用俄语喊叫,让父亲他们停止前进,要不就开枪。父亲让翻译告诉他,:“这是中国土地,我们有权决定怎么做。” R国军官听后说:“这是R国土地,不是中国的,你们不得侵犯。”。父亲回驳到:在过去R国地图上并没有包含这个地方。这是你们在三十年代时候强占的。”
  
  R国军官并没有理睬父亲的反驳,而是让手下把子弹上好膛。准备随时应战。父亲见如此只得让大家下山。
  
  回到驻地后,大家窝了一肚子火。排长气的直拍桌子。排长说道:“你以为你人的多啊,我们也有一个排那。明天我把整排拉上去和他们对一对。炊事班的老刘你们也去。”老刘说:“没有给我配发武器啊,我去管用吗?”排长说:“你不是有剔肉剁骨的刀吗,你的刀法不错。能派上用处。”老刘说:“那好”。
  
  第二天,排长亲自带队,拉上一百来号人,向山口进发。老刘最威风,腰间别了六七把长短不一的刀。旁边的人开玩笑说:“你这样去,人家以为你是卖刀的。” 走到一半的时候,来了一架R国直升机,在行进的人们头上盘旋,但一会就飞走了。快到山口的时候,又看到一群棕色的乌鸦站在那里,数量比上次多得多。
  
  到达山口,大家看到山口大概站着一个连的老毛子兵(三百来人),此处没有那么多人。估计是从别的地方调过来的。领头还是那野人军官。他对着父亲他们笑着,并且笑的很灿烂。
  
  野人军官环视一圈,忽然收起笑容,楞了起来。他目光落在老刘身上那几把刀上。他很诧异,来这儿带这么刀作什么。
  
  R国军官手一摆,意思是你们下去把。排长没理他那一套,他把眼睛一瞪,盯着R国军官。R国军官也瞪着眼睛看着排长。他盯了一会,有些受不住。眨巴一下眼睛。而排长依然盯着R国军官,R国军官心里不由起了一些寒意。
  
  双方对立一会后,没办法,排长只得带大家下山。
  
  排长回去更窝火,父亲告诉他这不是办法。父亲说:“半夜爬山,快天亮的时候到山口,借一点光,半个小时能完成数据的纪录。父亲再说:“去的人不要多,三四个就可以,多了容易就被发现”。排长一想只能如此,但叮嘱父亲夜里上山一定要注意安全,因为山上路滑。父亲于是带一个技术员,一个纪录员,一名战士。战士拿一个冲锋枪,以防以外。
  
  半夜父亲他们开始上山,快天亮的时候到达山口,很快就测绘完数据。等到老毛子兵发现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下山了。
  
  此时炊事班里小盆里的蒜苗已经被齐齐割掉。老刘在包羊肉包子,皮很薄,馅调的很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大蒜
  
  公元304年对于晋惠帝来说是一个不平静的一年,在长安他被河间王司马颙逼迫的实在忍受不了。于是正月里他偷偷下旨意给雍州刺史刘沈、秦州刺史皇甫重让他们讨伐司马颙。刘沈举兵攻打长安,但是很快司马颙打败。
  
  司马颙还好没有处理这个名义皇上。他要求封成都王司马颖为皇太弟(未来储君),晋惠帝只得答应他的要求。于是河间王司马颙与成都王司马颖成了晋王朝实际执政官(司马颙为太宰、司马颖兼任丞相)。
  
  晋惠帝对身边这两条狼十分痛恨。六月晋惠帝趁两位执政官不在的时候,让右卫将军陈让带百官觐见皇上。晋惠帝发布了讨伐司马颖命令。
  
  晋惠帝勇气很大,动员了十几万军队御驾亲征。讨伐军队到达安阳后,司马颖派他的大将石超与皇上对战。结果晋惠帝的军队在荡阴大败,晋惠帝脸颊受伤,身上中了三箭。还当了司马颖的俘虏。司马颖率自己部下在邺城迎接晋惠帝,晋惠帝下车后眼泪不住下流。
  
  不久安北将军王浚从乌丸借来骑兵,在邺城大败司马颖。司马颖挟持晋惠帝逃往洛阳,行走时候匆忙,只有皇上乘坐一辆车,其余人都是步行。
  
  大家一路奔波,都饿的头昏眼花。想吃点东西,可是大家走的时候都没有带盘缠(平时大家都没有考虑到这些)。只有一个宦官藏了三千钱,于是皇上下令没收,让人赶快拿这点钱买东西吃。
  
   晋惠帝饿的肚子咕咕叫,好不容易见到一个宫女端一个瓦盆过来。瓦盆里面放着糙米做的饭,里面还有几个大蒜,一点咸豆豉。晋惠帝赶紧拿过来,狼吞虎咽的就着大蒜吃下糙米饭。他感到从来没有吃过如此好吃的东西,他嘉奖了给他送饭的宫女。

   晋惠帝也许会想起他说过那句话。天下大乱,粮食困乏,百姓饿死。别人向他汇报此事。他回答“何不食肉糜”。而此时他一点米饭和大蒜都让他都很满足了。更不要说肉了。久在深宫里的他不了解外面的事情。可惜现在就算他知道了,也有些晚了。
  
  在西晋时,老百姓已普遍食用大蒜。所以晋惠帝能吃到大蒜是很正常的。大蒜原产在亚洲西部与非洲东北部,有纪录表明公元前3000年巴比伦人与埃及人就已经食用了大蒜。后来大蒜传播到中亚地区与南欧。张骞通西域,把它传入中国。它在中国普及很快,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和调料。
  
  《广五行记》记载唐朝的时候。:"洛阳司户唐望之为人豪爽,经常款待过往僧人。一个僧人闻此前去拜访:“他说自己是出家人,平常得到布施少,难得吃一顿饱饭。能不能给我做一盘鱼。(那时戒荤腥的禅宗没有占主要地位) 。司户爽快的答应,就在给僧人做鱼吃的时候。僧人问:”有没有蒜?“家人回答:”蒜已经吃完了。”僧人说:“蒜已经完了,我再吃鱼就没什么意思。说完就走了。家人再留也留不住。这个僧人要鱼吃,但是没有蒜做佐料。他就不吃鱼了。可见可见大蒜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
  
  大蒜按蒜头颜色来分,有白皮蒜和紫皮蒜两种。按大小分有大瓣和小瓣两种。大部分蒜都抽薹。也有少部分没有薹。
  
  北方人喜欢生吃大蒜,凉菜中多放它。吃饺子的调料水也少不了它。凉皮,凉面中也多放蒜泥。《清稗类钞》就记载:“北人好食葱蒜,亦以北产为胜,不论富贵贫贱之家,每饭必具,此言不为过之语”。南方人也吃蒜,且多做熟吃。但远没有北方人那么爱吃,所以产量和栽种面积远不如北方。
  
  大蒜的医药价值很大。大蒜可以杀菌、增强人的免疫功能、抗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它可以刺激肠胃,慢性胃炎、溃疡病人忌食。
  
  在德国大蒜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市场可见随处可见各种大蒜食品。在德国的达姆施特市每年都要举行大蒜节,它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节日期间,从用的到看的,从吃的到穿的,统统带有大蒜特色,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大蒜美食家来到此地。组织者还评选美貌少女作为“大蒜皇后”, “大蒜皇后”戴的“桂冠”也是用大蒜编制成的。而这位“皇后”的任务,就是在全德国巡回宣传吃大蒜的好处。
  
  在西方传说中,大蒜还有克制吸血鬼的作用。。去吸血鬼的城堡,大蒜是必备物品之一。因为大蒜有一种刺激气味。吸血鬼嗅觉特别灵敏,所以吸血鬼对大蒜敬而远之。吸血鬼大多是邪恶的,但也有少数和人友好的。吸血鬼、城堡、伯爵是西方电影常见的题材。吸血鬼往往忠于于爱情,为了爱情他们可以守候数百年,而有些正常人对爱情却以玩世不恭态度对待,相比而下他们还不如那些吸血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芥菜

  我出生在新疆乌鲁木齐,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十年。我住的地方是部队家属院(父亲是测绘部队的营长)。在这里住的人来自天南地北,口音各个不同。但都用共同语言疆式普通话,这个普通话是各式各样的,有广味,有京味,还有的带有吴语的绵软。
  
  家属院生活是热闹的,有一次几个新战士杀猪,他们不会杀。把刀砍在猪脖背上,一时刀取不下来。那头猪脖子上架着刀就到处乱窜。那猪速度相当快,战士追不上。那猪就窜进家属院。不管前面有什么一直往前跑,撞倒两辆骑自行车的后依然高速奔驰,后来在十几个战士围追堵截下,才算给予擒获,然后执行死刑。
  
  新疆冬天天寒地冻,为了吃上蔬菜,家属院大家基本用地窖储存过冬蔬菜(那时候大棚菜还没有兴起)。萝卜,白菜,土豆这几样菜吃久了,吃的有些发腻。部队有时会搞来一些罐头给家属们发下去,调剂下生活。这些罐头里我喜欢吃雪里蕻罐头,罐头里的雪里蕻带一点酸味,并有一丝芥辣的气味,再配上一些辣椒。味道十分爽口。小时候,我一个人一顿就能吃一罐头雪里蕻(1斤装的罐头)。
  
  现在还想吃那雪里蕻罐头,可惜现在再见不到了。雪里蕻是荠菜的一种,它属于叶用荠菜,它又被称为春不老。雪里蕻这里名字得于它在冬天里依然青翠。它适合做腌菜,在有的地方秋天的时候腌上一大缸雪里蕻,可以一直吃到开春的时候。
  
  芥菜除了叶用的雪里蕻以外,还有茎用、根用和籽用的芥菜。
  
  茎用芥菜特点是茎部肥大呈圆球形或椭圆形,常用来做榨菜。榨菜有名的就是四川涪陵榨菜,榨菜由于加工时需用压榨法榨出菜中水分所以才得名。榨菜清脆爽口是不错佐餐小菜。
  
  根用的芥菜我们俗称为大头菜,一般用来做酱菜。陕西潼关用面酱腌制的大头菜就比较有名。在家乡时候,我把它切成条和黄豆、辣椒一炒。用来夹馒头和拌稀饭,感觉味道十分不错。
  
  籽用的芥菜把它的成熟种子碾磨成的粉就是我们长说的芥末,它是我们常见的调味品。芥末对口、舌、鼻子均有强烈刺激。有的人食用后会眼泪鼻涕一起涌出,一股辣劲会从嘴里流入鼻子里,一直涌到耳朵里。那种感觉十分独特。如果你觉得太辣,在芥末中酌量添加些糖或食醋,可以冲淡一些辣味。芥末长用来拌凉菜。它也可作泡菜调味品。日本人就喜欢芥末,因为他们喜欢吃生鱼片。芥末可是生鱼片的美味调料。芥末有刺激眼睛的作用,眼睛有炎症的人就不宜食用。
  
  芥菜在中国的食用已经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在西安半坡遗址(距今七千年历史)中瓦罐里就发现了芥菜种子。西汉初编纂的《礼记》就提到芥酱(芥末制品)。诗人也多写芥菜,芥菜普通但却象征着平淡的生活。
  
  白居易为请韬光禅师喝茶专门写了一首诗:“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招韬光禅师》)。他觉得经常去韬光禅师喝茶,应该自己做一回东道主。他准备好喷香的米饭。用藤花,芥菜,红姜做好素菜。要请禅师一起吃,吃完了再喝茶。可是人家禅师不愿去他那,因为他那是官宦之地,于是白居易只好把做好的素斋用盒装了,又带些好茶上山,与禅师一起吃斋品茶。
  
可见芥菜在白居易眼里是不错的素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品读家园论坛 ( 鄂ICP备19005928号 )

GMT+8, 2024-12-29 03:21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